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发现的隋朝千年粮仓专家称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怎么看?

小城市的奋斗者


隋朝的千年粮仓,指的是含嘉仓和回洛仓,当年隋唐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而漕运的主要物质就是粮食,而洛阳含嘉仓和回洛仓就是隋唐洛阳城的两座大型的国家粮仓。

含嘉仓,隋唐时国家粮仓,唐朝时主要使用含嘉仓,被称为“天下第一粮仓”,2014年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图为含嘉仓刻铭砖,现藏于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含嘉仓兴建于公元605年,也就是隋大业元年,历经隋、唐、北宋三个王朝,沿用500多年后废弃,上世纪70年代在隋唐洛阳城东城之北发现了含嘉仓遗址,从勘探情况看,含嘉仓遗址粮窖总数在400多座,每座粮窖的储存数量是25万公斤,与《通典·食货》记载的数据相符,在一千多年前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1000个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由此可见整个含嘉仓内储存粮食数量是相当惊人的。

图为含嘉仓粮窖遗址,仓窖上方房屋已淹没,地下窖池像口大锅一样,圆口直径11米,仓内出土的谷子经化验,虽过了千年,有机物含量仍高达50%,可见储存效果之佳。

选在洛阳城周边储备大量的粮食,取决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交通,含嘉仓遗址靠近洛阳北城墙,西边是瀍河,隋唐时期洛河和瀍河水系相通,为粮食水上运输提供便利条件,因此隋炀帝在兴建含嘉仓的同时,下令开凿大运河,不得不说,隋炀帝虽然骄奢淫逸,但有办大事的眼光和手笔,在他手上的大运河、大粮仓、繁华的洛阳,其实也成就了大唐盛世,盛唐的丰功伟绩有他一功。

有人说隋炀帝苦徭役,其实杨坚父子吃过没粮的苦,由于关中平原狭小无法满足偌大的长安城,把全国粮食通过陆路运到长安代价太大,当年长安城闹饥荒,隋炀帝曾带着军队到洛阳寻粮食,被称为“逐粮天子”,有过严重缺粮痛处隋炀帝才举全国之力解决吃粮问题,图为回洛仓遗址上用绿化带标注其恢弘的仓窖。

而回洛仓同样是隋唐大运河沿线重要的粮仓遗址,《隋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隋炀帝继位后营建东都洛阳,在洛阳城北兴建回洛仓。2004年以后回洛仓陆续被发掘出来,仓城形制及面积为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350米,总面积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其中内径10米的仓窖,整齐排列大约700座,气势磅礴。

回洛仓,规模更大于含嘉仓,现已探知仓窖有710座,每座能储粮50万斤,共储粮3.55亿斤,由于回洛仓在洛阳城外,隋末被农民军攻破,唐建立后吸取教训弃用了回洛仓,所以回洛仓仅短暂使用后被历史遗忘,图为回洛仓的仓窖截面图。

在仓城内有东西南北方面的道路,最宽达40米,路面有车辙痕迹,仓城西边和南边发掘有20米宽通向瀍河和谷水的漕渠,这是运送粮食通往水路的道路,据《旧唐书》记载,回洛仓的粮食到了唐贞观年间还在食用,除了其惊人储量外,能储存多年的制作工艺令人观止,通过发掘发现,回洛仓窖建造完成需要经过火烤、涂抹青膏泥、铺设木板和席子才可使用,这样可保证粮窖恒温恒湿,粮食长时间储存而不变质。


图文绘历史


隋炀帝一生干过不少大事,其中就包括修建超大型粮仓——回洛仓。但这个回洛仓真的有着当今都无法超越的水平?这倒是有些夸大了。

从修建的缘由来看,回洛仓是顺应时势而建的国家工程。是隋炀帝有这样的想法,民间有这样的技术,于是就有了这个巨型仓库。

北周天和四年(569),一个将来“美姿仪,少聪慧”的孩子在长安出生。他正是杨坚和独孤伽罗的第二个儿子——杨广。杨广在年幼时就因为父亲的功勋而受封为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时年十三岁的杨广就被封为晋王,官至柱国、并州总管。不久后,杨广又授任左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这些职位虽然更多是流于表面,没有实权的。但能够获得这样的恩赐,还是说明杨广有足够的心思,很能讨人欢心。

