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窑:浴火重生

 2004年,陈新华领着一群手艺人虔诚地跪在窑门前拜祭,他点燃手中的红烛和长香,默念祝祷词,在向窑神叩拜三次后,起身砸开了封窑的泥土。“成了!”随着封土破开,喝彩声连绵不断。 


婺州窑:浴火重生

 这一炉陶瓷,是销声匿迹数百年的婺州窑再次登场。中国陶瓷史上出现过成千上万的窑场,几百年近千年的却寥寥无几,连续烧造2700年的窑系,唯有婺州窑。它古朴、天然、稳重和优美,却在明朝后期消失殆尽。
如今,陈新华却把早被世人遗忘的婺州窑,给重新点燃了!

踏入婺州窑的窄门

婺州窑原是青瓷窑系中的名窑,主要产地在浙江金华、武义、东阳等。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这样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之,婺州次,岳州次”,婺州窑所产陶瓷排列第三,可见昔日辉煌。

婺州窑:浴火重生

婺州窑虽大气,器形大,纹饰精美,但釉色偏暗,大多都是草木灰色,与青瓷、白瓷相比,色彩黯淡,景德镇的彩瓷兴起后,婺州窑这个词语几乎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退场了,陈新华又是怎么产生恢复婺州窑的念头呢?

婺州窑:浴火重生

创作中的陈新华

1973年,陈新华高中毕业进入金华古方陶瓷厂工作,陶瓷厂决定让新来的匠人们前去大名鼎鼎的龙泉陶瓷厂进修,学习3个月的现代制陶工艺。正巧,浙江省轻工业厅的几位陶瓷专家在龙泉陶瓷厂调研和写《龙泉青瓷》一书。从那时起,他才知道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便对“恢复婺州窑”一事上了心。

婺州窑:浴火重生

古婺遗韵

返回金华后,陈新华又被选派至浙江美院雕塑系学习造型艺术。他掌握了别人3年也学不到的雕塑功底。这时候,文革结束了。陈新华有幸成了文革后第一批浙江美院工艺美术系的大学生,学习陶瓷美术。

虽然毕业之后,陈新华走上了雕塑之路并且名利双收,但陈新华在夜里闭上眼睛,婺州窑仍叫他魂牵梦萦。

1999年的一天,他突然对妻子坦露心迹:“我不想做雕塑了,我必须得去恢复婺州窑”。

婺州窑:浴火重生

陈新华的妻子十分反对,她不明白丈夫为什么雕塑的大道不走,却要努力挤入一道无人知晓的窄门。朋友们也劝陈新华放弃,且不说恢复一项失传百年的技艺究竟多难,婺州窑在历史上是民用器物,就算辛辛苦苦做出来又有谁愿意买?

但这次什么也阻挡不了陈新华的决心了。他砸出多年的积蓄,海量的收藏市面上各个历史时期的婺州窑器物,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性的钻进山沟找瓷片,成了金华及周边磁窑遗址常客。

婺州窑:浴火重生

创作中的陈新华

2000年起,陈新华开始研究婺州窑的造型、釉料配方、制作工艺、烧制技术等等,并不断地进行样品试验。经过几年的经营和求教,初步掌握了婺州窑的泥料配方、釉料配方、烧成温度等基本要素。

2004年,金华市收藏家协会举办首届婺州瓷文化研讨会。几百件古代婺州窑陈列在案,大件的、堆塑的、青釉的……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工艺精美的婺州窑作品,陈新华雄心满满,当场决定:“我要开窑!”

婺州窑:浴火重生

婺州窑青釉刻花斗笠碗/60*60*15cm

没想到他的第一窑就成功了,当复原的婺州窑作品在第一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亮相,就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陶瓷理论家张学文见后,欣然写下:婺窑新生,后继有人。

婺州窑:浴火重生

进窄门,走宽路

陈新华制作的婺州窑,多是仿古作品。他研究了各朝各代的婺州窑风格,并善于把典型的元素融入其中。

例如婺窑灰釉贴辅首竖刻联珠纹罐,采用了婺州窑六朝时期最流行的装饰。联珠纹由一个个的小圆珠组成并围成一圈,陈新华稍作改良,竖刻连珠纹,使其有节奏明快的向上之感。造型简约、风格古朴。体现大师水准高下,端看那柔润的釉色和复杂的纹饰。

婺州窑:浴火重生

婺州窑青釉竖条连珠纹贴辅首罐/高36.6 直径28.6

但历史上的婺州窑除了釉色和纹饰,也以堆塑工艺为特征,且运用复杂,不仅能在器物身上雕龙塑凤,还能造出亭台楼阁、人物风流。但他总觉得堆塑运用过于突出,不适应现代人崇尚自然朴实的审美。

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烦恼:自己恢复的婺州窑器形该如何适应当代发展?

为此,陈新华建立了中国·婺州窑博物馆,面向大众介绍婺州窑、体验婺州窑的制作。即使是他亲手制作数月的婺州窑收藏品,30厘米大小的花瓶也不过万把块钱就可购回。

婺州窑:浴火重生

婺州窑博物馆外貌

“物美价廉,让更多的人觉得好,觉得值!”陈新华笑着说。

“我的一些徒弟,他们本来是擅长书法、镌刻、绘画的,他们愿意学婺州窑我就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文化产业做起来,哪怕我做再多,也影响不了多少人。”

陈新华可能暂时找不到婺州窑器形和堆塑工艺结合的答案。但婺州窑今后怎么发展,有他们可能更有创新力。

花了半生时间,陈新华摸索着走进了婺州窑这扇窄门。但今后,他要把婺州窑带到宽广的大道上去,让千年的婺州窑燃烧得更火旺、更兴盛。

文丨徐语鸿 
图丨陈新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