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過他大權在握 饒過食邑十萬 饒過混亂宮闈 但這一點嬴政絕不饒

小時候求學時,通過《刻舟求劍》知道了《呂氏春秋》,名字大氣,哲理氣息撲面而來,進而知道了那個叫呂不韋的人。初始,只是以為呂不韋就是一位學究派,最多是位政治家,秦之相國。

但歷史遠不是這樣,或者說遠不是這樣單薄。呂不韋,更豐富的痕跡包羅萬象,甚至宮闈之內 ,直至更大的危機直逼嬴政。

話說某種程度,沒有呂不韋,就沒有嬴政。說到一個人,首先會問,他的父親是誰,母親是誰?嬴政的父親,顯然應該是當時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叫異人,後來被叫作子楚。 子楚彼時身份特殊,是一位人質,留置在趙國。爹媽不待見,到了趙國更是顛沛流離般,雖身份貴為一國宗孫,但更像是一位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旅人。

饒過他大權在握  饒過食邑十萬 饒過混亂宮闈 但這一點嬴政絕不饒

不要著急。命裡該有終須有。

此時,扭轉子楚命運的人或者說成就未來秦國的人,早已經誕生,並且以卓越的智慧在江湖行走。

這個人,就是呂不韋。其本是衛國人,頭腦精明,擅於做生意。過去交通不發達,一輛木車,一頭驢,一匹馬的,在加上此消彼起的戰爭,烽火連綿,這生意真不是什麼人都能做來的。呂不韋是天才生意人,會瞅機會,遊走各國,低進高出,別人忙得活命都來不及,而他賺的盆滿缽滿,幾年間,就賺下千金家產。

賺了錢的呂不韋自然很高興,家人也是對他信心滿滿。覺得他繼續下去,雖不能富可敵國(不謙虛了),但躋身貴族應該不成問題。青旗沽酒,有的是資本,招牌響噹噹嘛。呂不韋多年混跡生意場,什麼人沒見過,什麼事沒經見過。他的志向哪裡僅僅是買賣物品?他要做一單大生意。

生意的主角便是子楚。機緣巧合,呂不韋生意做到趙國,聽人說起被當做人質的子楚。他的興趣來了。黃金再貴,能貴過一個國家嗎?呂不韋開始策劃一個國家的走向,也在等待自己人生的爆棚。

饒過他大權在握  饒過食邑十萬 饒過混亂宮闈 但這一點嬴政絕不饒

與子楚得以相見。

您想當一國之王嗎?

你說什麼?

一國之王,我想幫助您?

你確定你沒病嗎?

您不相信我?

你先管好你自己吧。

您是“奇貨可居”,這單生意我做定了。

時秦國太子安國君身邊的華陽夫人最為得寵,但沒有子嗣,很是美中不足。呂不韋先用重金疏通華陽夫人的弟弟,給華陽的弟弟掏耳朵:以現在的形勢看,國君年事已高,將來,太子繼位,先生的姐姐極有可能就是後宮之首,但是先生的姐姐沒有子嗣,沒有子嗣就沒有傍依,未來的太子會善待您的姐姐嗎?

對呀!那怎麼辦?

讓華陽夫人收養一個公子不就可以了?並且利用華陽夫人能夠在大王面前走動的便利,可以讓收養的公子成為太子,這樣百年之後,華陽夫人就是太后呀!

饒過他大權在握  饒過食邑十萬 饒過混亂宮闈 但這一點嬴政絕不饒

那收養誰呢?

呂不韋胸有成竹:異人。

異人?

和我們八竿子打不著呀,何況他還在趙國!