杨广的心思之缜密,从他与哥哥杨勇争夺太子之位就可以略知一二。

隋文帝曾派擅长看面相的人私下打量过自己的儿子们。最终相面之人告诉隋文帝,杨广贵不可言。不久,隋文帝就亲自前去杨广府邸。结果隋文帝发现,自己的这个年幼的儿子,府中丝竹蒙尘,甚至有不少都已经损坏。隋文帝看到这幅景象,以为这个儿子不喜欢玩乐,便对杨广大加赞赏。自此之后,杨广越发重视掩饰自己,慢慢博得了“仁孝”这样的好名声。

为了讨得父母喜爱,杨广亲近自己的正妻,不沉迷于妾室;每次上朝都乘坐简朴的马车,对待大臣都非常有理;多次在母亲面前抹黑杨勇……最终,杨广从哥哥手中夺过太子之位。

仁寿四年(604),为了修建洛阳的防御工事,杨广征调山西和河南的几十万农民。大业元年(605),杨广又大兴土木营建洛阳。这一番动作,俨然是要把洛阳打造为一个固若金汤的超级大都市。那又怎么保证这座城市的后勤?需要粮食了就从外地运?在本地种?还是,修建大型粮仓慢慢储藏?显然,针对洛阳的地位和实况,杨广选择了在本地修筑回洛仓。

洛阳作为国家中心,在杨广看来,显然不适合再作为农业基地,就好像今天的北京——北京作为国家中心,有的更多的是政治资源而非农业资源。所以在杨广看来,依靠本地每年的产粮,不足以确保洛阳的粮食安全。而如果仅仅是为了运送洛阳日常所需的粮食就修建大型交通工程,显然又成本过高,得不偿失。所以在本地修粮仓,慢慢积累,就成了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之下,最合适的办法。

而现代并没有那些需要隋炀帝去纠结的制约因素。我们有更发达的交通,如有需要,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去调配。所以从隋朝的超大型粮仓到现代散布各地的中小型粮仓,这反而是一种进步。

而从粮仓的修建规模和技艺来看,回洛仓确实是当时先进水平的体现。但放在今天,还是比不过当代粮食储存技术。

回洛仓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整体面积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整个仓内已知的仓窖有220座,但据推算总共应有700个左右。这确实是个庞大的工程,在当时可谓是难以想象的。但我们今天的技术水平,如果有需要,也能够修筑这样的大型工程。目前国内最大的粮食储备库中央储备粮三河直属库在本世纪初就已达到储梁35万吨的规模。回洛仓放在古代确实无法超越,但在现代看来,也只是一个大工程罢了。

而回洛仓的仓窖在修建时需要先挖坑,之后用火烧烤仓窖壁面,再依次涂抹一层青膏泥、铺设一层木板、木板上铺一层席。现在我们的粮食仓储库,都已经是混泥土建筑。现代粮仓修建更高效,受环境制约也更小。<strong>

就修建的技术含量来说,现代远远比古代走的靠前。回洛仓有的,是把当时有的材料组合、利用。就像青铜器再繁复,也只是一件青铜器,制作难度不会高于现在的航空零件或高端电子芯片。回洛仓确实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但那技术放在当代,就是非常原始、落后的了。

我们说回洛仓无可比拟,一方面是它在当时确实世界领先。而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我们祖先的创造力的赞叹。他们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我们用“难以超越”这样的字眼去表达我们的敬佩,这其实也没什么不妥,不是吗?


