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和李自成有什麼深仇大恨

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首領,他帶領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逼死了明崇禎皇帝,樹立了大順政權。李自成和崇禎皇帝之間,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呢?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崇禎皇帝和李自成有什麼深仇大恨

李自成和崇禎互斷龍脈之謎

元朝初期,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攜帶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帶,寓居在古泗州城北13裡的孫家崗。

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參與了郭子興指導的紅巾軍,一路登上皇帝之位,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標,率領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楊家墩,開端修建祖陵。以後陸續增修,經過28年,消耗大量資金,到永樂十一年(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勝利。至此,楊家墩改稱明祖陵。李自成攻破此處後,為了毀壞明朝的龍脈,將明祖陵毀壞的一塌懵懂。

具有挖苦意味的是,為了打擊李自成起義軍,崇禎皇帝居然也派人挖了李自成的祖墳。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縣人,從小苦大仇深,和一些窮苦百姓參與了高迎祥指導的起義軍。後來由於作戰英勇和有聰慧,得到高迎祥的賞識,最後,接替高迎祥成為起義軍領袖,所到之處,百姓雲集響應,一時間朱家天下岌岌可危,李氏“帝王之相”隱隱可見。當此之時,崇禎帝不知聽了何人倡議,希冀用伐掘李自成祖墳的方法斷其“龍脈”,洩其“王氣”,以使“賊勢當自破矣”,從而挽大廈於將倒。

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接到崇禎皇帝密旨的陝西總督汪喬年命延安府米脂縣縣令邊大綬等人進山尋覓李自成的祖、父的墓地。

事前,邊大綬找到了曾參與掩埋的李自成的同鄉李誠。經過拷訓,李誠給邊大綬提供:“記得李闖祖父下葬掘土時,公開面有三個空穴,其中的一個空穴尚發現有一隻黑碗,當時用土填了兩個空穴,在其中一穴安葬,並用黑油點燈放在墓內棺前。因而,只需找到那個置有黑碗的墳墓,便是李闖的祖墳。”

依據李誠提供的線索,邊大綬立即下令尋覓,但是,一連掘了數座墳,未見黑碗。到天晚,難以下山,他們坐在李自成舊窯中烤火。翌日清晨,他們又挖了數家墳冢,到了正午時分。果真在一墓中發現黑碗,照李誠所說它必然是李自成祖父的墳墓了。

挖出來的骷髏如黑墨,額骨上長出了六七寸長的白毛,狀極恐懼。在李自成祖父墳的左側下方還有一座墳墓,據李誠指認它是李自成父守忠之墓。墓的正頂長有一棵榆樹,粗如臂膀,枝葉詭異,邊大綬命人砍下榆樹,不料樹倒墓開。墓中竟蟠著一條白蛇,“長尺有二寸,頭角嶄然”,役卒上前捕捉,將蛇置於練總郝光正行裝袋內。役卒把棺木翻開後,只見一切的骨節都變成青銅色的綠色,額骨上也有六七寸長的白毛。其他七八座墓中骷髏上也都有白毛。

邊大綬為了斷李自成的“龍脈”,還派人在原址上邊的大小堖之間挖下寬二十米、深五米的大壕,他命人將骨骸“聚火燒化”,並把四周“大小樹木一千三百餘棵悉數斫伐”。

挖李自成祖墳的全過程,邊大綬細緻記載在了向陝西督軍汪喬年呈報的《塘報》中,陝西督軍汪喬年得知後,嘉獎邊大綬:“據來報,知闖王墓已開,能夠制賊死命。他日功成,定當首敘以酬。”但是,崇禎皇帝的這一招並不奏效,就在前一年,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河南攻城破邑,所向無敵,並進逼潼關、直指西安,結果是眾所周知的:兩年後李自成攻佔北京城,崇禎跑到皇宮北面的萬歲山投繯自盡。

李自成與崇禎在挖龍脈上兩全其美,這也成就了清軍將領多爾袞。在他的功業根底上,順治皇帝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創始了大清王朝的歷史篇章。

李自成燒城而走的原因

那一天是公元1644年,農曆甲申年三月十八,穀雨剛過,北京突然下起了雨夾雪,開始只是稀薄的雨霧,後來越來越濃,變成寒凝的雪粒。清冷的雨絲雪粒被寒風裹挾著,抽打著人們的臉龐,讓人睜不開眼。唯有李自成的軍師宋獻策站在雪中,望得出了神,臉上露出喜色——老天爺給力,剛好驗證了他此前的占卜:“十八大雨,十九辰時城破。”

自清晨開始,城外響了一夜的炮聲就零落下來,取而代之的,是戰靴在鬆軟的雪泥中踏過的聲響。蒼茫的天地之間,這座孤懸的城池果然被攻破了。根據《國榷》的記載,東直門城門破時,城牆上的大明守軍如秋風落葉一般紛紛墜落。負責把守東直門的河南道御史王章戰死了,把守安定門的兵部尚書王家彥跳城自殺,摔斷了雙腿,卻還剩了一口氣,被手下救下,藏匿在市民家裡。他沒死心,或者說他早已死了心,又趁人不備,悄悄解下腰帶,自盡而亡。

第二天辰時,李自成頭戴氈笠,身穿縹衣,騎著烏駁馬,一副英雄氣概,在人群中格外顯眼。他自德勝門入城,穿過大明門,一路殺到紫禁城前。仰頭,“承天之門”四字赫然在目。李自成躊躇滿志,扭頭對丞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尚書宋企郊等人說:“我射它一箭,如能射中四字中間,必為天下一主。”他從牛皮箭筒中拔出一箭,“砰”的一聲射出。細雨橫斜中,那支蓄滿勢能的箭矢在克服了風的阻力之後,疾速奔向那塊門匾,雖射中門匾,卻不夠精準,射在“天”字的下半部,最多八點五環。李自成眉頭微蹙,牛金星寬慰道:“中其中,當中分天下。” 李自成淡然一笑,沒有在意,縱馬率先衝入紫禁城。

