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隊為什麼會出現“下克上”的現象?

獨霸藍星的兔子


“下克上”指的就是下級通過武力取代、消滅上級,主要流行於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德川家康、武田信玄等耳熟能詳的人物都是此道高手,此後這一風氣成為日本特色之一。但是明治維新以後,“下克上”成為了天皇和政黨、財閥、軍閥間爭權奪利的工具,看似是底層人士通過兵變、刺殺表達訴求,背後全是高層的算計。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維新志士提出尊王攘夷、王政復古等口號,力圖推翻德川幕府統治,將政權交歸日本天皇,但是口號只是口號。1867年1月30日,年僅36歲的孝明天皇突然死亡,這位天皇非常有意思,他支持德川幕府的統治,使得倒幕派的行動缺乏法理支持一直沒能成功,而他死後不久就發生了宮廷政變,德川幕府倒臺,因此一直有傳言孝明天皇的死有蹊蹺。

孝明天皇死後,年僅十五歲的明治天皇繼位。1867年11月岩倉具視、三條實美等公卿貴族就偽造了一份倒幕密詔,假借明治天皇名義號召長州和薩摩藩武裝討幕;1868年2月,經歷鳥羽、伏見城等一連串戰敗後,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投降,二百六十四年曆史的德川幕府退出政治舞臺。德川幕府是倒臺了,但是權力卻沒回到天皇手裡,日本進入藩閥政治時代。

藩閥政治就是倒幕運動的主力長州藩、薩摩藩、公卿貴族出身的人主導日本權力中樞、操控政權的情況,特別是他們對於軍隊的控制,所謂“長州的陸軍,薩摩的海軍”,而代表人物就是日本9元老,分別是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山縣有朋、松方正義、井上馨、西鄉從道、大山岩、桂太郎、西園寺公望。這些元老早期親自擔任首相,組織內閣,交替執掌政權;明治中期以後,元老們退居幕後繼續操控政局,成為明治、大正時代的政治中樞。

這幫日本元老們有多牛呢?制定明治憲法,確立近代日本天皇制是他們乾的;日本首相、樞密院議長、內大臣等重要職務的任免是他們決定的;日本的內政外交方針的制定,比如發動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還是他們;就連日本天皇的家事也有他們插手,1921年日本元老以大正天皇精神錯亂為由逼迫其隱退,讓太子裕仁攝政。

裕仁對於日本元老們早有不滿,舉一個簡單例子就是裕仁的婚事。1918年,裕仁17歲,當時內定久彌宮良子為太子妃,但是山縣有朋等人以良子母親有色盲為由反對,鬧了一年多才在裕仁的堅持下確定娶良子為妻。但這事沒完,此後日本不斷有大事發生,大正天皇隱退、皇族長者東伏見宮依仁親王去世、關東大地震等等,裕仁的婚禮一直推遲到1924年才舉行,你說裕仁對這幫元老們能有好感麼?

1926年大正天皇去世,裕仁天皇登基,當時日本9元老只有西園寺公望還活著,但是這幫元老們留下的政治勢力還在,政黨、財閥、軍閥依然把持權力,只是沒有了一言九鼎的人物。早在1921年裕仁前往歐洲旅行的時候,就秘密接見了日本駐歐洲的十幾個武官,獲得了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東條英機、梅津美治郎、松井石根等青年軍官的宣誓效忠,以這些人為班底從元老們手中奪權。

裕仁要提拔永田鐵山等人總要有個理由吧,這就是“下克上”事件頻發的原因,有功了青年軍官們受賞,有過了掌權的高層們受罰。

比較著名的事件有1928年皇姑屯事件,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不顧日本政府命令,私自炸死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事後河本大作啥事沒有還升了官,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義一背鍋下臺,而田中義一是繼山縣有朋之後長州藩第二代領導人;

再比如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表面上看是石原莞爾、板垣徵四郎等人私自行動,實際上關東軍高層、軍部高層都是默許的。1931年9月19日,日本內閣就已經下令關東軍停止進攻,但關東軍無視日本政府的決定,侵佔了中國東北,事後若槻禮次郎內閣垮臺,而裕仁親自為攻佔東三省的將領授勳;

再比如1932年2月、3月的血盟團事件,銀行家井上準之助、三井財閥的領導者團琢磨接連遭到刺殺,但是井上日召、小治正、菱詔五郎等殺手並沒有遭到嚴懲,1940年就全部被釋放了,日本財閥勢力遭到重創;