邓海春


我一进来就看见不明觉厉的群众在喷专家言辞夸张,其实这次专家真的被冤枉了,就粮食存储技术而言,上千年以来还真没有突飞猛进的变化,这并非厚古薄今。

被发现的隋朝粮仓

所谓的隋朝千年粮仓是指隋炀帝时修筑的大型粮仓——回洛仓。

中国是粮食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安全底线,历来农民起义基本都是因为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揭竿而起,因此只要思维正常的皇帝都知道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但古代粮食产量不高,天灾人祸频发,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粮食的存储就成为一个事关国家民生的重要问题。

隋炀帝在历史上被形容为一个暴君,但其实他做出了很多非凡的事情,最大的贡献当然是开凿京杭大运河,以及修建国家粮仓。

隋文帝杨坚在世时,隋朝便已经在黄河沿岸修建过四个大型粮仓,分别是洛州的河阳仓,陕州的常平仓,华州的广通仓,卫州的黎阳仓,以应对饥荒年份不时之需,但这些粮仓仍不足以满足粮食安全需要,因此隋炀帝再接再厉,又兴建两个更大的粮仓:洛口仓、回洛仓。

著名的洛口仓,也叫兴洛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隋唐农民起义时,瓦岗军领袖翟让、李密曾率军攻取洛口仓并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使得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随着时间推移,当年的洛口仓已不复存在,另一个回洛仓遗址则被成功发掘。

回洛仓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马坡村以西,因距离洛阳很近,主要功能是为洛阳城内的皇室、官员和百姓供应粮食。

回洛仓遗址在2004年被首次发现,经过长达十年的考古发掘,2013年,整个回洛仓终于完整浮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个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回洛仓不是一个仓库,而是一个大型仓库城,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形象地说,大概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内部分布着多达700座仓窖,每个仓窖都是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据估算每个仓窖可存储约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可储粮3.55亿斤。

先进的隋朝粮仓技术

整个回洛仓的仓窖都在地下,大家可能认为地下有水,肯定十分潮湿,不利于粮食储存,但我们的先人用他们独特的智慧,完美避免了这一问题。

一是选址好。兴洛仓和回洛仓都建在山地丘陵上,海拔较高,土质干燥,土层深厚,不怕水淹,不易受潮,且两个仓库都靠近水路,方便粮食转运。

二是基础好。回洛仓的建设显示出古代扎实的土建技术,仓窑的基槽进行了有效夯打,十分坚实,使得水分不宜渗透,利于防潮。

三是技术好。回洛仓的仓窑内部墙壁进行了火烤,烤干水分,然后涂抹膏泥,再用木钉铺设木板,木板上再敷席,使得十分干燥,有利于粮食的长期存储。

如果直接纵向对比,现代技术肯定高于古代技术,但古代粮仓建筑技术仍然充满了古人智慧和心血,即便放在现代来看也并不过时。正因为如此,回洛仓才能作为“中国大运河”核心组成部分内被成功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粮食存储技术

数千年以来,影响粮食存储的三大因素始终未曾变化,即温度、湿度、防虫鼠害。

以现代粮食存储技术为例,目前常用的技术有准低温储藏(20度以下)、气调(充氮)、低剂量熏蒸、电子测温测水测湿、互联网监测摄像等等,这些技术确实十分先进、智能和自动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都是围绕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防止虫鼠害滋生的。

围绕这三大因素来看,古今粮食存储技术并未有本质区别,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古人存储粮食的技术一点不比现在差。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技术带给人类的往往是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但未必是更好的质量。

以建造粮仓为例,回洛仓这种规模的粮仓,在投入同等人力的情况下,隋朝可能需要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建好,但现代3个月就能建好,这就是先进技术的效果。

然而,就粮食存储效果而言,两者并无差别,古代甚至更胜当今,因为影响粮食存储效果的不仅有技术原因,更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即管理因素。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公元617年3月,瓦岗军李密带领数万人马,攻取了兴洛仓,然后打开仓窖,赈济灾民,促使大量的贫苦百姓投靠了瓦岗军,瓦岗军的人数也得以迅速增加。其后,李密一鼓作气,又拿下了回洛仓。

后来,王世充带领隋朝援兵赶到,将瓦岗军围困,李密不敌,弃守回洛仓,回洛仓又被王世充占领。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大军围困洛阳城中的王世充数月,逼迫王世充投降,回洛仓最终落到了李世民的手里。

(隋代回洛仓遗址)

那么,回洛仓是什么,为什么隋末的各诸侯军队,要拼命争夺呢?

