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1》

最近跟我的老同學W先生,鬧僵了。

誰也不理誰。

他認識了一個年輕的白茶傳承人,開始喝這個傳承人獨創的,嚴格意義上並不屬於福鼎白茶的一種“白茶”。

並且奉為經典。

他會喜歡這種口味的“白茶”,很正常。

因為,他原本就是喜歡喝正味鐵觀音、喜歡喝普洱、喜歡喝傳統武夷巖茶的人——口味重,只有“濃”、“厚”、“釅”三種口感的茶湯,才能俘獲這個假老茶客的味蕾。

然而,這樣的口味,卻並不是福鼎白茶傳統的口味。

福鼎白茶的標誌性口感,是鮮、香、醇、爽。

不過提到傳統,W就急了:“傳統白茶的口味?你喝過一千年前的傳統白茶嗎?我們現在誰也不知道傳統白茶是什麼味道,所以,改良和創新,才是白茶發展的必然之路。”

“但是,改良,也不能亂改,把微發酵的白茶,渥堆,做成重發酵的白茶,這是改變屬性!重發酵後,就不是白茶了。”村姑陳據理力爭。

W卻笑了:“市場接受的,就是好茶。管它是什麼發酵。”

最後,我們誰也說服不了誰,只能相看兩厭。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2》

是的,我沒有喝過一千年前的白茶。

我們誰也不可能喝得到一千年前的白茶。

如果有一塊白茶餅,存了一千年,估計誰都不敢喝吧——簡直堪稱植物界的活化石,要送到研究所去做碳十四檢測了。

那麼,是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一千年前的茶是什麼味道,就一舉否定我們現在堅持的不是傳統工藝呢?

也不行。

一千年前的美女,不就被現代科學技術,成功復原出頭像來了嗎?

故,”沒喝過一千年前的茶,便不能說現在的工藝是傳統的工藝“,這是個悖論。

如果真要這麼理解,那隻要出現過文化斷層的東西,便不能再認定是老東西了。

而中國現在的但凡與文化沾邊的東西,有多少沒有經歷過文化斷層呢?

所以,雖然我們現在執行的白茶加工工藝,並非千年前的祖先親手傳授和教會的,但也不能如村姑陳的老同學W先生這樣,認為,非老祖先親自教授的,便不是傳統的。

是不是傳統的技藝,是不是歷史傳承下來的技藝,自然有書可查,自然有史可鑑。

例如日光萎凋是上好白茶的工藝,便有明朝的文人記錄在案:

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且斷火氣耳。

故而,福鼎白茶的工藝,如此簡單的“萎凋”和“烘乾”兩道工藝,今人尚且揣摩研究得出來裡面的各種要略和關節,在古人的書裡又能查證和學習,又何必一定要一位活了一千多年的老祖宗,來親自傳授呢?

福鼎白茶現如今的傳統工藝,它確定無疑就是傳統,有文字記載,有書籍可查,有古詩可證。

它就是多少年來,多少代福鼎茶人智慧和勞動的結晶。

任何的創新,任何的改良,都應該以它為基礎,以它為準繩,以它為大綱,不能超綱,不能越界。

越界了,就不好玩了。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3》

關於市場,其實,福鼎白茶人對市場的引導作用,應該要大於迎合。

一個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必定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

比如新手機的上市,需要做很多的市場調查,很多次的反覆測試。

但福鼎白茶這個老品牌老產品的發展,卻不能以迎合市場為導向。

消費者是需要引導的,而不是一味的迎合,逢迎。

假設,消費者喜歡便宜的白茶,難道我們就得放棄品質,粗工粗料,粗製濫造,生產便宜的白茶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麼?

若真的這麼做,可能從此,福鼎白茶的忠實粉絲們,會離我們越來越遠,繼而轉投別的茶的懷抱了。

再比如,消費者們一味地追老求老,對老白茶情有獨衷,而市場上並沒有真正的、十年陳的老白茶(有也在藏家手裡捂得緊)。難道我們就要去做假售假,生產一批假的老白茶銷售給顧客麼?