再比如1932年5月的五一五事件,時任日本首相犬養毅被11名青年軍官殺死在首相府,事後殺人兇手卻因為宣稱“對天皇耿耿忠心”而受到庇護,法院不得不從輕發落,沒幾年這幫人就都被釋放了。從此日本政黨勢力遭到重創,基本退出權力核心,永田鐵山等人慢慢掌握軍政實權。

因為很容易就能達到政治訴求,“下克上”的風潮越演越烈,最終因為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差點波及裕仁而被終止。隨著一系列暗殺等“下克上”事件的發生,藩閥政治的局面基本被打破,永田鐵山等人掌權後因為政見不同發生分裂,形成了“統制派”和“皇道派”,而永田鐵山就是統制派首領,被稱為日本軍中第一大腦,是裕仁的親信。

在永田鐵山帶領下,統制派獲得了更多上層人物的支持,慢慢壓倒了皇道派,取得對陸軍的絕對支配權。1935年8月12日,皇道派軍官相澤三郎刺殺了永田鐵山,拉開了“統制派”和“皇道派”的大決戰,“統制派”趁機清洗“皇道派”軍官,最終釀成了二·二六事件。1936年2月26日,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千餘名士兵展開大規模刺殺,內大臣齋藤實海軍大將、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陸軍大將、財政大臣高橋是清先後被殺;首相岡田啟介海軍大將、天皇侍從長鈴木貫太郎海軍大將、元老西園寺公望也遭到了襲擊;日本陸軍省、參謀本部、警視廳等中樞權力部門被攻佔。

裕仁天皇最終對二·二六事件的責任人進行嚴懲,是因為這些人威脅到了自己。首先是叛軍佔領了皇宮正門櫻田門,有突入皇宮的意圖,威脅到了裕仁的人身安全;其次皇道派軍官和裕仁的弟弟秩父宮雍仁親王來往密切,叛軍打出了“秩父宮是我們首領”的口號,而日本歷史上天皇之弟篡位的事多得不勝枚舉。在暴怒的裕仁的嚴令下,政變於2月29日被鎮壓,而與以往事件從輕發落不同,二·二六事件19名領導人物全被處死,其餘人被判處監禁,此後“下克上”之風受到打壓,日本一度流行以刺殺方式達到目的的活動終止。


當狗容易做人難


下克上這個詞最早出自日本典籍《二條河原落書》,也就是說是鎌倉時代就有這個概念了。其實古代時候這個詞不單指下層武士反抗上層武士,也可以指農民反抗領主的起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因為二戰前的下克上傳統塑造了一代日本軍人,導致二戰期間這種下克上也屢屢出現。

1920年代,日本和其他列強一樣經歷了經濟危機,而且更嚴重,我認為這個是日本下克上(造反)最主要的原因。實際上下克上日本古已有之,而且出現的時機往往都和國家財政緊張,幕府勢力衰微有很大關係。

儘管日本是個軍國主義國家,在經歷了這場嚴重的經濟危機後,貧富差距空前拉大,大量平民陷入貧困。日本的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過的真是不如狗。表面上看帝國軍人,光宗耀祖,實則比今天的社畜還慘。今天的社畜累死累活好歹能維持一個家庭穩定生活,那時候的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則是要看著家裡人捱餓了。而那些軍閥財閥世家,活得可是非常滋潤的,當然會招致仇恨的情緒。

所以這種狀態下,軍隊內部其實是非常不安定的,年輕軍官認為高層腐敗(事實也的確如此),因此對上級軍官的尊重度和服從度變差,這完全成了一種普遍廣泛的情緒。不過這些軍人也知道,無理取鬧是不行的,譁變更是萬萬不能的,得找個由頭建功立業證明自己才行。所以下克上是為自己爭取利益最現實的方式。比如九一八事變。主謀石原莞兒、土肥原賢二這些人其實是在沒有陸軍大本營許可下貿然發起的軍事冒險,賭的是張學良和蔣介石不敢還手。結果還真賭贏了,所以石原和土肥原非但沒有受到處罰,反而混的更加風生水起,參與事變的中下級軍官也都得到了威望和升遷。

除了爭取個人利益,下克上有時候也是派系鬥爭的結果。日本歷史上最有名,影響最大的一次下克上就是“二二六”兵變了,這其實就是軍隊內部皇道派的一次發難,兵變主力1558人,主要是來自第一師團和近衛師團的部分官兵,包圍首相官邸、陸軍大臣官邸、警視廳,並暗殺統制派官員(政見不合),明治老臣(既得利益者)和親英美派官員(仇外)。最終兵變失敗,皇道派也被徹底清洗,統制派戰上風。統制派,說白了就是下級軍官眼中的那些腐敗軍閥。所以下克上其實包含著派系鬥爭和政治訴求,這些下層軍官和士兵顯然是希望上位的“皇道派”的一顆棋子。

