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斯
在明朝这个名臣、猛将与才子辈出的朝代,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呢?
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因其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为王阳明。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大不朽,而古往今来,历史上做到真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王守仁和曽国藩(半个)。王守仁自小家境优渥,学习环境良好,可他自小便与众不同,于少年时便有一个伟大的想法,他要做一个圣贤。弘治二年(1489),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在经过广信时,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了“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
“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后来,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最后也未格出什么道理来,人却因此病倒了。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便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因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可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建造了龙冈书院,与这里各民族、各阶层的人物相处之时,不忘播撒文化的种子,以仁德感化四方,受到民众爱戴。而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在阳明学发展史上乃至整个儒学思想史上,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正德十一年(1516),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督察院左佥都御史。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为祸一方。正德十二年(1517),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十月,攻克左溪、横水,破贼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为神。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王守仁先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大军,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朱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朱宸濠大疑,按兵不动。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除此之外,明代大家徐渭曾称书圣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是“以人掩其书”。他将心学融入书法,直抒胸臆。细看他的书法,犹如风卷云舒,呈现出灵动飞舞的气势。嘉靖三年(1524),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嘉靖六年(1527),这也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天泉桥论道,王守仁留下了经久不衰的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嘉靖七年(1528),继孔子之后又一伟大的圣人王守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之前,对于弟子所问有何遗言,王守仁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可流传千古,后世人也从中受益匪浅。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对海外国家也影响深远,如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他本人也被奉为神明,诸如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那句“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之学。他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历经了坎坷却从未将他击垮,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坚信正义与良知,于公德无亏,于私德无碍。真正的做到了立言、立德、立功三大不朽,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邓海春
说实话,昨天跟媳妇才讨论过王阳明,今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对于王阳明,大家回答的都是生平,为什么牛。而我是深有体会,况且还连皮毛都没看完。
只能这样说,人生初遇王阳明的时候,是个巧合。那时候父亲送给了我一本书--《活法》稻盛和夫。
年轻的我是真不喜欢看书,也不爱学习,这本书至今正文也就看了十页左右,陪着我从中原到深圳,到上海,到郑州。。。。大约也有十年了。但十年,也就看了十页。
送书的契机很巧妙,那时候我多人生很迷茫,甚至有些惶恐,连与人沟通都很困难,大脑不断选择应该说那句话才能让别人有个好印象,在选择过程中就死机了,干脆没话了。而且对于人生目标,价值观完全没有想法,一片空白。于是就有了这本《活法》。
我是个很好奇的人,稻盛和夫在书的开头一直在追捧“阳明学说”,篇幅还不小,我就转而去查阳明学说,查王阳明,大致了看了看简介,就看到了“天道即人心”,这五个字。当时只感觉到很震撼,仅仅五个字,似乎对于我,需要想很久才能看清内容。
随后我就尝试在生活中利用这五个字,只能说很神奇。在遇到事、人的时候,当大脑再次选择各种话语,各种对错的时候,我会问问我自己,这件事正确的选择是什么。
后来仔细想想,很多为难的选择,并不是因为事情复杂,而是在我们内心有太多的自私、情感、利益来左右,蒙住了内心的双眼,其实任何事的答案一直就在我们心中,只是你不想看见他。人之初,性本善,你的内心永远不会对你说谎话。这也是天道永远不变,因为内心永远不变。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一直认为“事无对错,对错在人”。每件事情的对错,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之所以有对错,是因为影响了人的利益,才回去评判。
阳明学说在人生上给了我最重要的指引,还仅仅是十页书。最近几天打算重新研究一遍。
——————————————
我是郭主任,一个和蔼可亲喜欢谈天说地,坐在胡同口的躺椅上喝茶聊天的年轻人。
贫嘴郭主任
王阳明当然牛啦,因为大明三百年,他可以称为明朝一哥。
要说职位政绩,他比不上张居正。要比武功,他又没有戚继光出名,要比艺术,他也比不上唐伯虎,论为官典范,他也没有海瑞的名头响。论力挽狂澜,不如于谦。
那为啥他是明朝一哥呢?
看后来人对他的评价,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世间两个老王,我第一服王羲之,他是书法好,好到让人忘记了他的人品也是极佳,第二服王守仁,他的人品好到让人忘记了他的字也好。
张岱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天不生阳明,万古长如夜。
他明朝一哥的名头,大概源于魏源: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到了近代,推崇王阳明的人就更多了,孙中山到日本玩了一圈,他就发现一个现象,日本能够搞明治维新,其中的思想基础就是我们中国的心学,这个心学就是王阳明搞的,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知行合一。
这有没有根据呢,有啊,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高濑武次郎就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的腰间挂一小牌,上写:大王叫我来巡山。不是,是:一生低首拜阳明。
那王阳明为什么这么牛呢?
