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有一点“饥饿感”

德国作家歌德的母亲给小歌德讲故事时,总是在最要紧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象后续故事,第二天再给他讲下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判断、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迫切了解故事的心理需要,产生一种“饥饿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好好”学习,常常不愿意少讲,在最要紧的地方更不愿意少讲,把学生“该有的”和“该要的”知识都悉心准备并无私奉献给学生,不忍心也不甘心让学生“吃不够”,还总担心学生“饿”着。于是,复习铺垫一应俱全,不怕学生“一帆风顺”,只怕学生“难产”知识;新授讲解无微不至,不怕学生“无话可说”,只怕学生“难解”知识;巩固练习铺天盖地,不怕学生“昏天黑地”,只怕学生“难留”知识。


让学生有一点“饥饿感”


如此一来,教师“慈母”般的关怀因过分“不放心”而异化成“保姆”式的包办,学生学习知识“得来全不费工夫”,缺乏激动人心的深刻体验,得到的是对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苦恼与厌倦。结果也就如德国医生内特尔所说,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给予被动刺激造成集中、饱和状态,也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即对求知缺乏兴趣,求知欲减弱,从而妨碍智力活动的发展。


让学生有一点“饥饿感”


让学生有一点“饥饿感”,就是给学生追求自我需要的权利;让学生有一点“饥饿感”,就是给学生创造主动追求的机会;让学生有一点“饥饿感”,就是让学生拥有探究周围世界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做一个“懒”教师,学会“少几拍”,这样学生才不会“厌食”,才会想方设法去“寻食”。


让学生有一点“饥饿感”


可以说,当学生拥有了学习的闲暇,对知识的好奇心才有了产生的时间;当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由,对知识的好奇心才有了产生的空间。唯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发才”,成为拥有大量知识的“富翁”。


让学生有一点“饥饿感”


关注小教育,搜索微信公众号----好家长好老师,做更好的家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