下克上一旦形成傳統,成為爭相模仿的對象,那就難以控制了。


紙上的宣仔


日本的這種下克上,其本質實際上卻是日本國家高層的權力鬥爭。這裡有必要簡單地介紹一下1900-1940年間,日本國內的歷史背景。

在1900-1940年間,日本前後總共有3個天皇,分別是明治天皇(1852-1912),大正天皇(1879-1926),昭和天皇(1901-1989)。

這其中,明治天皇就是操縱倒幕戰爭,一手推動明治維新的大佬,可以看作是近代舊日本的開國君主。而大正天皇是他兒子,昭和天皇是他孫子。

倒幕戰爭及後來的明治維新奠定了近代日本的國家基礎,資本家,皇族相互制衡的政治體系取代了此前延續數百年的幕府將軍統治日本的局面。一山不容二虎,資本家與皇族之間必然會爭權奪利。

實際上我們不妨看看地球另一頭的英國,英國的資本家和皇室之間,打架打了幾百年,從16世紀末到開始,到19世紀初,資本家們才完全佔據上風。


這種資本家與皇族對於權力的爭奪是必然發生的,而在日本,這種鬥爭以另一種形式發生,雙方並沒有直接衝突,而是通過扶持代理人的方式,操縱資歷尚淺的年輕人們互相爭鬥,其最終表現的結果就是“下克上”。

說白了,天皇授意讓一幫青年軍官去把政府官員給砍了,這是下克上嗎?根本不是,這是權力鬥爭。

但是畢竟天皇還是要臉的,事情說出去不好,就說是青年軍官肆意妄為的獨走,下克上。


戰鬥機解說家


其實二戰時期日本軍隊之所以會發生下克上的現象,可以說是非常有歷史淵源的。甚至我們可以就那麼認為下克上是日本民族中的一個特性。日本軍隊之所以會發生下克上的情況,可以說是不足為奇的。

介於篇幅的關係,筆者就只談談日本軍隊之所以會發生“下克上”的一些原因。

我們現代人理解的所謂的“下克上”,大概就是某個日本軍官不聽從上級的命令私自的調動軍隊而導致軍隊一系列暴走的事情,這就好比是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其實是一個特例,關東軍的主要上級並不是當時控制日本陸軍的日本陸軍省,關東軍的最幕後老闆是日本天皇,換言之,在“九一八事變”前的一些現象中,就可以看出關東軍是絕不可能沒有暴走的結果。


後來自殺的本莊繁,其人原本就是張作霖麾下的日本顧問。東北軍的情況,他自然是一清二楚。他成為關東軍司令的安排,這就已經是表明一個信號,關東軍會在東北製造一系列大的事故。

也就是說在“九一八事變”中,他的幕後操縱者其實是天皇,或者說,天皇在事前其實已經有了一個心理預案。那就是默認關東軍暴走,進而在中國東北靠武力,可以獲得他所想要的土地等等利益。

除了這個後臺操縱者可謂是天皇以外。日本軍隊其他一些暴動的例子,其幕後主持人並不是日本天皇。而那些叛亂的人,背後的主使人是誰?也許現在還未可能有答案。

日本發生過兩次的刺殺日本首相的例子,分別是“五一五事件”和“二二六事件”。

這當中去刺殺日本首相的人分別是日本海軍和日本陸軍的人。從關係上來說,後來在“二二六”被殺的高官中還包括有日本陸軍大將和海軍大將,這其實就是一種“下克上”的。而之所以會形成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就在於當時的日本陸海軍內部激進派的狂妄思想。

筆者在寫此文時,曾經看到有人提到日本的集體主義。其實在現實中的日本人並不是集體主義,或者應該說日本的集體主義也許並不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集體主義。還是以日本軍隊來為例,在“下克上”發生之後,不管刺殺高官的人,他們的目的動機如何,事情發生後,有許多製造事件的罪犯都得到了赦免。換句話說,在日本內部其實就很縱容“下克上”的風氣蔓延。

舉例來看,在整個日本軍隊的作戰中,幾乎都可以見到“下克上”的重大事件。

先是七七事變之後,日本進攻上海的日軍司令松井石根接到的命令是,不許在向南京進軍,而他,包括後來被中國軍隊擊斃的冢田攻,違背了日本政府發來的命令。要求日本政府進攻南京。