沒錯。正因為現在沒有關係,才有可能成為華陽夫人的兒子,未來的太子。如果有關係,不是眾矢之的嗎?在趙國也是一個很好的選項,起碼現在人畜無害,他對別人沒有威脅呀,這正好讓我們有時間和機會做成這件事。

這些分析自然很快到華陽夫人這個環節。當然中間,據說呂不韋又動用了五百金。華陽夫人一聽在理,對自己有利呀。於是答應下來。找一切機會念叨未來繼承人之事。

安國君可能是不勝其煩,也可能是權衡再三,結果是身在異國的公子成為華陽夫人的兒子,並是未來的繼承人。呂不韋初告成功,得到秦國高層的重賞,並讓其成為子楚的老師。這樣一來,子楚不再是灰溜溜的人質了,是有未來的皇親國冑了。

故事繼續。一個女子成為事件的推手。不過是一次家宴歌舞,呂不韋的一位姬妾成為歷史的斑斕之筆。子楚看上了這位女子。並直言不諱要呂不韋送給他。呂不韋開始很憤怒,哪裡有來人家家這樣要人的?可是轉念一想,子楚是自己的“大生意”啊,千金散盡,必須還復來。於是,那位姬妾成為了子楚的女人。十月懷胎,生下一子,便是嬴政。母憑子貴,是為夫人。

饒過他大權在握  饒過食邑十萬 饒過混亂宮闈 但這一點嬴政絕不饒

基礎打好,呂不韋的才能進行發酵。他說法趙王,幫助子楚逃回秦國,當上了秦王。當時嬴政和其母還留在趙國,後接回。嬴政被立為太子,其母為王后,呂不韋成為丞相。公元前247年,子楚去世,嬴政繼位,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呂不韋大權在手,輔佐少年嬴政理政,秦國大局穩定。

饒過他大權在握  饒過食邑十萬 饒過混亂宮闈 但這一點嬴政絕不饒

嬴政繼位兩年後,東周糾結諸侯國討伐秦國,以對其的六國之戰還以顏色。呂不韋親率兵士出戰,擊退諸侯軍隊,消滅了東周。得到了很多要地。接著,呂不韋發動更多的攻城略地,討伐韓國、魏國、趙國,攻下諸多城池。逐漸把秦國的勢力範圍擴展到黃河中下游,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版圖基礎。

軍政大權在握,呂不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聰明如他的呂不韋卻沒有韜光養晦,可能也是有點欺負主幼。他還出入宮裡,和嬴政之母糾纏不清,再續前緣。可是,此時的嬴政之母,已經是太后之位,呂不韋竟然如此膽大妄為,也是讓歷史驚奇。但更驚奇的事還在後面。

一個叫嫪毐的人出現了。名字就很古怪不是?

此人據說很特別,很合太后的胃口。呂不韋鼓搗一番,假裝嫪毐是宦官,去侍奉太后。為了避人耳目,太后搬出宮,專門與嫪毐過在一起,還生下兩個兒子。呂不韋預感到嫪毐要出事,因為嫪毐也不傻,也在斂財培養勢力。正在呂不韋擔心嫪毐取代自己的位置時,嫪毐東窗事發。被身邊的人舉報。嬴政聽說太后之事和呂不韋也有關係,更加生氣,滅掉嫪毐三代,殺了太后的兩個兒子,讓太后遷出都城。

按說,呂不韋這個時候應該消停了吧。

謀略是個雙刃劍,用好了,是成功,用不好,就是災難。

嬴政這些年是知道呂不韋的謀略之才的,但是,這種謀略竟然用在糟蹋皇室的榮譽和安全上,嬴政的心裡有了刺的感覺。但他還是黑呂不韋留了情面,沒殺他,而是把他罷免相國,令其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陽。

呂不韋一世聰明,不懂得嬴政已經長大。他沒有顧忌自己的顏面,更沒有顧忌嬴政的顏面。在洛陽,繼續高朋滿座,繼續歌舞昇平,聲勢浩大。

嬴政初政,需要安穩,需要沒有隱患。而呂不韋就是隱患的策源地。這個貪得無厭的人還要幹什麼?還可能幹什麼?

饒過他大權在握  饒過食邑十萬 饒過混亂宮闈 但這一點嬴政絕不饒

為王者,也許什麼都是小事,包括母親的榮譽,但是社稷安危是嬴政的雄心,也是他的未來。那麼,呂不韋只能出局。

一杯毒酒結束了他風雲跌宕的一生。可嘆,既知道編撰《呂氏春秋》,為何看不清自己的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