主要他在文人的三大修为,人生三大目标上达到了顶点。
这三大目标是升官发财死老婆?别开玩笑了,冲这些目标去的,是抛弃同龄人,招呼都不打的家伙。
文人的三大目标是立言,立德,方功。
立言,就是你要有思想传世,百年以后,人家还能记得你说的话,那王阳明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这可以说是一大创新,现在还具有指导意义,算是达到了立言这个目标。
立德就是成为道德楷模,树立德业,那王阳明当然也是啊,他一生都坚持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来没干缺德事。
最后立功最难,而且跟上面两个冲突。因为立功往往要不拘小节,不拘小节的时候,走偏一点,就会失德,比如东汉有一个段颎,他是东汉名将,平定叛乱,但杀气太重,总共杀了数十万人,那就是失德了,所以他功高而德不高。
而且你要立言,钻研学问的话,也通常没法立功,没时间啊,而且这种学问家往往比较迂腐,常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这种人就更多啦,大学问家往往没有什么实务型功劳,但王阳明却是另类,他首先在江西平叛,玩点小招,就把江西的民变给平定了。更大的是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这其中,王阳明把知行合一发挥到了极致,几乎是单枪匹马平定了一场大叛乱。
这当然就了不得啦,所以,王士祯表示: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三项全能冠军,明朝第一流人物是也。
脑洞历史观
华夏历史上有三个人用兵最强:毛主席、诸葛亮、王阳明。
历史上谁可以做到,立功、立言、立德,只有:孔子、王阳明和半个曾国藩。
几百年来谁能把学识表现的最完美,那么只有两个人:王阳明、曾国藩。
1905年,被日本称为军神的东乡平八郎,大胜俄国舰队,日本天皇为他举办庆功宴时,只见东乡平八郎挂着一个腰牌,上面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1917,24岁的毛主席在看完王阳明的心学后,感慨万千,写下了《心之力》,他的老师在看完这篇文章后惊叹其文章的气魄,在原来的100基础上又加上5分。
与此同年,一名叫“蒋志清”的男子,深思看阳明格言,突然顿悟,全身一震。遂将“志清”改名为“中正”。而“中正”一词正是出自王阳明心学中的“大中至正”。
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何让历史上众多名人对他的心学趋之若鹜?
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省宁波余姚人士。因曾住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人称之阳明先生。
王阳明精通儒学、道学、佛学,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及军事家。
1472年,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出生了一个孩子,叫王云。王云聪明伶俐,但四岁还不会说话。有天,他在外玩耍是碰到一个和尚,和尚摸了他的头后,叹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王云父亲知道这事后,琢磨了一下,便将他的名字改成:王守仁。神奇的是,改了名字后的王守仁,没过多久就会开开口说话了。
12岁时,在课堂上,王阳明问教书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先生回答:“像你父亲一样登科及第。”王阳明道:“恐怕这不是我想要的。”先生反问:“那你觉得什么才是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说:“做圣贤!”王阳明父亲听到此后后拍案而起道:“狂妄至极。”
15岁那边,王阳明随他父亲去了关外,领略了草原和大漠的风光,回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过了几天,他拿着奏疏对他父亲说:“我已经写好了平安策,你转交给皇上,我愿意出关,征讨鞑靼”王华听后直接把奏疏一扔:“无知之极,狂妄之极。”
王华觉得自己的儿子有点走火入魔,便想着给他娶妻改改性子,就让他去江西结婚。结果王阳明结婚前一天闲逛,碰到一个道士,聊着起劲把结婚的事给忘了,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南昌,民众惊呼:“真乃一异人也。”
1489年,王阳明待着妻子回老家,路过广信时便去拜访理学家娄谅:“如何才能成为圣贤?”娄谅道:“朱圣人书中自有答案。”
朱熹作为孔子的第二个圣人,他的思想在那个年代被视为“天下真理”,于是王阳明便埋头苦读朱熹的《四书集注》。朱熹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叫做“道”,洞悉天下万物,了解世间一切规律总和,“格物自知”,就是不停的琢磨事物,与其亲密接触,日久天长就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
