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终悔过,杀兄逼父的报应还是来了

一生的污点:

公元626年7月2日(唐朝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即玄武门)发动政变。

其大哥李建成被他亲手射杀、三弟李元吉被随后赶来的尉迟恭射死,两人的后代子孙被全部诛杀,一个活口不留。随后李世民携众人入殿内逼宫,自己父亲唐高祖李渊将军国权利交于他手,一时之间迅速控制了大唐的核心权力。

唐太宗晚年终悔过,杀兄逼父的报应还是来了

几个月后,李渊正式将皇帝之位传给了自己的次子——李世民,史称唐太宗。

无论后世如何评价贞观之治,赞扬李世民,但是他杀兄逼父的历史终究是他这辈子无法抹去的污点。并且不出二十年,李世民的报应也随之而到。

善恶终有报:

善恶终有报,杀人者人恒杀之。李世民当年狠心杀死自己的兄弟,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而面对自己报以厚望的儿子也想效仿他这么做,此时的利刃却指向了他。他报以厚望,希望其成才,屡屡在大臣面前维护的儿子,要谋杀他!这或许就是报应。

贞观十六年,太子李承乾因其三弟李泰想要争夺太子之位,李承乾发狠欲杀之,不成,随后恶上心头,与人歃血为盟,决定谋杀亲爹李世民,失败,事后,李世民眼泪潸然落下。却仍然不忍杀之。

当年通过玄武门之变获取了大唐江山权柄的李世民终于还是遇到了他这辈子最不想面临的局面,他终于体会到自己父亲李渊当年看见自己儿子相互仇杀而无可奈何的感受了。

自古以来,凡是敢谋反的皇子想来都是被诛杀,参考当年汉武帝刘彻,其太子被人诬告造反,就派大军平叛最后太子满门竟然只剩刘病已一人活下。可想而知,自古皇家无亲情,但这次唐太宗面对其子造反的现实的时候,还是不忍伤害自己这个最疼爱的长子。

唐太宗晚年终悔过,杀兄逼父的报应还是来了

大臣们一再规劝,而李世民默然无语,一再拒绝。最后仍然只降之贬为庶人,流放黔州。

而后来为了保全自己三个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唐太宗不惜在群臣面前拔剑欲要自刎,来逼迫大臣同意他立三个嫡子中最为宽厚的幼子李治为太子,以防嫡二子李泰登基后滥杀兄弟。可见他对李承乾的父爱,有多深,他的心有多痛。

而原本乖巧的李承乾成年后到最后竟然与自己的父亲反目成仇,或许这一切真是报应,唐太宗一即位就把他立为了太子,从小就请名师李纲来教导他。他13岁生病,亲自给他请来导师祈福,他16岁成年礼,大赦天下,并亲自摆架去他宫中给他庆贺。他后来私养男宠,谋害老师,故意称病不上朝,被大臣们纷纷弹劾,唐太宗反而直接让魏征给他做太子太师,以此来向群臣表明绝对不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这种宠爱,不要说在古代的残酷的皇室里面,就算寻常百姓家也算得上是对少见了。和李承乾相比,清朝康熙的长子允禔估计要哭晕在厕所了。但就是如此李承乾却越发变本加厉,哎,难道这就是上天对李世民杀兄逼父的惩罚吗?让他也尝尝骨肉相残,相煎太急的滋味。

晚年的反思:

而这件事情发生后,李世民对自己过去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事情,也产生了极大的内疚,想当年他刚从父亲那里夺得皇位的时候,认为李渊偏帮大哥李建成,对李渊一直态度都极为恶劣,登基成为皇帝之后都不愿让他居住在宫中,硬逼他去外面的府邸。直到后来李渊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赞自己有帝王之才,治理国家有功,父子的关系才缓和,来往还算亲近。

唐太宗晚年终悔过,杀兄逼父的报应还是来了

而其对大哥三弟们的态度一直都非常糟糕,甚至其刚一即位的时候,将李建成的封号从太子级别改为了息王(亲王级别)将自己三弟李元吉的封号从秦王级别的齐王改为了海陵郡王(郡王级别),并且分别给了“隐”和“刺”这两个恶谥,而这个息字的含义指:本性难改,言过其实。而剌这个字含义则是刚愎自用,忘恩负义。可见其对长兄三弟两人的辛辣嘲讽,而给古人如此的一个谥号,可以说简直就是把人死后,从墓地里挖出鞭尸一样羞辱。

而在贞观十六年,自己的长子李承乾也欲效仿自己杀弟逼父的时候,李世民或许终于明白了自己父亲的苦衷。而且过去的父亲大哥他们也已经死去许久,面对这种局面,李世民也觉得心有愧疚,于是他在这年,即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又恢复大哥李建成皇太子的封号,以及三弟李元吉巢王的称号(亲王级别)。并且其已于三年前将一子过继给了大哥李建成为嗣,这也算是对大哥的一种补偿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