实际上,这是隋炀帝修建的,除了大运河之外的又一项大工程。

隋炀帝定都洛阳后,在周边修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国家粮仓。其中,就包括了回洛仓、兴洛仓等。他凭借着大运河便捷的水路航道,将大量的粮食囤积在了这些国家粮仓内,以保证当时整个洛阳皇城的粮食所需。同时,为隋炀帝军队的南征北伐,提供了充盈的粮草。

隋朝粮仓的发掘,始于2004年,直到2012年才基本发掘完毕。从已经发掘的情况来看,其规模之大,保存粮食技术之完美,存粮总量之巨,都让专家为之咂舌。

而这些粮仓中,尤以回洛仓最为有名。

回洛仓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位于“洛阳北七里”,是隋朝国家粮仓中规模最大,储存粮食最多的一个粮仓。当回洛仓完全呈现在世人面前时,考古专家都为之震惊,纷纷被这座1400多年前的国家粮仓所折服。

回洛仓的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其面积相当于50个足球场的大小。《资治通鉴》中记载:“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储积粮谷。”整个仓城分成四个区域,分别是办公区域、仓窖区域、漕运区域和车马道。

考古发现,在这片遗址上,规整地分布着710座仓窖。每个仓窖的直径达10米,深约10米,可以存放大约50万斤的粮食。这样算下来,整个回洛仓能存放粮食达到了3.55亿斤,这是一个怎样庞大的数字!

(隋炀帝剧照)

1000多年前的回洛仓,储藏着从全国各地经大运河源源而来的粮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仓”。

除了规模宏大外,最让专家称奇的就是回洛仓存储粮食的方法。

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曾对古代储存粮食的方法有着详细的记载:“夫穴地为窖,小可数斛,大至数百斛,先令柴棘,烧投其土焦躁,然后周以糠,稳贮粟于内。”

经考古专家的实地考察,回洛仓正是采用了这种独特而有效的储粮方法。

其一、精心选择地势和土质。

回洛仓建在洛阳城外邙山的缓坡地带,这里土层较厚,雨水不会淤积,易于排水。同时,这里的土质干燥,黏性较高,可塑性强,不会轻易崩塌,非常适合挖掘仓窖。而且,回洛仓紧邻漕运,能实现粮食的大量转运和集中。回洛仓距离洛阳城也不远,方便隋朝对于粮仓的防卫和管控,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考古专家在回洛仓旧照)

其二、建造过程科学。

挖掘好仓窖后,先在仓底和仓壁铺上一层厚厚的棘草,把它压实。然后点燃这些棘草,既可以除去仓壁的湿气,让仓内土质干燥板结,还可以烧掉土层中的各种虫害,让粮食免于遭受虫灾。

然后,再在仓壁抹上一层厚达20公分的青膏泥。这些青膏泥的密封效果非常好,既可以防潮,还可以预防雨水渗漏。

最后,在青膏泥的上面铺上一层糠,再垫上一层木板或草席,彻底达到防潮的效果。把粮食装进仓窖后,在仓口处用青膏泥密封。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仓窖就能防潮除虫了,窖内的粮食也可以储藏数年之久。

据说,专家曾在含嘉仓的一个仓窖里发现了满满一窖粮食,虽然已经全部碳化了,但仍然可以看出每粒粮食的完整形态。由此可见回洛仓储粮技术的成熟和科学。

就目前的储粮技术,肯定远远高于隋朝时期,但在1000多年前,古人就能想出如此科学的方法,解决了存粮中的防潮和防虫的技术难题,也确实让人惊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先”,正是因为古代统治者对粮食的高度重视,才造就了回洛仓这样的千年粮仓奇迹。


张生全精彩历史


隋朝的千年粮仓——“回洛仓”,其建造技术与技巧的确令人称奇,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但要说“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有点夸大其实了吧。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粮仓到底有哪些令人惊奇的地方:

回洛仓又称兴洛仓,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据史料记载,此粮仓建于隋炀帝大业二年,仓内有三千粮窖,每窖藏粮超过八千担,守军上千人,以此估计,兴洛仓共有2400万担粮食。

2004年9月,由于洛阳一拖厂区进行修建而被发现,2009年7月,开始初步勘探。为配合2014年“隋唐大运河申遗计划”,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对其进行保护性挖掘。回洛仓城东西长达到1000米,南北宽355米,面积达355000平方米,和5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相当。仓城内布局的整齐有序,有管理区、仓窖区、道路与漕渠,一共有700多座仓窑,每个仓窑口都成椭圆形,内径约10米,深约10米,仓窑外围还有基槽。

每个粮仓的建造过程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不仅考虑到了防潮防虫防火,还起到了很好的密封性。

首先来看看仓窖的建造吧!