若真的這麼做,只怕整個行業,不出兩三年,就毀於這票短視的茶商茶農之手了。

村姑陳還是先前的那句話,消費者是善良的鹿,是需要引導的孩童。而市場,是需要培育的麥田。

做為福鼎白茶的一員,我們應該對消費者,善加引導, 告訴他們,真正的福鼎白茶是什麼味道,真正的老白茶數量有多少,真正的高山白茶它好在哪裡......

唯有如此,才能讓好的,優質的,能代表福鼎白茶品質的優秀白茶,進入大眾的視線,併為大眾所喜愛和接受。

才能為福鼎白茶培養起一票有品味的,有鑑賞能力的,有話語權的,高水準的優質粉絲。

最終,與這些粉絲們魚水交融,共同成長。

這方是福鼎白茶未來發展的康莊大道。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4》

誠如村姑陳的老同學W先生所言,誰也沒喝過福鼎白茶最初的味道。

也如他所言,改良和創新才是福鼎白茶未來之路。

但是,改良,創新,創造,發展,無論這四個詞彙,哪個詞彙跟福鼎白茶沾上邊,一律不能離開一個限定語,那就是”傳統“。

所有的改良,必須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上,否則,這改良就是憑空相象,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種風流,總會被風吹雨打去。

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在傳統的框架內,進行力所能及的創新,才能保證,這改良和創新後的福鼎白茶,它還是福鼎白茶,它沒有被改成福綠茶、福鼎紅茶、福鼎黑茶.....

改良,也不能改變白茶的根本——不炒不揉,輕微發酵,萎凋烘乾。

如果,像製作綠茶那樣給白茶殺青,像加工普洱那樣給白茶深發酵,像加工武夷巖茶那樣給白茶焙火.....經過這些“改良”和”創新“之後,白茶,就不再是白茶了。

它只能算作是用白茶樹的茶青,製作的,別的茶。

只有最原生態的工藝,最大程度地保留下來茶葉當中的有益物質,才稱得上是白茶。

淡極始知花更豔,白茶當中有真味。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5》

那麼,究竟誰才有資格,去決定白茶的品質走向呢?

村姑陳認為,是白茶加工製作的國家標準,簡稱國標。

對於白茶的品質標準,行業自律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用法規去規範它。

就像一個公司,如果沒有考勤制度,那所有人上班都會遲到,早退,隨便曠工。

而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刑法,殺人不犯罪,那我們走在大街上,必然人人自危,沒有安全感。

有了白茶的國標,白茶的生產,加工,製作,才有了行業標準,才有了規範,才劃下了高壓線,列出了雷區。

告訴大家,如何做白茶才是正確的,如何做白茶才是錯誤的。

以及,告訴消費者,怎樣的白茶,才是好白茶。

比如,在沒有白茶國標之前,可能,某個茶商跟消費者說,他的白茶是好白茶,是頂級白茶,可能消費者就會相信,並買單。

但當了有白茶國家標準之後,這一切就不同了。

消費者們不再盲從,盲聽,盲目相信,他們會分辨,根據白茶國家標準的規定,去判別,這一款茶是不是頂級,品相如何,口感湯色是不是達到相應等級的要求。

有了這些判斷,該不該買,消費者便心中有了數。

對於白茶生產者來說,白茶國標的存在,一樣具有極高的價值。

有了國標,他們在生產加工白茶的時候,才知道,高等級白茶的標準是什麼樣的,採摘標準,加工標準,以及,香氣和湯感標準。

才知道今年自己做的茶,能達到幾級,而明年,該如何調整,才能把等級做高一點,才能賣到好價錢。

所以,遵循著白茶的國標來做茶,才是行業良性發展,恆久穩定的唯一招術。

而遵照著白茶國標來買茶,才會買到自己心儀的,價錢合適的好白茶。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傳承人、市場導向、行業規範,誰最終決定白茶品質的走向?

《6》

傳承人,傳承製茶技術。

市場導向,觸發製茶靈感。

行業規範,才是真正的,讓行業良性發展的利器。

唯有行業規範,才能讓消費者知道,什麼是好茶的標準,什麼是真正的等級劃分。

也唯有遵行行業規範去製茶,才能製出優質的好茶,製出標準的白茶,讓市場上的劣質茶無處可躲,無人敢買。

這樣,才是行業長治久安之道。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