21岁那年,王阳明读完圣人著作后,便邀请朋友在家里“格竹”,希望通过竹子能参悟世间万物的规律。在格了七天七夜后他和他得朋友全都晕倒了。醒来后的王阳明对圣人的学说,头一次产生了怀疑。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守仁格竹”。
有一次,他去杭州虎跑寺游玩时,见到以僧人打坐,听闻他已三年不视不言。王阳明对和尚大喝一生道:“你终日坐在这里,说着什么看着什么?”,不知是什么触动了和尚,竟然睁开眼“啊呀”了一声。王阳明盯着他问:“家里可还有人?”和尚答道:“还有老母亲”,王阳明问:“想她吗?”,和尚良久后满脸羞愧地说:“怎能不想啊。”。
这次的对话,让王阳明陷入的深思,朱熹把时间万物分成两分,一份是“理”,一份是“欲”。他认为“理”存在于世界万物中,但理的最大的敌人就是欲,所以想要存“天理”,就必须去“人欲”。而王阳明觉得朱圣人的学说有误,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永远存在于天地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泯灭,所以朱圣人的学说不符合人性。
这两件事对王阳明的打击很大,让他对做圣贤的想法慢慢的破灭。从此以后他只沉迷于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学。”
1499年,28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当上了刑部云南一个正六品的官。在官场岁月里,他因得罪太监刘瑾,被贬去贵州龙场当驿丞,在一次躲过刘瑾的追杀后。王阳明无路可去,只能栖息在山东。从此后对功名利禄不再追求,自己凿了一副石椁,有一心等死。
某一天夜里,一声大笑传出山洞,随后王阳明狂奔而出,大叫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悟得“道”,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心”,既我们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如感知外物、分辨善恶、判断推理。王圣人说“道”本就在我们心中,不必刻意的去追求生命,“吾心即是道”,就是圣人之道。
从此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王阳明“心学”的伟大我想很多人都想不到,在经过明清两代后传到了日本。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日本的崛起跟心学息息相关。日本能够于欧美分庭抗礼得益于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的重要推手竟然是王阳明的心学。
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梁启超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蒋介石说:“华夏于日本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对日本的影响之深,竟成为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神器。日本的稻盛和夫、三菱集团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早稻田创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等,数不尽的日本的政治家、企业家皆对王阳明的心学奉若神明。
某一天,王阳明和朋友游玩,朋友指着岩石上的一朵花问:“你说天下一切都在人的心中,但这花开花落,与我何关?”
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皆在你心中,如此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厉害之处,不管在哲学上、思想上还是军事上。他在指挥战斗时,从不安常理出牌,他的原则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能打倒敌人就行。与他对战的敌人,最是苦不堪言。
王阳明的一生,立功、立德、立言,执行“知行合一”,圣人的一切举止皆是我后人的楷模,他的“心学”影响的不止是华夏百姓,更是波及到世界各地。
这才是他厉害、伟大的地方
大国布衣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几乎火遍了整个中国,很多朋友都因为这套书开始喜欢中国历史,开始对明史感兴趣。当年明月在书里提出一个观点,他说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救时宰相于谦在他心中只能排在第二位,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天才,于谦绝对第一。
那么,到底是哪个天才可以把于谦于少保挤到第二位去呢?
