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的谗言,逼迫李光弼主动出战,结果唐军惨败

1.

郭子仪被唐肃宗罢免了官职后,李光弼受命接替郭子仪的职位。

李光弼这次学聪明了,他不肯接受大元帅的正职,而是恳请唐肃宗重新委派皇室亲王来担任,自己做副职,实际负责全局作战。

给公家办事,更多的是死于内部的暗算。李光弼知道,荣誉永远是朝廷的,所以他必须先给自己找来一个挡箭牌,侧着身子去战斗。

李光弼履职后,果断地整顿军队,退据洛阳一线。但史思明攻势迅猛,李光弼根本没有时间布防。洛阳一旦有失,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该怎么办呢?

唐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的谗言,逼迫李光弼主动出战,结果唐军惨败

2.

李光弼指出,史思明叛军乘胜而来,唐军利在坚守,不宜速战。既然洛阳难以坚守,不如退往河阳(今河南孟州),然后相机而动,以掌握战争主动权。

于是,李光弼主动撤出洛阳,坚壁清野,退守河阳。

史思明叛军进入洛阳,空荡荡的,啥也没有,担心中计,也不敢久留,就退到城外驻扎。

这是洛阳的第二次丢失,和前次的溃败不同,这次是主动放弃,目的是换取战争的主动权。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以后大踏步的前进。

李光弼在这场战略转移中,换来了充足的备战时间,不断收缩部队,整顿重编,积极布防,军队士气逐渐恢复。

唐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的谗言,逼迫李光弼主动出战,结果唐军惨败

3.

史思明由于战线拉的太长,急于速决战,三番五次地对河阳展开激烈的进攻,都被李光弼给挡住了,损兵折将,气得骂娘,坐卧不安。

久不下攻河阳,史思明就转变思路,谋划着来个釜底抽薪,干票大的,那就是拿下唐朝京城长安。

公元760年四月,史思明从河阳撤退到洛阳,并在这里扎下常桩,砺兵牧马,为西进攻打长安备战。

唐朝总算遏制了败局,战争进入对峙阶段。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双方的综合实力,谁先出招,谁就是在躁动,结果就输得很难堪。

唐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的谗言,逼迫李光弼主动出战,结果唐军惨败

4.

史思明没想到,唐朝比他还沉不住气,把一个大礼包给送来了。

原来,这又是前线监军鱼朝恩的杰作。此前,唐朝九大节度使围攻安庆绪,被他弄的功败垂成,他却嫁祸给郭子仪。现在,局势刚刚好转,这家伙又出来打主意了。

为了能给自己捞取更多的资本,为了能迎合唐肃宗,鱼朝恩急需要一场军事胜利,他不停地向唐肃宗建议,不能僵持,现在出击,正是时候。

当年坚守潼关的哥舒翰被催促着出击安禄山,当年唐肃宗不听李泌建议,放弃直捣叛军老巢范阳而执意拼死夺取两京,都是这种政治的需要。

归根到底,还是唐素宗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皇帝,外强中干,他最在乎的就是最眼前的胜利,来强化自己的强权地位。任何客观冷静地分析说明,抵不上政治的需要。

唐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的谗言,逼迫李光弼主动出战,结果唐军惨败

5.

鱼朝恩的建议,正中唐肃宗下怀,他马上命令李光弼出兵收复洛阳。

李光弼再次上书,说明轻敌浮躁的危害性,唐肃宗不听。李光弼被逼无奈,只得出战。

结果,史思明的骑兵像风一样横扫唐军,把唐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路西逃到三门峡一带。李光弼呕心沥血才扭转的战局瞬间再次逆转,好不容易巩固下来的河阳防线也被突破。

唐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的谗言,逼迫李光弼主动出战,结果唐军惨败

唐肃宗这下才感到害怕起来。妈呀,三门峡如果再丢了,叛军就又要西入潼关,再下长安了,太可怕了。

唐肃宗赶紧四处调兵,前往三门峡去顶住史思明的攻势。

一场新的战斗马上又要打响。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