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府出大官,而左宗棠不行?

历史知事




曾国藩的朋友遍天下,他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一半就是得益于朋友的帮助。曾国藩发现人才,他就喜欢放在自己的身边来进行培养,等时机成熟,就举荐他们外放做官。

在曾国藩的部下中,有二十六人成为督抚一级的正部级官员,有五十二人成为三品以上的副部级以上官员,至于其他的低级官员可以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在晚清时期,有人曾经说湘系官员基本上是“文武错落半天下”。


左宗棠的一生则与曾国藩有极大不同,曾国藩是朋友遍天下,左宗棠则是敌人遍天下。他显得过于盛气凌人,刚正不阿,总是高看自己一眼,小瞧别人一点。对身边的同事和幕僚极其缺乏包容心,没有培养和提携的关爱之情。

当左宗棠独当一面的时候,他的身边就没有什么高明的幕僚。曾经在他手下做事的文人,比如吴观礼、施补华,都和他难以长期相处,最终借机离去。左宗棠极力争取的人才李云麟最终和他也不欢而散,严咸竟然因得不到重用而自杀身亡。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这与两个人在家中的地位是有关系的。曾国藩是长房长孙,下边还有4个亲弟弟和几个堂弟,他在创建自己功业的时候,也要替整个家族考虑。《曾国藩家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在教育自己的兄弟子女。

而左宗棠则不同,左宗棠上边有两个哥哥,他是父母的小儿子。从小他就受尽父母兄长的宠爱,因此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是极度刚愎自用的人。

对于曾国藩而言,基本上就是沿用他培养自己兄弟的模式在培养门人,这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这一点我们从《曾国藩家书》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每年写的家书都有几百封,差不多也就是一两天一封的速度。内容多是淳淳教诲自己的兄弟,应该怎样读书做人,创建功业。

左宗棠则相反,从小就是少爷做派,再加上自己聪明伶俐,从来都是自视高人一等。凡事都以个人为中心,很容易忽视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这样的人,天下大才都不愿意与之交往,更不愿意为他所用。



与左宗棠、曾国藩同一时代的郭嵩焘这样评价这两个人:曾国藩修身养性,心闲神定。左宗棠心性修养功夫远远不够,只是擅长于进攻而不擅长于防守。曾国藩进可以做大事,退可以做圣人。最终他下了这样的一个结论:曾国藩是圣贤,左宗棠刚只是一个豪杰。

左宗棠因为是以个人为中心,所以他用人的观念,就是立足于必须为自己所用,而不愿意提拔重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左宗棠只有在自己升官的时候,才会想起熟悉的兄弟。比如他手下最厉害的一员干将刘锦棠,可以说是屡立战功,只不过是一个道员。左宗棠始终都不舍得提拔他,气的他差一点就辞职还乡。

整体上来看,左宗棠的部下和曾国藩的部下相比差得太远。左宗棠的部下没有一个成为一品、二品大员,担任地方督抚的也少之甚少。这也导致他在朝廷中的话语权非常的轻,在李鸿章出手对付他的亲信胡雪岩的时候,左宗棠竟然也无能为力。



在曾国藩的培养下,湘系人才层出不穷。最强大的时候,清政府的八大总督就有三个出自湘系,还有两个与曾国藩关系较好。湘系人马基本上垄断了江南几省的文武官员,连慈禧太后都感觉到有一点恐慌。

慈禧太后派出马新贻接替曾国藩的两江总督,就是想整顿一下江南官场,最终却被刺身亡,案件最后也不了了之。这就说明曾国藩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之多,层次之广,前所未有。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就同时担任起了双重职责,既要为朝廷考虑,也要为自己家族考虑,因此他也大力提携自己的兄弟,比如曾国荃。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她同样是双重职责,一方面为朝廷大局考虑,另一方面也要为湘系将领考虑,为他们谋取一个好前程。

曾国藩之所以早死,一方面是过于劳累,另一方面就是他要对很多人负责任,就像家中的长子一样必须承担起照顾一群人的责任。左宗棠一生狂放不羁,他心中只有事业,向来不替自己的手下考虑,最终也只能是人才凋零,他创造的功业也随他的去世随风而逝。


新知传习阁


左大帅本来都是文武双全没有私私心,所以他不需要很能干的人做事,本来他自己就是非常能干的人。


过往烟云216447670


左宗棠耿直,湖南骡子称乎。一伟大之人。曾左称之,曾推人上,亦为人推。李鸿章亦伟人,胸怀之大,唯时局限制,无从发扬,亦将推人才为国发扬至高,不拘一格用人才。三人皆国之干才。奈清国已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