他就是王阳明,一个鼎鼎大名的名字,一个了不起的圣人。
其实,人家本名是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浙江绍兴,文曲之乡。他的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曾当过南京吏部尚书,因此王阳明是妥妥的官二代,还是书香门第,出身高贵。王阳明从小天资聪颖,21岁那年就高中举人。但可能是为了磨练他的意志,之后连续两次京试都名落孙山。当时的首辅李东阳特别看好这个年轻人,一再勉励,希望他不要灰心丧气。而他的状元老爹更是劝慰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王阳明岂是一个平常人,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意思是,我看得开,无所谓。
大明弘治十二年,经过多次努力,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高中二甲第七名,观政工部,之后又出任刑部主事,再转为兵部武选司主事,正式步入官场。弘治皇帝朱祐樘为人宽厚,平易近人,在他手里完成了弘治中兴,大明一片蒸蒸日上的气象。王阳明也被这个盛世所鼓舞,认认真真当官。如果历史一直这么发展下去的话,大明就会多一个好官,少一个圣人。
然而,历史出现了拐弯。
弘治皇帝死后,他唯一的儿子正德继位,开始重用大太监刘瑾,让他出任司礼监掌印。刚正不阿的王阳明当然看不惯刘瑾的飞扬跋扈。多次上书弹劾刘瑾,最终引来了刘瑾的忌恨,被杖四十,谪贬到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当一个小小的龙场驿栈的驿丞。同时,他的状元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一路去贵州的路上,刘瑾还不放过他,多次派出人进行刺杀。万般无奈之下,王阳明不得不假装自杀来躲避刺杀,经过千辛万苦才终于到达贵州龙场。虽然龙场还是未开化的地区,少数民族居多,但王阳明并没有气馁,他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阳明“龙场悟道“。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被刘瑾迫害的王阳明终于平反昭雪,回到北京。然后,他在北京和南京两地轮流当官,他的好学,他的认真,他的才华得到了父亲的好友、时任兵部尚书王琼的器重。王尚书特别看好这个年轻人,但觉得他还需要历练,于是大笔一挥,推荐王阳明巡抚赣南,出任一方大员。
大家不要以为王尚书是在给老朋友的儿子铺路,说了是历练,当然不可能舒服。当时的赣南匪患不断,民乱不断,几乎没有一天是太平的。王阳明上任以后,面临的是一个火药桶一般的赣南。王阳明到了以后,整肃军队,澄清吏治,然后开始出兵平乱,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基本荡平了赣南境内所有的匪患民乱。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老百姓都惊呼他为神。
平定匪患只是王阳明牛刀小试,后来他还干了票大的。
正德十四年,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聚众十几万,杀戮大批江西官吏,企图夺取大明江山。当时,王阳明刚刚平定了福建的叛乱,他知道宁王造反后,果断意识到如果宁王直取南京,夺取大明的陪都,那么形势将极度恶化,整个富庶的江南半壁都可能毁在刀兵之下。而当时的南京还没做好战争准备,可以说形势非常危险。
王阳明可不是一般人,他知道必须要为朝廷赢得时间。于是,他放出风声,称自己已经整合了江西的军队,加上义兵,还有朝廷增援的军队,有16万之众,并打算带领这些部队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这个消息一出,宁王果然慌了,害怕了,十万大军一直窝在南昌不敢动弹,这就给朝廷军队的集结赢得了时间。
宁王等了十几天,才发现自己上当,朝廷军队根本没到,自己被王阳明骗了。于是,他开始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安庆位置非常重要,一旦失守,叛军沿江而下,南京就危险了。这个时候,王阳明已经集结了不少军队,大家纷纷建议他领兵去安庆,协助守城。王阳明却认为,宁王主力都在安庆,南昌空虚,之前已经骗过他一次要袭击南昌,这次宁王肯定不相信王阳明还会袭击南昌。于是,王阳明指挥军队直捣宁王老巢南昌,并打下了这座城市。前面打不下安庆,后面老巢失守,逼得宁王只能回兵南昌。王阳明和宁王在鄱阳湖展开决战,兵力远不如宁王的王阳明,凭借高超的军事艺术,旺盛的士气,彻底击败了宁王,并活捉了他,仅仅用了35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
到了嘉靖朝,父亲王华过世,王阳明丁忧回家守制。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心学”。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至此,他学问大成,终成一代圣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四圣”。
守制后,王阳明再次总督两广,奉命平定两广的叛乱。他指挥两湖的军队进入两广,仅仅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就基本剿灭全部叛军,平定了叛乱。但不幸的是,可能南方的瘴气让他的肺病加重了,平定叛乱之后没多久,一代圣人王阳明就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的一条船上,结束了丰富多彩的一生。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王阳明有多牛:文,他可以开宗立派,和孔子,孟子,朱子并称为四圣。武,他可以平定各种匪患民乱,并击败宁王,保证大明江山稳固。这样一个文武双全,忠心报国的伟大人物,当年明月把他列在第一位,也就不足为怪了。
1.周月亮:《王阳明传》
2.张廷玉:《明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1、文人之身,领兵作战,用时43天,以1.5万人马灭掉20万人的造反王爷
自古以来,领兵作战打胜仗的多了去了,曾国藩就是超牛的一个人。乍一看,王阳明比不了曾国藩,带的兵不如人家多,打的仗也不如人家厉害。
但曾国藩打仗是打“呆”仗,到了一地方,先挖壕沟、扎营寨,步步为营,打一场仗能打2年。而且兵力上至少没有太大差距,10万对10万,或者5万对10万。