馬蹄在紫禁城內留下空曠的回聲。偌大的紫禁城,死的死,逃的逃。崇禎皇帝在前一天下了第六道罪己詔,就回到乾清宮,在這座地動山搖的城池裡,呆呆地坐定。殘酷的戰事,已不在遙遠的陝北高原,不在黃河邊的洛陽,而就在他的身邊。喊殺聲在這座城市裡此起彼伏,斷肢充塞著街巷,無數的傷口在同時流著血。空氣中晃動著死亡的氣息,像一條絞索,勒得他透不過氣來。他讓周皇后、袁貴妃侍奉著,斟了一杯酒。酒液滑過一道晶瑩的弧線,珠圓玉潤,準確地落在他的酒杯裡。伴隨著李自成軍隊的馬蹄聲,他看到案上的酒杯都在輕微地顫抖。他舉起酒杯,一飲而盡。沒有了昔日的歌舞酒筵,這酒,格外的苦澀。他一邊飲,一邊嘟囔:“苦我滿城百姓。”話音落時,兩行淚水,已掛在他的臉頰上。

周皇后的胸中一定貯滿了數不盡的傷感,她默然回到坤寧宮,崇禎跟隨進來的時候,她已懸樑自盡了。崇禎沒有絲毫惋惜的意思,只說了句:“死得好!”他猛然想起了已經到了出嫁年齡的長平公主,立即把她召到身前,說聲“爾何生我家”,然後左袖掩面,右手抽劍,向長平公主砍去。長平公主用胳膊一擋,一聲脆響之後,半截玉臂飛向宮殿的一角。崇禎沒有罷手,又提著那柄劍,面色猙獰地跑到昭仁殿(這座宮殿的故事,我還將在後文中詳細講述),一劍捅死了六歲的女兒昭仁公主,又舞著那柄劍,砍死無數嬪妃宮娥,然後,像完成了一件重大的心願,別無所憾,一個人拋下宮殿,披髮跣足,拖著一路的血光,逃到煤山上,投繯自盡。那一刻,才是真正的解脫。

出身草根的李自成或許很想跟出身龍種的天子照個面,這樣的英雄事,連項羽都未曾做到。當年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潼關被洪承疇、孫傳庭打得落花流水,只剩下十八騎逃向商洛山中,苟延殘喘之際,支撐他的,或許就是這樣的痴心妄想。他沒有想到崇禎不給他機會。他命令部下滿紫禁城尋找,也沒有找到他的屍體。他的龍體,此刻正在煤山頂上的瑟瑟寒風中飄來蕩去。

李自成進駐紫禁城,以武英殿為處理軍政要務之所。” 這座宮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熙和門以西,與東邊的文華殿相對稱,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據說明成祖朱棣早年曾在這裡召見大臣,他甚至把全國官員的名錄貼在大殿的牆上,時時觀看,以思考王朝的人事佈局問題。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崇禎皇帝突然做出一項決定,從乾清宮搬入武英殿居住,從此減少膳食,撤去音樂,除非典禮,平時只穿青衣,直到太平之日為止。他沒有想到,他沒能看到太平之日的到來,自己死後,最大的對頭李自成成為紫禁城新的主人,偏偏選定了武英殿作為處理軍政要務之所。

正如項羽火燒阿房宮一樣,項羽這一破壞文化遺產的行徑,歷來為人詬病,但陸川借項羽之口表達了這樣的邏輯:正是因為阿房宮無限的壯美,“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 ,才勾起了這些草莽英雄對於權力的渴望。所以,在影片裡,項羽總是對先期抵達的劉邦是否進過阿房宮、見識過它耀眼的繁華耿耿於懷。他知道,無論什麼人,只要見識過它,就難以忘懷了。他認為——或者說,陸川認為,燒了它,就等於燒掉了人們心頭的慾望和野心。陸川給了項羽一句臺詞:“燒了它,大家都不用惦記了。”

登基大典在紫禁城武英殿舉行。歷史上沒有一個皇帝,像李自成這樣心情複雜地坐在龍椅上,也沒有一次登基大典如此潦潦草草。三拜九叩的威儀背後,是一盤不堪面對的殘局。這是一場為了告別的聚會,沒有人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明天。

這一次,李自成真是要打下江山,拱手送人了。

但李自成還不甘心做這樣的好人。夜色深濃時分,李自成下令放火、放炮,不是登基的禮炮,而是失敗的喪鐘。烈焰沖天而起,把紫禁城的瓊樓玉宇、雕樑畫棟化作一片片紛飛的黑霧,彷彿一個黑色的怪獸,盤旋在宮殿的上空,紫禁城裡到處迴盪著宮殿倒塌的巨大聲響。此時,京城九門也被點燃了,只有大明門(已被改名為大順門)、正陽門、東西江米巷一帶沒有火勢,這座輝煌的都城,變成一座浴火的城市。“哭號之聲,聞數十里。” 瀰漫京城的大火,為李自成的登基大典提供了一個無比壯麗的背景。

李自成燒了紫禁城,是因為那時他已經留不住本已屬於自己的江山,他不願意它落到別人手裡,這是後話。李自成在進京四十二天的時間裡,以大躍進的步伐走完了一個王朝由興起到敗亡的全部路程,他的成功,亦是他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