浙江日報丨陸光正:雕出時代光華

2019-04-29 07:0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馬悅 通訊員 張玉海

浙江日报丨陆光正:雕出时代光华

今天《浙江日報》人物版整版刊發《陸光正:雕出時代光華》一文,內容如下:

木頭能講故事嗎?

在東陽木雕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的手下,一塊普通的香樟木或者椴木,充滿著無限可能,正向我們娓娓道來——

先在紙上繪出圖形,再用刻刀細細雕琢,經過粗坯雕、細坯雕、修光、刻線……一塊木頭,可以重現氣勢恢宏、商賈雲集的絲綢之路;還可以訴說蓮葉田田、樓房疊疊的農村新風……

在4月19日“第九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以東陽市“陸光正創作室”命名的展區備受矚目。觀眾們感嘆東陽木雕技藝的鬼斧神工,更欽佩這位七旬老人的孜孜不倦:儘管數月以來身體有恙,他仍堅持創新,用東陽木雕謳歌偉大的時代;同時傳承和發展技藝,讓傢俱、擺件融入尋常百姓的新生活。

一年挑戰 以刀為筆重現絲路

走進“陸光正創作室”的展位,一件件作品穿越時空,述說著他的家國情懷。

迎面,崇山峻嶺、古風悠然、艱險而瑰麗的《茶馬古道》,正是近期陸光正圍繞“一帶一路”倡議所創作的木雕作品之一。湊近欣賞,細節裡別有洞天——古道上,馬蹄長年累月踩踏所形成的蹄印坑,彷彿能傳來歷史深處的馬嘶陣陣。

2017年初,陸光正做了一個令旁人看來異想天開的決定——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辦一場東陽木雕的展覽,主題是“一帶一路”倡議。

“東陽木雕曾經出口到歐洲,如今,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我們雕琢歷史,希望東陽木雕能再次在國際上打響品牌。”說到選擇這一主題的初衷,陸光正至今仍心潮澎湃。在他看來,“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經濟貿易之路,也是文化之路,而藝術作品,正是打通民心的橋樑,他渴望用自己的作品來表達內心感懷。

確定了目標,古稀之年的陸光正向困難發起挑戰。他和徒弟們一起對史實“深挖細摳”:茶馬古道經過哪些省份,各地的自然環境特徵如何,有哪些典型民俗風情……省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徒弟盧江曉說,師父和團隊成員們花了近半年時間研究各類歷史資料,反覆推敲,數易其稿,還邀請了專家進行論證、把關,在不斷打磨中,使設計圖主旨鮮明、細節生動、畫面優美。為了從紛繁的資料中抽絲剝繭出最經典的畫面,陸光正找來清華大學、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高校的專家學者作為顧問。

“每次開完討論會,師父的案頭就會增添一堆資料。”省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徒弟陳一中說,徒弟們曾表示可以“代勞”,卻被陸光正謝絕了,他希望自己把好舵,“我們有什麼想法可以告訴師父,大家一起補充完善。”

一刀一斧如何雕琢出海水的動感?對雕技“吹毛求疵”的陸光正要求徒弟查清鄭和下西洋時的船隊數量和形貌後,再進行構思、討論、創作《鄭和下西洋》。

“師父要求我留意港口內的海水與出海後的海水形態異同,甚至細微到讓我根據船隊出海季節表現水的形態。”陳一中說,他翻閱了宋代畫家馬遠的《水圖》,揣摩12種水的姿態和意境,創新了水紋雕法。

經過一年的籌備,2017年底,“絲路華章——陸光正從藝60年東陽木雕大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幕,展出了先後創作的近百件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木雕作品。

除了這些恢宏浩繁的經典場面,陸光正還創作了一批絲綢之路上的歷史人物,立體圓雕作品《張騫》《玄奘》《鑑真》……在陸光正的打磨中,跨越千年的歷史人物從絲路記憶中走來,綿延至今的絲路精神激盪著大家的思緒。

