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 消失的西安市剧装厂 文

【语音版】 消失的西安市剧装厂   文/阎丽珠

市剧装厂的信笺上,是母亲曾经请求增加剧装厂门市部部分业务的报告;职工业余课本上,有母亲写的一行字

在二府街东段路南,曾经有一家剧装厂,母亲曾在这里工作多年。我也曾常去厂里,所以,对二府街的剧装厂记忆还是很深的。周末回家,又跟母亲聊了一下,写了这段文字。

西安市剧装厂1956年组建,刚开始为合作性质,名字叫西安市星火戏剧服装工厂,1958年改为国营。由于产品是为文化艺术服务,曾经隶属于西安市文化局,“文革”前更名为西安市剧装厂。母亲王恂原来在文化系统工作,后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工作需要,调到这家工厂。当时,厂里还有很多工人不识字,我父亲帮着编写了职工业余课本,母亲就拿着这个课本,经常给职工上课。

“文革”初期,全国开始大串联,我家被抄,学校也停课了。母亲让我和二哥暂住厂里办公室。那时候我上小学,记得每天早上起来,任务就是背“老三篇”。剧装厂也不安宁,进厂门靠街那一溜房子,当时糊满了大字报,感觉那时候才是全民普及毛笔字的最佳时机。

住在厂里没事干,我可以满厂乱转,剧装厂在看似宽短却很大的四合院里。一进门西边门房是传达室,往里走西厦房后来盖了两层楼,后面三间是道具车间,满是各种珠子、须子、翠鸟儿毛等,感觉很好玩。东厦房原来是母亲办公的财务室,东边靠后是戏剧服装车间,旁边还有刺绣车间。

在传达室旁边我看到西隔壁的墙上,有两尺多高的铁丝网,听二哥说那里住着西安市市长,就是我们西安人大都知道的植树市长徐步。

剧装厂的厂区其实由两个院子组成,东半院是王家的大院子,西半院曾经是西安市第一届人民政府副市长韩望尘家的产业。

王家是大户人家,解放前有实业,房子盖得很好,又高又宽,砖木结构,木门上还有雕花,解放后前半院给了房地局,王家从后院另外开门,门前有个窄窄的通道通往二府街,通道东边紧靠北海浴池后墙。后来这个通道里,又住进几户人家,还有剧装厂的几个职工也住在这里,这些房子应该都是王家的。王家后半院房子盖得也很好,上房还有木质二楼,格子窗,雕花门,上房后面有一个大园子,园子里曾经有个亭子,剧装厂有时开会就在亭子里,后来,听说亭子搬到哪个公园里了。剧装厂戏剧车间实际用的是王家原来的过厅房,车间前后都有木门,有太阳的时候,后门一开,太阳就进了车间。

韩望尘在解放前是有名的实业家,有商号,有厂矿,他曾积极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并为中共地下组织提供经费。在解放初期他积极支持工商业改造,将自己的股份投入企业,还将大部分房产交给国家。剧装厂成立后,西边的道具车间,实际上用的是韩家原来的过厅房。过厅也有木质二楼,前后都有多扇格子门。后来,剧装厂规模扩大,还租用了韩家留作自用、在后院的几间房子,财务办公室后来就搬到了后院,这些房子韩家从没有收过房租。当时,要去韩家,进剧装厂大门,在西边有个月亮门,拐进去前面是剧装厂厕所,往后走东边有道侧门,进去就是韩家住的后院。那时候韩家人进出,走的也是剧装厂大门,“文革”时期韩望尘也曾受到冲击。

西安市剧装厂,主要生产传统剧装和舞蹈服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期间历经,传统戏曲、文革样板戏、恢复传统剧等阶段。制作的戏剧服装不但满足陕西文化艺术的需求,还风靡西北五省,产品有传统戏衣、蟒袍、刀枪道具,还有民族舞衣、大幕、戏靴头盔等。

记得“文革”后,传统戏曲开始恢复,那时候剧装厂很红火,“陕歌”、“市歌”、“市话”,还有秦腔几个团,加上外地各县剧团都开始大量做剧装,工人们经常为了戏曲按时演出,加班赶制服装。为了表达谢意,很多演员还来厂里现场演出。得益于此,我那时候经常看各种演出,舞剧、话剧,只要是新排演的我几乎都看过。曾经的大型舞剧《白毛女》《秦俑魂》《唐长安乐舞》等道具服装都是由剧装厂生产的,那时候,剧装厂还有两个门市部,一个在钟楼根,一个在端履门,厂里的剧装、道具很多也在门市部销售,生意很火爆。

不同于一般工厂,剧装厂总给人花花绿绿的感觉,做舞蹈服装用的都是绫罗绸缎,且色泽艳丽,每年剧装厂还有一项福利,就是把做戏衣裁剪下的边角料,给每位职工分一大包。我家曾把各色绸缎刮上糨糊,晾干,裁剪成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然后拼成被面子,五颜六色很特别也很好看。再就是每年家里不缺做香包的绸缎,还经常会有街坊邻居讨要碎块丝绸。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电视普及,戏曲看得人少了,剧装厂也不红火了,再后来,二府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拆迁改造,剧装厂搬出二府街,又开始股份制改造,由于种种原因,效益滑坡,这个曾经充满文艺细胞的厂子慢慢消亡了。

现在,走在二府街,看到原来剧装厂的地方,已经盖起一排大楼,街道依旧,物是人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