第一步是按照事先的设计挖好仓窖;第二步是点燃干草烘干整个仓窑;第三步是用燃烧后的草木灰混合泥土涂在第一层;第四步是铺设木板席子等防潮,最后放入粮食封存。这种仓窖因为经过了火烧,不仅防潮,而且土壤内的虫卵也被烧死,还能防虫害,而且密封性极好。

最能体现古人智慧的是:他们居然是通过在粮仓入口处种植的小树苗来判断粮仓的存储情况。仓窖里的粮食一旦受潮霉变,就会影响到小树苗的生长,进而达到控制粮仓情况的作用。

由于战乱,其中一个仓窑里的粮食竟然保存到了现代,考古人员从中取出了部分粮食,种子居然还发芽了,种下去以后竟然还结出果实了,经过了千余年,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古人的智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此种保存粮食的方法在农村地区依然广泛应用,所以,并不存在现代科技无法超越的可能。无论是古代技术还是现代的科学技术,都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更多的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只不过是我们更惊叹于古人的智慧而已。


悟空八卦历史


被发现的隋朝粮仓叫“回洛仓”,遗址长1千多米,宽355米,面积相当于半个故宫那么大。你可别以为一个粮仓就这么大,“回洛仓”就是一个建满粮仓的小城——仓城。

仓城,可以理解为储运粮食的物流园,仓城里有700多个仓窖,仓窖才是储存粮食的地方。仓窖上有屋,下有窖,窖是一个缸形圆坑,内径十米,深十米,估算能储粮50万斤。什么概念呢?前四后八拉煤车按每车拉10吨的话,就是25车的量。把这700多个仓窖装满。需要一次性出动近2万个拉煤车。

隋朝粮仓,当然不止“回洛仓”。史料记载的洛阳附近。除了回洛仓至少还有洛口仓、兴洛仓。回洛仓的记载是四周十余里,七百多窖,而洛口仓则更大,四周二十余里,凿三千窖。要是史料记载没错的话,没有被发现的洛口仓,将是回落仓的四倍规模。

也就是说用,假如用现在的拉煤车,要装满隋朝时洛阳周边的粮仓,估计需要10万以上车次。且不说,隋朝建立这样规模粮仓,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单说运输这么多数量的粮食,用到的人力、物力对于当时的民工来说,也是一场灾难。

隋朝粮仓,技术上真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就是夯实基础、烘干仓窖、铺设木板席子,还有各种防潮措施。说白了,就是规模空前大,舍得耗上财力、人力、物力,上马大工程而已。

隋炀帝杨广的做事风格就是:排场大,规模大,关键是工期短。

公元605年3月到6月,杨光同时上马了几个大工程,包括建洛阳东都、建显仁宫、建西苑、开凿南运河,造数万首船。上马的项目一个个工程量巨大,但是大部分要求几个月内完成,完不成就会有人掉脑袋。

公元606年到608年,杨光上马的大工程,包括建洛口仓、建回洛仓、修长城、修驰道、开北运河和江南河,照样是一个个要求个把月就完成的大型项目。

别说什么隋炀帝杨广“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杨广真不值得我们洗白。光是一个建东都洛阳的工程——一座新城的建设要在几个月内完成,怎么完成?他的想法很是简单粗暴,拿人命来填!

