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六大門派之閩派建築:客家土樓抵禦外敵,聚族而居!

中國古建築六大門派之閩派建築,流行與閩南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

閩派建築最初萌芽於唐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

早期到達閩西的客家先民,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在這崇山峻嶺與世隔絕的蠻荒之地,伐木為柵,披茅結廬,作為遮陽避雨的棲身之地;披荊斬棘,開荒墾殖以求生存。

中國古建築六大門派之閩派建築:客家土樓抵禦外敵,聚族而居!

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開基創業,閩西客家先民在這塊土地上開發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園,並且就地取材,開始建築簡陋而相對牢固的住房——“堡”或“寨”。

這些建築大多選擇在易守難攻、便於進退的地點建造,有的乾脆佔據一個山頭,以加強防禦能力。

到了元朝後期,閩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開始出現了一種習慣性的形態,即今仍能見到的一批建於元、明時期的土樓———它是福建土樓的初始形態,這些土樓大都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樓齡。

中國古建築六大門派之閩派建築:客家土樓抵禦外敵,聚族而居!

大約從明朝晚期開始,閩派建築的代表——福建土樓步入成熟期,隨後在清代獲得了巨大發展,這一時期土樓的建造工藝達到爐火純青,造型多姿多彩,形成了方樓、五鳳樓、圓樓等類型系列,不同類型的土樓都出現瞭如今揚名世界的傑出代表作。

進入民國以後,福建土樓續有發展,有的還吸取西洋建築技術與風格,別具風韻。

閩派建築的代表——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又稱“客家土樓”,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

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了這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

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裡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

中國古建築六大門派之閩派建築:客家土樓抵禦外敵,聚族而居!

土樓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並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

經過五百年傳承的土樓,將生土夯築技術發揮到極致,堅固無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禦敵入侵。

民間稱讚土樓“火燒不透,炮轟不垮,虎狼難進,地震不倒”。以今天的眼光看,土樓確實具有良好的科學合性,也體現了樸素的生態環保觀。

中國古建築六大門派之閩派建築:客家土樓抵禦外敵,聚族而居!

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

福建土樓依山就勢,佈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中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

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氣候風向、日照雨量等自然條件以及風俗習慣等進行靈活佈局。

一座土樓就是一個家族的凝聚中心,強調聚族而居所應遵守的尊卑秩序。土樓結構有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

中國古建築六大門派之閩派建築:客家土樓抵禦外敵,聚族而居!

在中心位置建一高大廳堂,作全樓的中樞和向心點,樓內每環每層每間房屋朝向中樞,體現了客家人的家族向心力和統一性。

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裡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臺、門廊、簷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

福建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堪稱民居之最。

中國古建築六大門派之閩派建築:客家土樓抵禦外敵,聚族而居!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

福建土樓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福建土樓文化根植於東方家族倫理關係,是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

千百年來,閩派建築維繫了它發自中原堡樓、村落的傳統模式,同時在適應地理環境的過程中,其模式與內涵發生漸變,形成了包容福建地域文化和中原古文化的地方性人文景觀。

中國古建築六大門派之閩派建築:客家土樓抵禦外敵,聚族而居!

土樓是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奇蹟,這塊中華文化的瑰寶,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

它無論從選址就位、型制佈局、建築處理、空間組織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風格,對挖掘研究其地域人文意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