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掘出一块墓碑,上面文字改写历史,专家感叹:李渊被低估了!

一直以来,李渊起兵时,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中都有一个关键人物,这就是李世民的强大说服力。根据以往的史料记载,李渊对是否发动叛乱犹豫不决,最终决定是在李世民的敦促和劝说下起兵的。因此,李世民是第一个决定发动李渊起兵的大臣。

然而,西安出土的一块墓碑,上面的文字很令人意外,非常具有颠覆性,与史料中记载的内容也非常不同,专家们研究后感叹:李渊被严重低估了。

我们都知道,在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李渊和赵匡胤都过着憋屈的生活。但与赵匡胤不同的是,李渊在史籍中是一个能力不足的人,书中说他完全依靠李世民和李建成打江山和坐天下。他似乎命得很好,稀里糊涂地成了皇帝。

西安掘出一块墓碑,上面文字改写历史,专家感叹:李渊被低估了!

公元617年,隋朝末年,唐俭在决定是否参军时,找到了李渊,并极力劝他起兵。他甚至为李渊夺取天下制定了战略计划图(南破贼寇,北和突厥,再取关中)。然而,对于唐俭的计划,李渊并没有拒绝接受,而是说他会考虑。

据史料记载,李渊回答:“汤武之事,非所庶己,天下已乱,言私则图存……”简言之,李渊当时正在观望。当然,在那之后,李世民又劝说又催促,甚至用了美人计。最后,李渊才答应为天下苍生而起兵。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是明智的,李渊犹豫了。

《两唐书》的记载略有不同。主要原因是唐俭首先告诉李世民起兵的原因和战略计划,然后李世民说服李渊,仍然强调了李世民的作用。

那么,这段历史是真的吗?李渊是什么样的人?1978年,在西安昭陵附近,出土了一座唐代古墓。墓主是上面提到的唐俭。因为唐俭亲自参加了这一重大事件,墓志铭中的描述是可信的。

西安掘出一块墓碑,上面文字改写历史,专家感叹:李渊被低估了!

唐俭墓志颠覆了我们所知的历史,因为在他墓志铭的记载中,李渊并没犹豫,而是果断积极。墓志有云:“太武皇帝(李渊)发号晋阳(太原),公之戾止,若何符契,以石投水,百中之策无遗;言听计从,千里只胜斯决”。

据记载,李渊丝毫没有犹豫,而是完全接受了唐俭的计划。他甚至把唐俭视为张良(所谓“千里之胜”),并将其引为自己的心腹之士(所谓“斯决”)。

西安掘出一块墓碑,上面文字改写历史,专家感叹:李渊被低估了!

由此可见,在太原起兵时起主导作用的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唐俭一劝说,李渊就起兵?当然不是那么简单。李渊应该早就有这类想法,甚至在默默的计划中,唐俭适逢其会。

事实上,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多次修史,用来诋毁父亲李渊和哥哥李建成。特别是李渊,原本是一代英雄,建立了享有盛誉的唐帝国,但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实在太低了。如今,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人们认为李渊的成功主要是靠李世民得来的。

然而,随着地下不断“挺身而出”的文献和文物证据,李渊的形象也越来越高。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恢复真正的李渊,但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看到一个和史书不同的李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