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仙山之一,石磕山上风景独好,踏寻松石中醉卧的真人


卢氏县志有记载,石磕山居县南百公里,属于道教七十二仙山之一,解放后,属栾川下所辖。据传,石磕道人在山上居住期间,日日醉卧松石之间,,酒醒则高歌长吟。一年数日大雪,山下人不见道人踪影,疑为冻饿而死。雪后上山,只见真人日常醉卧之地杯盘狼藉,留下一首墨迹未干小诗,曰:松荫数载卧,乾坤一懒人。欲觅真踪迹,白云深处寻。

山下路左有座小庙。仔细看看,是个龙王庙,有龙王,必有龙泉,庙的右侧水泥板护着一眼泉水,清澈见底,不满不溢,应该就是龙王庙守护的神水吧。但石磕山的重点不是龙王庙,而是山上的众多庙宇群。路右侧的两通石碑,详细记载着石磕山和石磕真人的传说。

在群山之拱卫中,石磕山并不高。和其他山岭不同,它太过突兀,孤傲独立,四周悬崖峭壁如刀削。峰顶处,远远望去,恰似一座威严的神像俯视着脚下众生。棱角分明,须发逼真。山上遍布各类神庙,据说十分灵验。栾川、卢氏两县的善男仙女每逢初一、十五多来烧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最为盛大。


山峰过于陡峭,神仙立足之地也显得局促和拥挤。凡能遮风挡雨的崖坎下都摆放着香炉,有香火就有神仙享用。香火在简陋的香炉里袅袅燃着,随时有攀援上山的人们去添上一柱。上山路上不时有连翘花拂面而来,或者垂下枝条,恰似一幕花帘为游人而开。

山腰处,凡是平缓的地方都有庙宇。受地势所限,庙宇都不大,仅容神仙蜗居。烧香的信众只能在庙外点香、跪拜。庙宇虽小,功能一点也不减。鲜红的对联,在崖畔,在松树下,平添几分神秘。

石磕山极顶处,是一处红砖围城的平地,庙宇和香炉建在院子的另一端,这座庙宇是山上最大的,香客可以进入庙内进香叩拜,但也仅仅十多平米的面积。也许是山峰过于陡峭的原因,院内有些荒芜,只用中间被人走处一条路。既然是道教名山,当有碑刻记载。但绕庙一周,四处寻觅,均未见任何碑刻的痕迹,感觉有点迷茫。


郁郁离开庙院。上山的时候可以攀援尽力而上,下的时候因碎土落叶而落脚不稳,需要认真小心,不免腿软。下来一个坡坎,左侧的树丛中,原来还有一条小道可以下山。绕进小道,隐约可见前边峭壁处有一座小庙悬在半空。

盛开的连翘花不但遮蔽了视线,也阻碍了脚下步子。颤巍巍的脚下难以立足,小心谨慎刚刚走下几步。只见小路直通向前边的峭壁间,小路紧紧贴着崖壁,崖壁下面是深不见底的崖沟。有恐高症的人是难以挪动步子了,更别说探头看一看崖下。

小路的外侧,有一根锈迹斑斑的铁链子护着。手里紧紧抓着铁链子,小心看着脚下的落叶和碎土。颤巍巍地走过岩壁小道,悬在崖上的小庙立刻清晰。崖间小小的平台处,景致的小庙孑然独立,除了来路,四周悬空,几丛金灿灿的连翘花却开的正艳。


到了近前,庙宇虽然袖珍,但造型古朴,青砖厚重,白灰斑驳,充满了沧桑。左右两面山墙上,分别嵌着石碑。东面的已经严重剥落,只能读出“山中风”等极少的几个字。西侧要好一些,正是石磕真人留下的小诗:松荫数载卧,乾坤一懒人,若觅真踪迹,——。后边几个字和落款处已经缺失。和山下的石碑所书略有出入。

站在庙前,峭壁之上,崖畔几枝连翘花在风中摇曳,山下风景一览无余,一弯小河优美地从村前划过,平整的耕地,整齐的民居,白墙篮瓦,红色的房顶分外耀眼,夕阳西下,村子静谧而祥和。石磕仙人有灵,也该这么静静地守护着脚下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