建洛阳城,每个月强制200多万劳役,民工伤死累死能有一小半儿,每天工地往外拉尸体的车辆,能排成一百里。

修长城,凿运河的工程量更大,去服劳役的民工伤亡率,甚至超过了战场上的士兵,杨广是把国家建设当成了单机游戏来玩,没把人命当回事,号称“扫地好兵”。

为了他自己玩的尽兴,他的工程和战争,不停地征调民力,连种田的人都没了,天地都荒芜了。劳役太多,男丁不够,女人来凑。

第三次征高丽的时候,从扬州到幽州,几千里的道路上,到处是饿死累死的运输物资的民工。杨广是真的为数不多,做到了“残暴不仁,以百姓为蝼蚁”的榜样。

隋朝几十年就垮塌,虽然也有诸多原因,但是杨广的无尽的劳役破坏了社会秩序,使得大量平民百姓死于劳役,大量小地主损失了家财,这才真是“官逼民反”。

世道坏了,人心思乱,杨广惨死江都,咎由自取。


尔朱少帅


隋炀帝可以说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就是荒淫无道、好大喜功。三征高丽、开挖大运河透支了国力,搞的民不聊生,科举制度又动了门阀士族的利益,最终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不过隋朝留下的功绩却是辉煌的,大运河、科举制度都深深影响着此后的中国。还有被发现的位于洛阳的几个粮仓,只是也没有所说的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那么夸张。

开挖大运河早在隋文帝时就开始了,修建大运河的最初的目的就是缓解京中用粮紧张的问题,隋炀帝接过棒子继续了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浩大工程,公元605年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起于洛阳城,西引涧水、洛水入黄河,又从汴州顺汴水经商丘、经皖北至淮阴入淮水。611年,全长4000多里的大运河贯通!

大运河的修建首先是满足都城长安的粮食需要,隋朝初期建都长安,关中地区物产已经无法满足皇室贵族、朝廷百官和中央军队的需求,仅粮食一项就已经就不能自给自足,后来隋炀帝就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并在洛阳附近建了几个大粮仓。



大运河北起涿州,南通杭州,两端交汇到黄河,在洛阳附近分布着洛口仓、回洛仓、含嘉仓等众多粮仓。

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上疏:“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时期,起先建了回洛仓,作为在洛阳设置的国家粮仓,整个回洛仓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内径10米的仓窖约有700座,每个仓窖可以储存约4000石粮食,整个仓城可以储存300万石粮食!回洛仓位于洛阳城外,隋末天下大乱,李密夺取了回洛仓,洛阳城一时陷入无粮境地,唐朝建立以后 ,从隋末战乱中吸取教训,在洛阳城内重新选址,修建了新的粮仓——含嘉仓。

隋唐在洛阳建粮仓能够长时间保存,有几个因素。

  1. 首先是地域问题,洛阳附近伊洛河冲刷加之黄河冲击沉淀,黄土沉积特别厚实,可以挖掘很深的储粮洞。粮仓所在的那几座山都只有土没有石头,土质坚硬而且干燥,可以打上百米深的窑洞。
  2. 各种储存手段的应用,古人挖好储粮窑以后,在里面放入柴草燃烧,经过燃烧后,粮窑的外壁形成一种类似陶土的外层,更加坚实,含水量也低,降低了土壤内存在的虫卵引起虫害的可能,也降低了鼠害的可能。之后再加入可以吸湿防朝的木炭,形成木炭层,木炭层上铺上多层席子再储藏粮食,储藏满后再铺上席子,再添木炭层,顶上铺上席子再填土,粮窑位于地下,保证了四季温度相对恒定,不易受朝发霉!
  3. 古人在粮窖入口种植小树苗,如果粮窖内受潮霉变就会产生热量,小树的长势就会发生变化,以此来掌握粮窑粮食的储存情况!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不过现代的技术应该比以前更好吧,现在农村存放粮食依然是放在窖洞里,用塑料膜隔潮,粮食里放几粒驱虫药,至于能放多少年问题,洛口仓的粮食并不是扔进去一直放着,新陈还是会置换,隋朝大量的建设工程,唐初一系列战争和赈济灾民,储存的粮食不可能吃的那么慢,象马周说的“至今未尽”应该是不断填补的粮食没吃完吧!

挚滗画畫紅尘


被发现的隋朝千年粮仓专家称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怎么看?