1938年的臺兒莊大戰後,臺兒莊大敗的消息,讓整個日本政府可謂是舉國譁然。日本陸軍省不僅沒有打算在臺兒莊大敗後怎麼收尾。還要求日本繼續進攻中國軍隊。當時的日本陸軍大臣笨蛋元帥杉山元,還藉口說可以藉此一口氣殲滅在徐州地區中國軍隊主力,還要求日本通過徐州作戰方案。在後來的作戰中,中國軍隊的徐州大撤退,讓日本軍隊撲空。這其實是日本陸軍的又一次大敗仗,而日本軍隊又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繼續要求進攻中國的重鎮,像是開封,武漢等地。

除了日本陸軍之外,日本海軍也有非常多的情況發生。

珍珠港作戰以及中途島之戰的本質,說到底的話並不是日本海軍省希望發動的對美作戰方案。而是以山本五十六為代表的聯合艦隊司令部,強勢通過了珍珠港作戰以及中途島作戰。當中山本五十六以辭職相威脅。

中途島大敗之後,聯合艦隊司令部竟然隱瞞了中途島大敗的消息,當時的日本首相是東條英機,東條本人在幾個月之後,通過其他途徑才得知日本海軍的失敗。這看似好像並不是一次“下克上”。可是,東條內閣的成員之一,海軍大臣是島田繁太郎。島田與東條的關係可謂是異常密切。甚至當時有說法,“島田是東條的副官”,“他是東條的男妓”這類蔑稱。足可見二人的親密。東條本人要是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得到中途島大敗的消息。只能說明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部也欺瞞了海軍大臣。

(正當中的,就是福留繁)

據說之所以沒有向海軍省封鎖消息的人,是當時從聯合艦隊升遷到海軍省軍令部第一部部長,也就是福留繁少將的所作所為。從後來的歷史來看,這個傢伙還真是和聯合艦隊臭味相投,1943年,已經是海軍中將的福留繁又到聯合艦隊去當參謀長。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以下犯上這是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自打明治維新以來的特點,因為倒幕運動、還政天皇本來就是以下犯上的造反行為,何況陸軍的前身長洲藩在倒幕運動中立下了大功,這就給了後來陸軍越來越多的迷之自信,總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而且有時候他們這樣以下犯上的事還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所以下克上是日本陸軍的事,和海軍沒太多關係,不過海軍真要下克上的話他們往往會選擇炸—軍—艦,這幾乎都成了聯合艦隊的傳統。


日本陸軍之所以經常以下犯上是因為這樣就相當於一場豪賭,和日本的國民性是一樣的,在小事上做得非常細緻,但是在大事上卻沒有遠見,只依靠走一步看一步,實在不行就賭一把。但是小賭怡情、大賭傷身,豪賭灰飛煙滅。而日本從倒幕運動以來就是在不斷的在賭。倒幕運動賭贏了,長洲藩獲得掌控國家的權力。甲午戰爭賭贏了,日本成為獲得進入帝國主義國家的行列。日俄戰爭賭贏了,成為遠東地區第一軍事大國。

而以上的這些都是賭國運的,也有一些讓陸軍賺的盆滿缽滿的小賭,那就是1931年發動的九一八事變,關東軍在未得到陸軍大本營和參謀本部的許可下發動軍事事變,而結果卻是日本獲得比日本本土面積大幾倍的東北以及大量的資源。當然日本以下克上也有失敗的時候,那就是1936年的226兵變,陸軍一些自以為是的陸軍基層軍官不滿海軍內閣的蠶食政策,以為海軍阻擋了自己建功立業,所以發動兵變,不過最後失敗了,不過最後還是陸軍那幫缺乏遠見的傢伙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所以1937中日全面戰爭、1941年美日太平洋戰爭這樣的豪賭讓日本輸了最後的國運。所以有些東西和一個國家、地區的人的性格是有著非常大的關聯的。
都說海軍是被日本貴族壟斷的軍種,不過相比之下陸軍的貴族化和官僚化比海軍還嚴重,在陸軍平民幾乎沒有出頭之日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前面網友列舉了例如二二六等幾件著名的日本軍隊下克上歷史事件,不再贅述


再補充列舉幾個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典型的“下克上”細節:


1、接到進攻命令,拋開協同部隊、擅自冒進、發動萬歲突擊、企圖搶頭功

2、接到撤退命令,以退為恥,發個電報表忠心,燒了軍旗,再來一次萬歲突擊

3、接到投降命令,拒絕執行,殺了長官,直奔皇宮要清君側、或者面對天皇方向切腹自殺


如果你瀏覽那段歷史就不難發現,日本不僅僅是軍隊和軍人有這樣的表現,日本男女老少、上下左右都有這種下克上的理念。這就不是簡單的軍事問題,而是歷史問題,是當時日本民族核心價值觀問題。