“展覽雖以我的名字冠名,但成果並非自己獨有,而是體現了東陽木雕60年的發展。”回想起當時的場景,陸光正深情地說,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和國脈連通,他期待木雕能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

廿載破題 多層疊雕天衣無縫

參觀中,許多觀眾驚歎木雕,不僅僅是因為作品的厚重感,更因為這些作品的“分量”。

這些年來,陸光正不負眾望,完成了國家有關部門交辦的展現國家形象、體現中國精神的諸多重點作品和項目:香港迴歸時浙江省政府的贈禮《航歸》、人民大會堂的《錦繡中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楠木廳”裝飾、北京雁棲湖APEC會議中心的《燕京八景》、G20杭州峰會《中華20景》、進口博覽會上《錦繡中華》等作品,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為東陽木雕在新時代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向世界展示東陽木雕藝術的魅力。

這樣巨大的木雕作品,從原木採集、藝術創作,再到運輸展陳都是麻煩事,怎麼辦?

“我們把大幅作品劃分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採用獨立板材,採用的是‘多層疊雕’的創新工藝。”陸光正向記者解密說。

這一創新成果,陸光正苦思冥想了20餘年。

980年,陸光正所在的木雕總廠接下了新加坡董宮酒家的木雕裝飾工程,設計製作數塊長12米、寬1.2米的掛屏,陸光正本人親自擔綱設計製作,作品完成後反響非常好。但是工程完成後,出現了他最不願看到的一幕——南洋的熱帶氣候使木雕條屏發生了開裂。

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董宮酒家只能取下這些作品,永久珍藏,陸光正對此深感愧疚。在隨後的幾件壁掛作品中,開裂、斷損問題不斷,有些裂縫大得可以塞進一隻手指頭。當時業界紛傳:“東陽木雕只能作為‘雕蟲小技’。”東陽木雕的聲譽面臨著挑戰。

要解決這一難題談何容易,陸光正日思夜想,尋求突破。

2002年,有一天,陸光正看到工人們將一座屏風摺疊起來準備裝箱出口,心頭為之一亮:要是將整幅大型作品分成若干個單元進行雕刻、組裝,是不是就可以讓難題迎刃而解呢?

經過一次次地探索、失敗、再探索,陸光正終於找到了解決途徑:根據內容在最初構圖時,將大幅作品劃分成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採用獨立的板材,板材之間留有一定空間,防止熱脹冷縮,彼此既有工藝上的間隔,又有畫面的完美聯繫,做到了“天衣無縫”。

正是陸光正發明的大型木雕拼裝工藝,開創了大型木雕壁畫的拼裝先河,使大型木雕開裂的歷史一去不復返。陸光正說,由於分組雕刻組裝,眾多雕工可以同時開工,大大縮短了工期;而且散件運到現場再組裝,解決了大型作品入門和運輸的困難;因為不受大小限制,還方便了取材,可以節約大量珍貴的木材資源。

“你看,現在的木雕畫面層次豐富,縱深感強,看上去就像一幅以刀為筆的工筆畫,達到了立體三維藝術效果。”以前,東陽木雕以平面浮雕見長,限於工具和視角,雕刻深度最多隻能達80毫米,而運用多層疊雕的工藝後,少則二層,多則七層,深度超過300毫米。

此生心願 悉心培育木雕新人

在這次的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陸光正徒弟們設計的一系列傢俱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傳統雕刻家具,古樸而典雅;新中式傢俱,呈現適應現代消費的創新;歐式傢俱,讓本土藝術走向世界……

木雕是紅木傢俱藝術中出彩的一個環節。“我正在把傳統木雕工藝與現代家居設計相結合,把東陽木雕推向更為廣闊的市場。”陸光正精準定位眼下東陽木雕的發展方向——“實用”,並把目光鎖定在年輕人身上,“我時常和年輕人說,完美的雕飾,就像是紅木傢俱的‘皮膚’,與生俱來,自然和諧。”

