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縣龍場鄉脫貧路

從1935年紅軍長征過水城播下革命火種,到地方游擊隊不怕犧牲勇於投身解放事業;從改革開放到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龍場鄉的歷史就是一部在紅色文化引領下的綠色發展史,也是一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縮影的農村奮鬥史。

打造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龍場鄉碗廠紅色文化廣場包括中國工農紅軍渡北盤江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紅軍墓等,是中國工農紅軍在六盤水境內領導當地群眾與土豪劣紳作鬥爭,並留下作戰戰場的唯一犧牲地。

1935年4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長征渡過北盤江後,宿營順場金竹林一帶。朱雲先、王紅軍(真名不詳)二人因病不能繼續長征,被安排在鄧煥章家休養。病癒後,二人輾轉來到龍場碗廠,組織帶領焦少蘭等進步青年成立碗廠"齊心會",繼續開展革命鬥爭。1939年夏天,在一次抗擊土匪的戰鬥中,因寡不敵眾戰鬥失利,兩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

兩位紅軍戰士犧牲以後,碗廠"齊心會"會員繼續與土豪劣紳作鬥爭。不久之後,"齊心會"副隊長焦少蘭被國民黨當地政府抓去,以"私設公堂、冒充司令、窩藏共匪、掩埋紅軍"等罪名而殺害。碗廠"齊心會"的革命活動就此處於低潮。好在不久,"齊心會"會員與盤北游擊隊取得聯繫,革命的火種再次被點燃,進而為水城縣的徹底解放做出了犧牲,也做出了貢獻。

現在,碗廠紅色文化基地已成為緬懷先烈、激勵後人的重要載體,被申報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前後,就會有一批又一批的黨員幹部和學校學生,來到這裡掃墓、獻花、參觀紀念館,接受紅色教育。

堅持綠色發展

龍場鄉地處北盤江峽谷南岸、娘娘山北坡餘脈平緩地帶。平均海拔1525米,常年氣候溫潤,陽光充足,加之峽谷深切、壩子平緩、山地海拔較高,為該鄉發展精品水果、有機蔬菜、優質茶葉提供了獨特的氣候資源和土地資源。據介紹,高山富硒茗茶"水城春"的主要原茶生產地就在這裡。截至目前,該鄉成規模種植茶葉28000畝,可採面積達18000畝。

依託優質茶葉基地,水城縣茶葉公司在龍場鄉建設加工廠,使"水城春"優質茶葉精加工實現無縫對接,既配套延長產業鏈,又有效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依託茶葉產業園區的聚集優勢,水城縣在這裡規劃建設了上千戶體量的南部片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現在,第一期工程已經入住,第二期工程已經完成。依託茶葉園區和易扶搬遷安置點的聚集效應,一座以白族文化元素為特色的風情小鎮正逐步成型。

除了支柱產業茶葉,龍場鄉還因地制宜發展精品水果。在低熱河谷種植桃子,有的人家光憑此項一年即可收入十餘萬元;在壩子地裡種植藍莓、葡萄,肖家寨的"爆漿葡萄"已經成為網紅;沿真龍山公路種植的李子,今年掛果以後將成為經濟效益、景觀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典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