因此,個人認為日軍二戰時出現的“下克上”現象同日本民族當時的核心價值觀、日本軍隊和軍人尚未完全從武士階層和武士思想發育成現代軍隊和軍人思想有關,同時也同日本國民當時被軍國主義教育矇蔽有關。

當時日本民族核心價值觀中天皇崇拜為絕對核心,“愚忠、愚勇”佔重要甚至主導地位。日本天皇崇拜深植於全體日本國民的意識之中。而往往體現出“忠勇”氣質的“下克上”不被追究或者從輕發落。只要以效忠天皇為名義就可以做出任何下克上的舉動,因為再怎麼克上只要不克皇上,只要獻身皇上就可以被原諒。這就是為何美國在改造日本之初首先想到過要絞死天皇的道理。


然而,這種下克上的現象和緣由無形中,也就一直傷害著日本軍人及他所處的體系。成為日軍在戰術上戰敗的原因之一。我文中開頭列舉的這些現象雖然在天平洋島嶼戰中經常發生,但很少有被追究,以至於在任何一次戰鬥中,毫無保存實力理念的戰術幾乎綁架了所有普通士兵的生命。幾乎所有戰役,日軍都會發動毫無意義的自殺衝鋒,甚至,部隊長官,那些受過良好軍事教育和訓練,已經積累了十幾年作戰經驗的中高層指揮官最後也只能光著膀子嘿咻嘿咻地帶頭衝向美軍的交叉火力網中。


美軍一直看不懂這種戰術模式,搞不懂對手為何會以這種自殘的方式消耗軍力,其實他們並不知道,這些士兵同美軍最大的區別就是一方為生而戰,一方卻為死而戰,因為在每一個日軍官兵腦中植入的理想是:忠君報國之死可以佔據靖國神社的一席之地,從此由人變神


慧識文武,個人觀點,供參考


橘皮文書


一般印象中,日本人是一個講究集體主義、服從精神的民族,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身份等級制度以及等級觀念根深蒂固。但每到歷史的轉換節點,就會頻繁出現一種下級推翻上級,即“下克上”的情景。比如戰國時代,比如明治維新,就是“下克上”的典型時期。

題中的“二戰時期”應該是個籠統的時間概念,因為就日本軍隊內部的“下克上”而言,早在戰爭爆發前就有了,其最突出的就是二二六兵變。二二六事件源於軍部內統制派和皇道派間的爭鬥,是以尉級軍官為主體的皇道派以軍事政變、暗殺等手段試圖顛覆佐級軍官為主體統制派的主導地位,改變舊的軍隊秩序的一次暴動。幾年前,海軍還主導了一次五一五事件,暗殺了犬養毅總理大臣,也得算一次“下克上”了。除了軍隊內鬥、軍政關係矛盾,“下克上”還表現在戰爭過程中下級軍官抗命一意孤行,比如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等為達到侵略東三省的目的公然違抗大本營參謀本部的命令,石原自己甚至不惜脫離日本國籍。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時候也是這樣,前方軍人不顧軍部和政府的意見導致事件失控,戰爭擴大化,加速了日本的全面侵華。

日軍“下克上”風潮的源頭,是在昭和之前的大正時期,一戰結束後的裁軍。那次裁軍對日本衝擊很大,尤其是海軍。那之後一些青年將校就開始對當時的政府和軍隊高層意見很大,認為明治時期的那些“老軍閥”掌控了國家,而且對外過於軟弱、保守。後來就誕生了櫻會這樣的激進軍人團體,然後就有了各種政變。至於戰爭中的下級違抗上級命令,是因為日軍的統帥機構裡存在一個叫“統帥權”的東西。統帥權獨立源自明治初期的參謀本部獨立,軍令和軍政分離,參謀本部有不通過政府直接與天皇聯繫的“帷幄上奏權”,所以在戰時軍隊完全脫離政府的控制,可以獨立行動。而“統帥權”後來被一些激進的軍事獨裁者重新進行解釋,出現“統帥權擴大化”的傾向,如果政府或上級有意見,就說其“干犯統帥權”。這個帽子非常厲害。不光是參謀本部這樣,外徵軍的作戰參謀也屢屢利用“統帥權”為自己的一意孤行辯護。所以,現在的日本學界用“獨走”一詞來形容失去中央控制的外徵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