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京城胡同的“老祖宗”——寿命最长的砖塔胡同

一坛酒封存得越久就越香醇,一个玩意儿历经的时代越久,就能毫不客气地享有古董的身份和地位。比如北京城的胡同,那可是历经了几百年的古典岁月,穿越到了今天这个新科技时代。

然而,要说京城的胡同,现在眼睛能看到,双脚能踩到的,不是清代的,也就是明代的,要碰上元代的胡同,那可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不过,还真有这么一条老得掉牙的胡同,它就是砖塔胡同。

也正因为年代久远,这条胡同所经历的岁月最长,从它身上流传的故事自然比其他胡同更为精彩,也更传奇。

其实,任何代代相传的东西,都铁定有它们的祖师爷。木匠们的祖师爷鲁班,佛教禅宗的祖师爷达摩先生。北京城的胡同,也有自己的祖师爷,幸好它还“健在”。

据说,它是从前元朝京城——大都所有29条胡同中唯一留存下来的胡同。据专门人士推测,砖塔胡同的年龄,至今已有700多岁的高龄。它是老北京最具沧桑的老古董。不过,还不能说它是古董,它依然居住和生活着现代老百姓,还没有沦为旅游景点的悲催下场。

它坐落在西城区,在西四牌楼附近,西四丁字路口以西。这是在北京中心罕见的一条胡同,而且至今还算完整,尽管拆迁的消息频频传来。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话不虚传,既然叫“砖塔胡同”,少不了跟砖塔沾边儿。

没错儿,砖塔胡同里就高高地耸立着一座青砖古塔,这也正是它的名字的出处。从外形上看,这座古塔是从原七级后加高到九级的密檐砖塔。从身世来看,这座古塔非同小可,它跟元朝一位高僧有关。

这位高僧叫万松老人。他老人家可是当年的一代名臣耶律楚材的恩师。这座砖塔是耶律楚材专门给恩师建造的葬骨塔。

这位万松老人,年轻剃度时,法名叫行秀。本来是河南洛阳人。15岁的时候,这个外地小伙子跑到了河北邢台,在那里的一座净土寺里削发断尘,成了小沙弥。不过,别小瞧人家,这个小沙弥是极有慧根的。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10年间,聪颖过人的行秀就读完了寺里的所有佛经,并且了悟人生,洞察万世。于是他开始云游四方,成为一名云游僧。之后,云游得累了,也想找个安居之处,他来到了河北磁县的大明寺。在那里,他被雪岩满禅师相中,继承了衣钵,专攻禅学一门。

若干年后,他的禅学相当精进。当初的净土宗沙弥,此时的行秀已成为禅宗的大禅师。但是,这位禅师没有忘本,他清楚自己当初踏入佛门之地,永远是那座净土寺。

于是,他在晚年返回到了母寺——地处邢台的净土寺。在寺里,他建造了一座万松轩,安居其中,并自号为“万松野老”。除了在万松轩中打坐禅修外,他还时常在寺内进行布坛说法,吸引了大批的弟子以及寺外不少普通听众。

由此,外边的人们,都尊称他为“万松老人”。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万松老人的名声传出去没多久,他就受到燕京金国领导人——金章宗的盛情邀请。金章宗崇仰佛法,是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于是,万松老人只身来到了燕京(也就是当时的北京),向这位领导人说法,并受到金章宗的极力赞赏。

不过,金国的气数太短,没过十年,就被蒙古人给收拾了。北京城也就成了蒙古人的地盘,同时也成了元朝的京城——大都。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时代变了,领导人变了,京城的名儿也变了,但是万松老人的佛法没变。他身居空门,一心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近水楼台,元朝的一干君臣得知京城有位高僧,佛法无边,难免心动,想要见识一番。于是,元世祖忽必烈、名臣耶律楚材等人,纷纷投身于万松老人的门下,时常向他老人家参学,一学就是三年。

万松老人的地位差不多相当于元朝的“护国法师”。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他给君臣讲经说法,告诫他们要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切勿乱施暴政,乃至祸国殃民。在君臣这些俗家弟子中,耶律楚材算是最好学的一个,也是最敬重他老人家的一个。据说耶律楚材闲来无事时,每当拜望这位禅师后,都有幸聆听万松老人操琴一曲。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元世祖将承华殿的一张琴与《悲风》琴谱赠给了万松老人。