木雕藝術要發揚光大,市場和產品要適應社會要求,工匠也要注意創新,多元參與。在創作室裡,時常能見到滿頭銀髮的陸光正與年輕人一起研究木雕與玻璃、大理石等材料的創新融合,一有新奇的想法,便興奮的像個孩子,滿眼放光。

“東陽木雕發展到今天,已經不能簡單地滿足於擺一擺、掛一掛,而是要著眼於人們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儘可能多地走入尋常百姓家,更要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對接國際市場需求。”在陸光正的引導下,徒弟們精心創作木雕作品,如今,一系列的創新傢俱、茶桌、咖啡臺、啤酒櫃等遠銷海內外。

不久前,陸光正成立木雕藝術研究所,希望能有一批有天賦和愛好的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為行業注入新鮮血液。在他心中,老一輩留存下來的技藝運用於新時代,就需要年輕匠人創造出適合新時代,符合市場審美潮流的藝術表現形式。

“從藝60年來,師父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考慮的都是東陽木雕百花園如何萬紫千紅。”陸光正的徒弟們說,師傅總說自己是個“手藝人”,學了一輩子的木雕,做了一輩子的木雕,教了一輩子的木雕,至今仍不願放慢腳步。

作為東陽木雕技藝的傳承人,陸光正始終覺得,傳統木雕藝術要發展,其人才培養是第一位的。所有雕刻技藝的傳承,依靠作品,更要依靠人。

他也是如此踐行的。他曾擔任了數十年的東陽木雕工藝美術學校校長,親自抓教學,現在這些學生已成為東陽木雕的技術骨幹。東陽技校、市聾啞學校都開設了木雕專業班,培養木雕製作與設計人才,許多大師都擔任了木雕班的負責人,為東陽傳統工藝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

目前,東陽木雕及木雕紅木傢俱已經成為東陽市支柱產業之一,已列為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年產值200億元,木雕從業人員有兩萬餘人。可以說正是這種充足的人才儲備,促進了今天東陽木雕紅木傢俱的更大發展。

拿起刻刀雕刻木頭,是陸光正最珍惜的時光。他說,還有許多想做的事,“作為經典產業,東陽木雕在用創新擁抱市場,希望尋找到再次起跳的支點。”

【大師說】一把刻刀一輩子

我13歲學習東陽木雕至今,已經整整60年。其實,從事木雕並不是我最初的選擇。我小時候喜歡繪畫和音樂,11歲就能自制嗩吶,還被村文宣隊請去編曲。當時,我為村裡繪製過一幅大型宣傳壁畫,鄉里的幹部進村看到後,連連稱讚,就推薦我報考東陽木雕學校。

小時候,村裡的廳堂裝飾著華美的老底子東陽木雕,我常常被吸引。久而久之,每逢去到老祠堂、大宅院或者古民居里時,我就會格外關注這些房子裡的木雕。古居老宅的木雕藝術,成為了我的啟蒙老師。

進入木雕學校第二年,我自己畫稿、自己雕刻的處女作《花鳥》,得到木雕老藝人們的肯定。我創作的木雕掛屏《熱愛和平》,也被選入全國少年兒童美術作品展覽。這都被“雕花狀元”樓水明看在眼裡,所以他破格收我為關門弟子。當時我很激動,也激勵自己要發奮苦學。當同伴們進入夢鄉時,我都在潛心臨摹,幾年下來積攢的畫稿疊起來有一人多高。

恩師樓水明沒有門戶之見,一直鼓勵我要多向其他木雕師傅學藝。後來,“雕花宰相”黃紫金等名師,也都毫無保留地傳授我木雕技藝。我的成長離不開他們的教導,有幸成了他們技藝的“集成者”。

和其他傳統工藝一樣,有著千餘年曆史的東陽木雕,也面臨傳承和創新的難題。傳承意味著守住精華,創新意味著打破傳統。這個過程中,我始終堅持3個理念:不因當今機器生產的便捷,而代替手工操作的技能;不因加工材料的珍稀,而消解木雕的技藝;不因長期創作的“遊於藝”,而習慣於“疏於理”。

一塊木頭,一把刻刀,這就是我的一輩子。(陸光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