在古时候,封建王朝的帝王们都是重农轻商。其实这就反映出了一个社会问题,粮食是国家根本!古时候不像现在,那时候没有杂交水稻的存在,因此百姓们种了粮食以后,产量并不会很多。再者来说,古时候经常会发生灾荒,那时候也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应对的方法。古人们一旦遇到了灾荒,地里可能就是一粒粮食都没有,没有食物的话,当然就只能依靠朝廷赈灾。所以,古代的天子们也是有着防患意识,朝廷会向百姓征收粮食,第一是为了作为军资,运送到前线给打仗的将士们,或者是戍守边疆的将士们。第二就是为了囤粮,以防哪些地方出现了灾荒,到时候就可以派人去赈灾。



朝廷每年向全国各地征收粮食,粮食数量加起来还是挺多。这么多的粮食,那该如何存放呢?隋炀帝就想出了一个妙招。隋炀帝也是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帝王,有人说他残暴无情,又喜好美色。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还是做过很多利于天下百姓,福泽后世的好事。比如说他修建起的隋朝大运河,为了修这一条大运河,他是招了很多的百姓做苦力,因此当时不少人都痛骂他。但现在再来看大运河,不少人又会感激他,因为这条大运河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得两地的人们交通更便利,更容易进行贸易活动,百姓生活也越变越好。



除了大运河以外,隋炀帝还修建起了一个巨大的国家粮仓。他修建起的这个隋朝粮仓,将古人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初,在洛阳发现这个粮仓的时候,不少人觉得相当惊讶。这个粮仓面积特别大,大约是一个足球场的几十倍。里面的容量更加惊人,最主要的是,要修建这样一个粮仓,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再者来说,要维护这样的粮仓,所需要的成本也很高,所需要的建筑知识也很强。并且,这种粮仓的实用性还特别强。如今已是上千年都过去了,但在农村很多地方,依然使用着隋朝传下来的这种储粮方式。从这也能看出,古人的智慧真的是完全不输于现代人。



想要存储粮食,最主要预防的有三个点,第一是防潮,粮食受潮以后就会发霉,这类粮食就无法食用了。第二是防火,储存粮食的地方若是起火了,大火并不容易扑灭,等火烧完以后,剩余的粮食就没多少了。第三是防虫鼠,人要吃粮食,虫鼠也要吃粮食,再加上它们体积小,不容易被人发现。因此它们很容易悄无声息的就混进粮仓中,那时候它们就高兴了,但人类就想哭了。



隋炀帝设计起来的这个隋朝大粮仓,就能实现这3点预防。因此,这个粮仓真是解决了国家储粮的一大问题。再后来,也有不少人使用着他这种储粮方式。在现如今,有不少专家都称赞,这个技术太超前了,以现在技术都还没办法完全破解。所以说,古人的智慧太让人赞叹。


紫禁公子


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修建储存粮食的粮仓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但是对于我们后人来说,粮仓的考古价值确实不比王侯将相的陵墓那样有吸引力,既没有让人惊诧的奇珍异宝,也没有大量的碑文材料供史学家考据历史人物或者大事件。但是隋朝的这座千年粮仓回洛仓的确十分出名,而下令修建它的正是一直被黑的隋炀帝杨广。

很多人提到隋炀帝就想到荒淫无度和残忍暴虐,其实他是一位文武兼备军政全能的帝王,一手打下了隋唐盛世的基业。比如他完善了科举制度,开凿了大运河,开拓丝绸之路,亲率将士征讨吐谷浑等等功绩,只是他本人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弄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后弄得个惨死的下场。隋炀帝好战,为了保证自己军队的军饷,确保国家稳定,他修建了诸多十分雄伟的天下粮仓。

回洛仓有多大呢?根据考古专家测量,这座粮仓的平面面积有50个足球场那样大,隋炀帝在迁都洛阳之后就立刻开始修建这座粮仓,主要还是为洛阳城的正常运行提供粮食,毕竟诸多王亲贵族跟着一同来到洛阳,生活总是需要得到保障的。回洛仓之所以让考古学家们惊叹,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规模之大。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回洛仓拥有仓窖三百多个,文献通考之中的记载则是三千三百个仓窖,根据专家的考证,回洛仓的仓窖竟然有700个之多,的确让人震撼。