几年后,这位禅宗法师溘然圆寂。

为了纪念恩师,在元世祖的授意下,耶律楚材为万松老人筑造了一座朴素别致的青砖葬骨塔。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紧邻砖塔北边原来是一排民居,对面则是空地。此后若干年后,这座塔渐渐无人问津。不知什么时候,有一些人在对面倚塔建屋,越来越多,在以后还有人开起了酒肆饭店,渐渐热闹起来。于是,一条胡同就这样形成了。随之,这条胡同就被人们称为“砖塔胡同”。

有点可笑的是,没想到,这座砖塔竟还成了胡同里那些酒肆伙计们磨刀的地方。只要菜刀钝了,他们常常就会来到塔下,在青色砖塔上磨刀霍霍。

到了明朝,有位云游僧,名叫乐庵,从江南一路来到京城。一天,当他走到胡同里,遇见这座砖塔,顿时幡然醒悟。他通过募捐买下了这座砖塔,并进行了一番装修。此后,他便长居在砖塔里,守护了大半生。

等到这位和尚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后,这座砖塔也就没有了主人,渐渐荒芜,破旧不堪。幸好在清朝乾隆年间,因乾隆帝的恻隐之心,从而得以重修。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民国十六年(1927年),有人在塔的北侧设了一道小门,并在门檐上书写“元万松老人塔”五个字。由此,后人才大致清楚这座塔的来历。

当然,这条胡同跟砖塔差不多历经了同样的岁月。但是,这条胡同自有它自己的生活范儿。据说,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一直都是京城娱乐中心之一。由此,砖塔胡同的名气也是格外的响亮。

这条胡同,除了酒肆饭店外,每天还有热闹的戏曲杂剧。当时的酒肆里通常都会设有这种娱乐节目,用来吸引招徕顾客。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元朝流行杂剧,明朝流行传奇剧,到了清朝就是京剧了。这条胡同里,那些戏院与酒肆基本连在一块。人们一边喝酒,一边听戏,好不优哉。

不过,当时的戏院并不叫戏院,而叫勾栏。勾栏是个统称,它内设戏台、戏房、神楼和腰棚。一座规模较大的勾栏,差不多能容纳数千人看戏。这大致就相当于今天的普通电影院了。

同时,由于这条砖塔胡同的影响力,附近的几条胡同——口袋胡同、钱串胡同、玉带胡同等,也都搞起了自己的戏班和勾栏,致使以砖塔胡同为中心的这个圈子,拥有戏院不下30家,整天价锣鼓喧天,曲艺连连。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到了大明王朝,官府机构专门在东城设立了教坊司,拨专款大搞戏曲音乐建设。于是,在那里很快兴起了几条本司胡同和演乐胡同。在官方的竞争和排挤下,由此,砖塔胡同一带才渐渐丧失了从前的喧嚣热闹。

到了满清王朝,砖塔胡同的身份突然变了。它被军事机构——机营占据,不幸沦为了右翼汉军排枪队的驻扎营地。军营也需要娱乐,也需要文艺团。于是乎,这条胡同因为它的娱乐传统,歌舞曲艺一度复兴,热闹异常。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然而,到了1900年,古老的北京城连遭劫难。先是义和团运动像蘑菇云一般爆发,军营失利,砖塔胡同被义和团的英雄好汉们选为作战阵地,方便进攻对面的西什库教堂。由此,这条胡同沦为战场。

接着是,八国联军狼狈为奸,联合起来入侵北京城,洗劫圆明园,甚至连那些胡同都不放过。众多胡同破坏严重,百姓遭殃。不得已,胡同里的那些戏班乐户们纷纷逃往家乡,生存第一嘛。

打那以后,砖塔胡同就寂寞了,变成了一条平静的居民区。

从前的唯一留存,只有那座万松老人砖塔,尽管它已是经过多次翻修。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当然,历史时常会有巧合。到了民国,砖塔胡同竟也有大名人住进来,其中就有鲁迅先生。

在这之前,鲁迅跟弟弟周作人兄弟两家几口人在八道湾住在一起,不幸的是,两个兄弟之间闹矛盾,鲁迅净身出户。于是他带着老娘和老婆搬到了这条砖塔胡同的61号(如今已拆迁)。

