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千年古寺,鄭樵曾賦詩點贊

  宋代地方誌《仙溪志》記載仙遊縣城的地理形勢,“西接蜚山,東列石鼓,北枕瀑布,南帶仙溪,夾以二塘。水由艮出,文筆峰、銅鼎環列其旁。水繞山蟠,面勢環翕,真東南之壯邑也”!所謂的“東列石鼓”就是石鼓山,因山頂巨石林立,突起如鼓,故得名,又因位於縣城之東,故俗稱“東山”。

  石鼓山頂上聳立著一座始建於明代的寶塔,為東山塔,石構樓閣式,八角七層實心,疊層出簷,塔體為葫蘆形,無雕刻,通高十二米。這寶塔與縣東二里處的走馬山(又名清明山)上的鎮國塔(惜毀於1966年圍溪造田)隔水相望,夾持著悠悠向東的母親河木蘭溪,扼仙遊咽喉之要塞,歷史上仙遊民眾常將石鼓山和走馬山稱為仙遊“水口之捍蔽”,將這兩座山峰上原先造的兩寶塔,比作鎮守在水道門口的護法神將。

這座千年古寺,鄭樵曾賦詩點贊

  素有“百景之勝”的石鼓山,山巔造化聳成“小尖嶺”“瓠蒂頭”兩個等高的小山包,極目四望,仙遊東西鄉平原上的景色一覽無遺。山中風物幽勝,珍卉嘉木間錯而植,奇石古洞橫生,引得文人接踵而至並留下摩崖石刻,遺下“綺雲麗月東山塔”的詩句。“小尖嶺”東側的“石鼓”石刻,系明代廉吏鄭瑞星告老返鄉探勝時所書並鐫制聯語,落款“邑人鄭瑞星書”清晰可見。

這座千年古寺,鄭樵曾賦詩點贊

  石鼓山南麓的東山寺,面寬七間,深進四間,前座平屋,後座樓房。前面還有照牆天井,兩邊護厝。唐大中年間,這裡就闢為佛門,雖幾經興廢,現存祖師殿、大悲殿、文昌殿、安養堂、天王殿、海會塔等建築構造。

  南宋史學家鄭樵曾住該寺,寫下《東山採藥》詩云:“一掬金丹向曉風,山前草木盡蒼蘢;讀書便是神仙味,更笑行衝問藥翁。”從此,東山寺名聲大噪。

  寺西側有一株丹桂,樹高9.25米,樹齡有500多年,還有幾株杜樟和大橄欖樹齡都在百年至幾百年間。東山書院設立於文昌殿及其兩廡,即為古時院塾修書之處,朱熹曾前來拜師訪友、授徒講學,留下“第一山”石刻。(福建日報 陳國孟)

值班主任:林雙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