不仅仅是数量多,每一个仓窖的储存量也是极大的。据科学家计算,一座仓窖所能存储的粮食可达到50万斤以上,整座粮仓可储存的粮食高达3.85亿斤,十分让人惊叹。仓窖的修建不仅仅是图一个“大”字,其存储粮食的实用性也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

仓窖整体是圆形的,建造之时,首先先挖出一个外径16米左右,内经10米左右,宽3米,深1.5到2米的环形基槽,然后就在这基槽之中夯打,以形成足够坚实的仓窖口。这样的仓窖口不仅仅可以防水还可以防止坍塌。之后,仓窖的挖掘工作才正式开始,仓窖深10米,挖完之后先将仓窖的墙壁用火烤一遍,随即涂抹一层青膏泥,铺上一层木板,最后再铺上一层席才算是最终完工。

以这样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仓窖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粮食,据说隋朝粮仓里的粮食一直吃到了隋朝灭亡后的唐朝贞观年间。回洛仓是隋唐大运河的附属配置,是大运河沿途最为重要的粮仓。通过今天对回洛仓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猜测出当年大运河的繁荣盛况。

回洛仓的壮观我们是十分惊叹的,但和今天的粮食储存技术相比还是很落后的。我国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建设了仓容高达1000多亿斤中央直属储备库,和这样宏伟的现代化粮仓相比,回洛仓实在不值一提,只是现在很多人还是喜欢以这种现代人比不上古代人的噱头吸引大众视线罢了。


木剑温不胜


看题主的描述,隋代直接建在洛阳的粮仓,应该指的就是 回洛仓。

回洛仓位于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和马坡村一带,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史书中记载隋炀帝即位之后,就开始营造东都,并且把天下各地的富家大族多达上万家都迁到新修的东都,洛阳来以充实人口。这也是封建社会中常用的对地方豪强的控制办法。

这时候就有问题了,迁来了大量的人口,粮食不够吃怎么办?于是就需要修建庞大的粮仓来储存数量庞大的粮草以共足够的人口日常所需。

2004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钻探时发现了仓窖和古代道路古代墓葬的存在。于是长达十数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就此展开。当真正的考古发掘工作展开之后,整个考古学界都震惊了,发现这里不只是单个的仓窖,而是可以被称之为仓城!初步推测整个仓城中大概包含仓窖有700座。可能您对这个数字还不太感冒,那我们就写拿出一仓窖就来说。

比如回洛仓中有一个被编号为3号的仓窖,它的体积达到了400多立方米,能够储存粮食达到55万斤,按照这个数量来算,如果整座仓城全部装满,总的粮食储量可以达到3.85亿斤!

不仅储量大,回洛仓的技术含量也是相当高的。2012年到2014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回洛仓遗址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古发掘,这也是境内考古工作者们共清理出来了四座仓窖。这四座仓窖的开口大概在地表以下1.1到1.3米,舱底距地面6米到9.3米不等,仓的形制都是口大底小的圆缸形。

在修筑的时候,首先要对仓窖的口部进行加固,先在外围挖出基槽,然后分层夯筑加固仓窖口部的强度。之后才能向下开挖仓窖。

挖好成形之后,需要修整、夯打仓窖的壁和底,也是起到加固作用,之后还要在周围壁上涂抹一层青膏泥。

最后用火将整个仓窖烘干。

另外在储存粮食之前还需要铺设其他防护铺垫。比如周围壁上和底部在青膏泥之上还要铺设木板、苇席,以防止粮食受潮。

当然整个仓窖并不只有地下部分,仓窖上方还需要修建地上建筑顶盖,防止下雨和扬尘等影响。

但是回洛仓并没有使用多长时间,唐朝以后,回洛仓就不见于史料记载,同时考古发掘工作也证实了,回洛仓使用时间较短,有些仓窖甚至是空的,大概在隋朝灭亡之后回洛仓这处庞大的,昔日辉煌的国家粮仓就被废弃。

至于技术水平很高,那是没问题,但是说现在都无法超越,一味厚古薄今,纯属扯淡。

元芳,你怎么看,看完加个关注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