这个四合院子总共大约20多平方米,3间房子,鲁迅就住在北房,东西两间留给两个女人。堂屋里摆了一张八仙桌,则是吃饭会客的地方。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他就在胡同61号北屋里安静地写作。跟八道湾相比,这边的条件的确苦多了。此时的鲁迅贫病交加,心情自然很差。然而鲁迅还是完成了不少名作,比如他编定的《中国小说史略》下卷,以及小说名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

鲁迅一边写作,一边瞅着找环境好些的房子。搞写作嘛,环境好了,心情才能好;心情好了,才能发挥好。

于是,在这条砖塔胡同住了仅仅9个月,鲁迅就带着家人迫不及待地搬走了。1924年5月,他们离开了砖塔胡同,搬到了阜成门内西三条。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大约20年后,另一位作家也搬进了这条砖塔胡同。他叫张恨水,是当时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作家的代表人物。

砖塔胡同西段的房屋已基本拆除完毕,但在那一片废墟之中,居然还耸立着一两处院落。不知有多少人知道,那暂时得以保存的95号院,曾是张恨水住过的地方。

张恨水最大的特点是一个“多”字

第一是文字量多:张恨水一生发表文字三千余万。假设他在72岁的一生中不间断地写作了50年,那么每天至少要写出1600字以上,且不说这50年中曾经发生过多少社会动荡与战乱,也不管他本人是否还需要吃饭、睡觉、旅行甚至生病等等,即使仅把三千万字抄写一遍,也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第二是发行量多。比如他的《啼笑因缘》,至少出过二十余版。这还仅仅是指正式出版的数量。如今书籍市场上最流行、也最让人头痛的“盗版”问题,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在张恨水的那个时代就早已存在了。在抗战时期,仅在沦陷区便出现过一百多种托名“张恨水”的伪书。有这样一件趣事,1956年,张恨水列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茅盾把他介绍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说:“还记得,还记得。”茅盾说:“《××》那本书就是他写的。”张恨水连忙更正:“那是伪书,我写的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由此可见伪书泛滥到了什么程度,竟连茅盾也真假难辨。

第三是在同一时间内写作的小说种类最多。比如1928年也许是他最忙的时期之一,竟同时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间》、《剑胆琴心》6部长篇小说在不同的报刊上连载,6部小说的人物、情节、进程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超群出众的写作才能,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任务。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张恨水卖掉了原先的大院子

尽管政府对张恨水的生活有所安排,每月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费用,但他毕竟是在病中,无法写作,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而家里人口又多,开支还是很大的。他便卖掉了原先的大院子,换了砖塔胡同43号的一处小四合院(也就是如今的95号)。这个院子不大,但还算规整。三间北房,中间是客厅兼饭厅,西屋是卧室,东屋是张恨水的书房兼卧室。院里还有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是家里其他人住的地方。张恨水的身体在慢慢恢复,他又恢复了写作,陆续发表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所幸张恨水的家没有被抄

1966年,“文革”爆发,胡同里有很多人家被抄家,红卫兵也曾闯进过这个院子。张恨水从书柜里拿出文史馆的聘书,很认真地告诉红卫兵,是周总理让他到文史馆去的,红卫兵居然信了他的话,退了出去。然而他的书实在太多,难免有属于“四旧”的东西,为了免得招灾惹祸,本想挑些破书烧了,也算作个样子。但是挑来拣去,哪一本也舍不得。孩子想藏在床底下,张恨水说怕潮;塞进米缸里,他又怕脏。搞得筋疲力尽,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最后,终于决定,还是放回书柜里,在玻璃柜门上糊上白纸,就算是藏好了。所幸后来并没有来抄,否则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计策连小孩子也瞒不过。

1967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七,早晨,家人为他穿鞋子,准备下床,他突然仰身倒下,在这屋子里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总之一句话,砖塔胡同作为北京城最古老的一条巷子,曾经也一度是北京城的娱乐中心,也曾见证过一些文人作家的艰苦生活,它是一面不可磨灭的古镜,照耀了多少世纪的人世沧桑。

京城胡同----砖塔胡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