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间大使命——阳山村民家门口“挪穷窝”

一大早,廖金荣骑着自行车,来到10分钟路程的工厂上班,“最近出货量大,大家忙不过来,需要从其他厂抽调人手过来帮忙。”她系上围裙便走上岗位。

廖金荣是阳山县七拱镇七拱村委会莫屋村村民,以前,她的日常是到田里耕作,闲暇时间便无所事事,自从扶贫车间来到了家门口,她除了耕作还有了固定的工作。

七拱镇通过产业扶贫项目规划,让企业在当地开设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小车间大使命——阳山村民家门口“挪穷窝”

扶贫车间里,工人正紧张忙碌着。通讯员供图

1、小小车间担负扶贫“大使命”

一边是机器在生产,一边是人员做手工,在七拱镇芙蓉村原芙蓉小学旧址,100多人正在车间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包扎、打包装,车间里的工人分工合作,挂在架子上的花环、花束全部出自他们的手。

一箱箱“人造胶花、丝花饰物”被抬放进车间门口的货车里,“产品销往美国、英国等国家,订单量挺大的,去年的产值就达到了1亿元。”清远东英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英说,“在阳山我们共设有4个厂,在七拱镇开设的东英厂和东涟厂有200多名员工,加上全县7个乡镇设立的扶贫点,共有1000多人。”

小唐是从其他厂抽调过来的“外援”,她是个有点特殊的小姑娘,小时候因意外失去了一条腿,无法外出工作,来这工作之前,她平时就呆在家里,“工作之后,我也认识了新朋友,在这里同事和老板都很照顾我,公司还专门为我准备了宿舍,方便我来上班。”

由于工厂的产品技术性不强,特别适合当地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帮助有就业愿望但难以外出打工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农村留守妇女、老人、残障人士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所以去年七拱镇将其引进命名为“扶贫车间”,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2、家门口就业实现稳稳的幸福

“工作比较简单,容易上手,每个月能有2000到3000元,以前需要借钱过日子,现在我还能补贴点女儿的生活费。”廖金荣是当地的低保户,2013年以前在珠三角城市打工,因需要照顾家里的4个女儿回到了家乡,这让本来收入就不高的家庭变得更加拮据了。如今廖金荣通过在家门口就业,已经加入到预脱贫行列。

除了固定的员工,扶贫车间还拥有大量的流动员工,车间把原材料送到他们的手上,待完成后可按固定的价格回收,使他们能为家里增添一份收入。

七拱镇党委书记蓝涛表示,扶贫车间是七拱镇近年来探索建立的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引进爱心企业,已带动80多名贫困户就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模式,实现脱贫致富。下一步,该镇将大力推进扶贫车间的建设,让更多的村民足不出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据了解,2018年,阳山县坚持精准施策,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累计8707户17922名相对贫困人口实现预脱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1.3%,其中贫困就业转移人口3467人。

清远日报讯 记者陈晓茵 通讯员王小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