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国玉器

战国中山国

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人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

战国中山国文物是出土于现今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的战国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和墓葬的大批文物,工艺高超,造型奇特,类型复杂,数量众多,有许多为战国中山国所独有的器物,表现了中山国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艺和奇思妙想的艺术创造,体现了昂扬不羁的战国雄风。

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石家庄市、灵寿、平山、晋州一带的山区,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上三汲乡附近)。

寻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国玉器

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中山国玉器的玉料来源比较复杂,和田玉所占比例比较少,大部分似为就地取材的“中山玉”和独山玉、岫岩玉等。除少数精品外,一般来讲,色泽比较深沉,多为黄、褐、黑、灰等色,质地较为和田玉粗松、硬度低,器表大多缺乏战国玉器平滑闪亮的玻璃光泽。

中山国制玉业发展有其客观有利条件。中山地区乃产玉之地,且各处所产玉石品种丰富。《中国古今玉石产地名录》中列举了400余处古今玉石产地,其中在今河北省境内的有20处,仅中山国境内就有8处,分别是:平山(蓝宝石,方解石)、满城(玉,方解石)、曲阳(汉白玉,曲阳玉)、太行山(玉)、鹿泉(汉白玉,墨玉)、灵寿(刚玉)、正定(解玉砂)、井陉(玉)。

随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和加工作坊,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区就已经出现了玉石生产加工的基地。根据目前了解到的资料,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别的国家有制作玉器的记录,目前也没有在别的当代遗址中发掘出相关的加工作坊。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掘出土最多的玉器就在中山国遗址(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现石家庄市平山县)。所以可推断:1.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为主要的玉器出产国。2.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国与国之间战乱不止,贸易及外出发掘物流及其困难,出土的玉器应为当地的原石料或以当地的原石料为主。

大汉玉器

汉朝对玉器的生产和加工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只有皇帝及刘氏皇族成员可以使用玉器,形成了历史上的“王玉制度”又称“葬玉制度”。

汉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玉器的管理,专门设立了“东园”这一玉器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和制作玉器、玉衣等,并且禁止民间对玉器的生产和交易。而汉代玉器主要出产也为汉代封国——中山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后中山国,后中山国定都在现在的河北定州县。

新中国建立后,出土的汉代玉器数量和种类很多,科学价值大大超过了传世品。出土玉器较多的是一些汉代诸侯王及其亲属的墓葬,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简王刘焉墓、穆王刘畅墓、北京市大葆台广阳王夫妇墓、广东广州南越王墓、江苏省徐州楚王墓、河南省商丘梁王墓等。此外,还有一些汉代窖藏也出过精美的玉器。

寻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国玉器

中山国及汉朝玉料的来源

汉朝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张骞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现代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岂之也评价: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也就是说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原地区是没有跟西方有过贸易往来的,而当朝的西域地区也以匈奴等游牧民族相阻隔,再加上当地群族没有现在的挖掘技术和鉴定技术、交通不便等原因,所以汉朝及汉朝之前时期的玉器、玉制品应以当地原石料为主。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唐河流域发掘的玉石,最早可追溯到古中山国,发掘最广时为汉朝。

唐玉现状

现代玉石鉴定主要以原料主要成分为鉴定标准,和田玉石的主要成分为透闪石,太行山附近出土的原料主要成分也是透闪石,所以太行山地区所产的玉石有部分鉴定结果为和田玉。

寻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国玉器


寻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国玉器


寻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国玉器


寻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国玉器


寻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国玉器

华夏石玉文化发展史

最早追溯到泥河湾文化遗址170万年前

山顶洞文化

红山文化

中山国

汉代中山国

1.泥河湾文化

泥河湾遗址位于河北阳原县东部,桑干河北岸,化稍营镇泥河湾村境内,位于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距今约177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

泥河湾标准地层记录了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考古专家的极大关注。

1944年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泥河湾小长梁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世界上最早的细小石器。这些石器大多重在5至10克,最小的不足1克,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和锥形器等共约2000件。这些石器经过古地磁专家的测定,证明距今约160万年。也就是说在160万年前的河北当地,就有祖先已经开始进行了“石玉文化”的相关活动,制作了大量的装饰用的石制品。

2.山顶洞人文化

在山顶洞人遗址内发现装饰品共141件。穿孔的小砾石一件,各类穿孔的兽牙125件,包括狐狸的上下犬齿29枚,鹿的上下犬齿和门齿29枚,野狸上、下犬齿17枚,鼬的犬齿2枚,虎的门齿1枚,还有2枚残牙可能是狐狸或鼬的;穿孔的海蚶壳3个,钻孔的青鱼眶上骨l件以及有刻道的骨管4件和石珠7件。

寻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国玉器

距今约3万年左右,我们的祖先也已经开始打磨并使用石、骨类饰品及工具了。

3.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辽西北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朝阳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

红山文化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的先民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渔猎的经济生活。

寻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国玉器


寻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国玉器

唐玉的发展前景

唐玉是华夏玉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最早被开发和使用的玉种之一。而唐玉从2001年被重新发现至今己经历了18个年头。从最初的几位石友,到现在几万人员的唐玉玉石从业者,并涌现出众多以唐玉为艺术创造载体的艺术家和玉石加工企业。随着各位唐玉文化爱好者的宣传与整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唐玉的文化也会被更多的人熟知和认可,把古老而美好的唐玉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文:赵黎明雕刻艺术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