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不能讓房價綁架穩定總需求的政策

記者 陳鵬

4月24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在“CF40季度宏觀政策報告(2019年第一季度)媒體交流會”上表示,雖然一季度中國經濟景氣度邊際改善,但仍處於低位,要解決短期經濟面臨的問題,必須繼續擴大政府支出和維持廣義信貸的合理增長。他特別指出,不能讓房地產價格綁架穩定總需求的政策。

上週五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必須保持定力、增強耐力,勇於攻堅克難。”有觀點認為,這一判斷預示著未來逆週期調節力度將會減弱,更多通過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來鞏固經濟社會穩定大局。

張斌表示,中國經濟運行中面臨的很多問題根源在於經濟結構扭曲,進行結構改革是必要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結構性改革可以替代穩定總需求的政策。他指出,一方面,這兩類政策,各有其目標定位和政策手段,二者並不衝突。另一方面,結構改革是漸進的過程,不能指望結構改革措施提升短期的總需求水平。

他進一步表示,從近期經濟運行情況來看,我國出口仍面臨下行壓力,投資增速維持在低位水平,基建投資面臨融資來源困擾,這些都需要穩定總需求的政策。從長期視角來看,近年來結構轉型在傳統產業做減法上發揮作用,而新的經濟增長則遇到重重障礙,使得內生信貸擴張動力不足,甚至會有通縮和經濟蕭條的潛在威脅。因此,結構改革和總需求政策應雙管齊下。

“有一種普遍的擔心是穩定總需求政策會帶來大量低效率的投資,不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張斌說,這種擔心有一定道理,也是經驗之談, 但克服這種低效率的辦法不是不要穩定總需求,而是要注重政策的方式方法和項目儲備,把握好穩定總需求政策的力度,避免過度刺激。

此外,社會上普遍關注和擔憂的是,穩定總需求政策可能帶來房地產價格大幅上升,以及政府和全社會債務率攀升,以及金融風險上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房地產價格出現反彈。截至3月末,70 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同比增速為11.3%,較去年4季度末的 10.6%回升0.7個百分點。其中,一線、二 線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增速溫和上行,分別從去年4季度末的2.8%、 11.3%和 10.8%回升至4.2%、12.2%和 11.4%,分別上漲1.4、0.9和0.6個百分點。

張斌表示,穩定總需求政策的實施,有利於企業、居民和政府的收入穩定增長,使資源得到較充分的利用,同時保障就業、穩固投資情緒,對於當前階段經濟保持高質量運行至關重要。

“房地產價格不能綁架穩定總需求政策。”張斌說,刺激政策若要實施到位,必然會有信貸擴張和全社會購買力擴張,房價,尤其是一線城市房價,難免會出現上漲壓力。但是,通過犧牲居民收入和金融財富增長來遏制大城市房價上漲,不僅成本過高、不公平,也不能改變中長期房屋的相對價格,得不償失。

他認為,應對大城市房價過度上漲應該著力於供給方,改善住宅用地供應、軌道交通、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等,土地財政推升高地價的問題也應該得到解決。從需求方看,如果政府對居民的養老投資安排一定的稅收優惠,且這部分投資有較為可靠穩定的收益,那麼買房保值或買房養老的中長期投資需求就會下降,對房價能起到平抑作用,短期投機現象毫無疑問也能被糾正。

張斌還表示,增加政府債務和財政赤字也不是增加風險。其中一個原因是,化解債務壓力不僅在於控制債務增長本身,還要保持債務率分母(名義GDP)的合理增長。具體在工作安排上,首先要明確界定政府和市場,政府應選取公益和準公益類項目進行債務置換,並在以後對這類融資負責,不在其列的債務應交給市場。同時,破產機制不能缺位。

張斌強調,容忍更低的經濟增速不等於改善經濟增長質量。經濟增速無論是持續高於還是低於潛在增速,對改善經濟增長質量都不利。2012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壓力是過冷而不是過熱,是通貨緊縮而不是通貨膨脹。在持續的需求不足壓力下,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小企業承擔過度壓力,企業面臨的債務風險加劇,這並不利於改善經濟增長質量。

在結構改革方面,張斌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首先要促進土地、勞動和資本等要素自由流動,放松管制,讓市場公平競爭。其次,要發展新的信用擴張工具,尤其是資本市場、高收益債券市場發展。 在配套措施上,除了修訂與證券市場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還需要建立個人養老金體系、培育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等等。 最後,要改善公共基礎設施,改善公共管理和服務,緩解城市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