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墨筆花圖 1931年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色易豔麗,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濟用色之難。

——《聽天閣畫談隨筆》

八哥圖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中國畫向來重氣韻、重意境、重格調,同中國的詩一樣,靠的是胸襟、學問、修養。如果讀者看了一幅畫,讀了一首詩,亦能在胸襟、學養上有所提高和收穫,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

好的畫,好的詩,可以使人超脫名利慾望的束縛。

——1963年,對來訪學生語

農家清品圖 1958年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藝術之高下,終在境界。

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雖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夢見。

——《論畫殘稿》

凌霄圖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筆墨技法,既然是我們民族繪畫藝術的特點,這種技法,既然是多少年代、多少畫家的創作經驗積累起來的,因此我們就須重視它,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將它繼承下來。不要沒有經過分析研究就輕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

——1955年,“在文藝思想討論會上的發言”提綱

春蘭新放圖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筆墨取於物,發於心;為物之象,心之跡 。

——《論畫殘稿》

梧桐甲蟲圖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藝術不是素材的簡單再現,而是通過藝人之思想、學養、天才與技法之藝術表現。不然,何貴有藝術。

——《聽天閣畫談隨筆》

白描水仙圖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畫者,畫也。即以線為界,而成其畫也。筆為骨,墨與彩色為血肉,氣息神情為靈魂,風韻格趣為意態,能具此,活矣。

——《聽天閣畫談隨筆》

芭蕉蜘蛛圖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畫能隨意著筆,而能得特殊意趣於筆墨之外者,為妙品。

——《聽天閣畫談隨筆》

荷葉蜻蜓圖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中國畫要講詩情畫意,講境界、格調,要表現高尚的情操,這也就是思想性,將中國畫看成玩弄筆墨是不對的。在思想上無所追求,無所寄託,不講精神境界,畫格總是提不高的。

——1963年夏,對學生談創作

蘑菇圖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凡人筆意各出天性,或出清秀,或出渾厚,各如其人。

但出情趣,均成佳品,倘俗而不韻,雖雕龍鏤鳳亦不足觀。

——對學生語

葫蘆菊花圖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法自畫生,畫自法立。無法非也。終於有法亦非也。

故曰:畫事在有法無法間。

——《聽天閣畫談隨筆》

蜻蜓荷石圖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畫須站得住,故不可不重佈局結構,亦即取捨、虛實、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撐持、開合、呼應等原則。如孫武論兵: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要之,須得智勇之將,遠慮深謀,統御全局耳。

——1963年5月,致學生信

甬江口炮臺圖 1932年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虛從實而來,白從黑而來。老子有言:“知白守黑”。即知道白,黑才能守牢。一般人佈局只知道布實,而忘卻了布虛,在布實的時候,就要布虛。

——對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生語

霜天暮鍾圖 1931年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畫中兩線相接,不在線接,而在氣接。氣接,即在兩線不接之接。兩線相讓,須在不讓而讓,讓而不讓,古人書法中,嘗有擔夫爭道之喻,可以體會。

——《聽天閣畫談隨筆》

柏園高士圖 20世紀30年代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有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蘊蓄於胸中,為學必盡其極,為事必得其全,旁及藝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極。

——《聽天閣畫談隨筆》

鉤花蘭石圖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落筆須有剛正之骨,浩然之氣,輔以廣博之學養,高遠之神思,方可具正發眼,入上乘禪;若少氣骨、欠修養,雖特技巧思,偏才捷徑,而成新格,終非大家氣象。

——《論畫殘稿》

雁山觀瀑圖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山水畫之佈置,極重虛實。即世所謂虛能走馬,密不透風也。然黃賓虹雲:“虛處不是空虛,還得有景。密處還須有立錐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此即虛中須注意有實,實中須注意有虛也。實中之虛,重要在於大虛,亦難於大虛也。虛中之實,重要在於大實,亦難於大實也。而虛中之實,尤難於實中之虛也。蓋虛中之實,每在佈置之意境。

——《聽天閣畫談隨筆》

行書 登龍山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刀筆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有筆無刀,妙品也;有刀無筆,能品也;刀筆之外另有別致,逸品也;有刀鋒旁若鋸齒末若燕尾者,拙工也;肥若墨豬,硬若鐵線者,庸工也。

——1945年《治印叢談》稿

隸書 臨丙午神鉤銘文 年代不詳

跟大師學國畫 潘天壽先生這樣教學生

作畫要寫不要畫,與書法同。一入畫字,輒落作家境界,便少化機。故張愛賓雲:“運思揮毫,意不在乎畫,故得於畫矣。”

——《論畫殘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