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該停止這種“洗腦”,與其讓孩子分享,不如保護好他的"私心"

2歲多的強強擁有很多玩具,可每當家裡有小朋友來玩時,媽媽希望他把玩具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可強強不讓別人碰他的玩具,就連他已經不會玩的舊玩具,一見媽媽拿給小朋友了,就會哇哇大哭。媽媽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是這麼大方的一個人,怎麼養育出一個自私的小孩呢?

相信有這樣苦惱的媽媽不在少數,為了孩子的"自私"而發愁。

但在我看來,允許孩子自私,比教會他分享更重要。

我們總是說,心中有愛,才能去分享愛。

同理,能放心擁有,才會願意去分享。

1

瑞士蘇黎世大學恩斯特·費爾曾經找了229名3至8歲的孩子,做了三輪糖果考驗。

第一輪實驗中,每名孩子獲得一份糖果並需做出選擇,把一份糖果全部留給自己還是平分給另一名孩子。

第二輪實驗中,每個孩子獲三份糖果,繼而選擇把兩份糖果分給另一個孩子、自己留一份,還是與另一個孩子平分。

第三輪實驗中,每個孩子獲兩份糖果,選擇全部留給自己還是與他人各得一份。

家長該停止這種“洗腦”,與其讓孩子分享,不如保護好他的

實驗結果發現,7到8歲的孩子更願意與人分享,而3~6歲的孩子利己傾向非常明顯。

由此,費爾認為,一個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懂得分享的,人在幼年時期通常都很自私,直到七八歲才懂得與人分享。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到了2歲已經有了自我意識,他能夠明確地感受到,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我的東西是屬於我的,你們不能動。到了3歲左右,孩子能說"我的"了,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他的"自我中心"仍然很強烈。他不能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很霸道,更不懂得體諒別人的感受。

2

在保護好寶寶"私心"的前提下,發展分享意識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表現出自私的一面,媽媽們有沒有犯過以下3個錯誤:

1) 強迫孩子分享

當媽媽強行拿走孩子手中的玩具給其他孩子玩時,孩子會對分享這件事更加反感,甚至會遷怒到"受益寶寶",伺機報復,反倒不利於寶寶學習交往。

家長該停止這種“洗腦”,與其讓孩子分享,不如保護好他的

2) 大的應該讓讓小的

媽媽不要因為自己的寶寶比別的寶寶一點就說:"你時姐姐,讓著小弟弟小妹妹!"或"你是哥哥,讓著小弟弟小妹妹!"這樣做,會讓寶寶懷疑父母的愛,他的心會因此受到傷害。而年齡小的寶寶在這樣的寵愛中也學不會分享的技巧。

3) 胡亂給孩子貼標籤

我們常常見到有的媽媽為了給別的父母面子,就用"摳門""自私""小氣"等字眼來教訓寶寶。這種做法不但對改變寶寶的自私行為沒有一點兒幫助,反而不利於寶寶形成正面的自我定位。

3

那麼問題來了,媽媽要開動腦筋,怎麼做才能既保護了寶寶的"私心",又可以讓孩子和同伴分享呢?

第一步:沒有經過孩子允許,不要隨便拿他的東西

你可以對孩子說"我尊重你的意見,當你想把玩具給小夥伴時再給吧。"同時對被拒絕的孩子說"對不起,我家寶寶不同意分享,謝謝你尊重他的意見"。讓孩子體驗到被尊重的感覺,反而更容易去分享。

家長該停止這種“洗腦”,與其讓孩子分享,不如保護好他的

第二步:帶孩子和同伴玩

媽媽應當多帶孩子參加一些需要和同伴配合才能一起玩的活動,讓他意識到只有分享才能多交朋友,才可以玩到更多有意思的遊戲。

比如,媽媽可以準備一些重物,當然是對寶寶來說比較費勁但又不存在危險的物體,大布娃娃、大紙箱等都可以。然後讓寶寶和別的小朋友合作把物品抬到目的地,寶寶搬運的時候,要互相配合找到平衡。有時,還要經歷幾次掉下去的波折,不過,這樣更能讓孩子領會到兩個人的力量比一個人的大。

家長該停止這種“洗腦”,與其讓孩子分享,不如保護好他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帶著寶寶和小朋友一起進行輪流玩、交換玩的遊戲。讓孩子知道,讓別人拿去玩一會,不是沒有了,最後還是會回來,你的就是你的;同時體會互換之後,自己玩到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這是多麼開心的一件事!

不管時合作遊戲還是交換玩、輪流玩,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體會到,和同伴彼此協作、彼此分享的樂趣,遠遠比一個人玩來得更有趣。

第三步:從不心疼的物品開始分享

比如,媽媽可以準備一個灌滿水的壺,和幾個杯子,讓孩子往杯子裡倒水給小朋友喝。當別的小朋友喝到他倒的水後,一定很開心。他也會因為給小朋友倒水喝而高興!

家長該停止這種“洗腦”,與其讓孩子分享,不如保護好他的

當然能讓孩子不心疼的物品有很多,先從食物開始,逐步過渡到玩具和其他物品。

第四步:記得要強化孩子分享的行為。

當孩子主動把玩具跟小朋友玩時,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時,父母一定要及時表揚鼓勵,強化孩子分享的行為。

最後毛毛媽多說一句

講了這麼多,你學會了嗎。

育兒之路也是一場自我的修行,不僅要給與孩子科學引導,更要我們學會愛與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