但王阳明不是,王大师不仅超级神速,仅仅用43天就平掉了一场可能“灭国”的王爷造反。而且,在兵力上更是1.5万对20万,差距是1:13。这速度、效率、兵力差距在历史上也是没谁了。就冲这点,王阳明在不仅在明代是奇人,在古代更是能留下一笔的人。
2、王阳明独创“心学”,门生遍布天下
自古以来,能算的上是一个学派的,基本是都是很厉害的人,比如孔孟的儒家、墨子的墨家、法家、纵横家等等,都是一个学派。
但自从先秦百家争鸣以后,基本上就没什么人开山立派了,顶多就是宋朝的程朱理学。所以,朱熹、程颐才是一代大师。
但王阳明也是大师,明代在学术圈里能算的上的也就王阳明了,一人开创了“心学”。所以,有人称王阳明为“明朝一哥”,这称呼不是白来的,王阳明的确够的上这个称呼。他的门生更是遍布天下,上到王爷、一品大员,下到普通老百姓,更是数不胜数。
所以,不管是论“文治”,还是论“武功”,王阳明都是明代的超级牛人。哥表示,很佩服王阳明!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在下千城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1141个字,阅读时间大约3分钟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明代奇人王阳明。
说到王阳明啊,大家可能最多能想到的就是在高中课本里创心学的他。而“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他提出来的。可以说他是心学创立的集大成者。那“王一哥”到底是有多牛呢?今天锬锬就和大家说一说这个话题。
1.少年得志
首先,王阳明可以说是继承了父母很好的基因,他的父亲是明朝的状元王华,更有传说呀,他的祖上是书圣王羲之,当然,每一个传奇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些传奇的故事,相传他五岁的时候都还不会说话。被一高僧摸了摸头之后,神奇的事儿发生了,他竟然开口说话了。开始上学的王阳明就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当大家都在为科举考试而懊恼的时候,他却说:大家都在为不得志而感到羞耻的时候,我却为自己不得志懊恼而感到耻辱。(可能是学渣语录吧),所以王阳明考进士考了三次才中。但抛开这件事不说,实际上,王阳明从小是想抓紧读书做圣贤之人的人。(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使命)
2.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可以说是王阳明的启蒙,刚开始他对此是深信不疑,于是开始钻研此论。为了能够真正的理解到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甚至做了一件当初类似耶稣做的事情,那就是格竹子,但是格来格去发现一点儿收获都没有,反而还生了一场病。从这以后王阳明放下了朱熹的理论,开始潜心研究自己的心学。
3.与孔子起名的超高思想境界
这个理论就是谈谈在文章前说到的“执行合一”和“致良知”具体含义谈谈就不在这里详讲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你的良知和你的行动要统一。”从而上升到人性上的“大爱,大智,大诚,大真。”用锬锬的话讲,“那就是做一个正儿八经的好人。”
4.军事大家
对于文人来讲很难做到文武双全,但王阳明他做到了,他的厉害,不仅仅只是创立了心学,更重要的是他把他的智慧,用到了现实。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正好正德统治,但大家都知道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可以说是一片混乱,叛乱四起,而其中最有名的叛乱就是宁王叛乱。这个宁王呢,是当时一个很有能力的王爷。由于见到正德皇帝如此情景,他就想通过叛乱来取代正德。可惜的是他遇上了王阳。
当时担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直接攻击南昌并一锅端了宁王老巢。宁王看到南昌已失,便撤兵逃跑,王阳明和宁王的鄱阳湖决战。王阳明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最终打败了宁王的军队。到了嘉靖继位之后,王阳明又帮助嘉靖平定叛乱,到后来,叛军只要看到王阳明直接就举白旗了。作为王阳明这样文能够创立心学,武能够平定叛乱的人。真的是为数不多的奇才,用明末清初的散文家魏禧的话讲: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LongTime常锬
王阳明有多牛,我从牛人眼中的王阳明,“六个家”,“真三不朽”来说说牛人王阳明。
1 牛人评价王阳明
伟人毛润之,看了王阳明的书,写了《心之力》。蒋校长: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我们的xi书记,也多次提到王阳明。
日本“军神(日本人自称)”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首相伊藤博文都是王阳明思想的忠实信徒。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康有为: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章太炎: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也。
2 “六个家”。
王阳明是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别人博而不精,王阳明是又博又精。
哲学家王阳明,龙场悟道,“心即理”,理不在心外,理在人的心里。他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成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史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的思想对当时候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儒家的杜维明说“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教育家王阳明,王阳明一生最爱讲学,无论在京师,还是在贵州龙场,还是在剿匪,王阳明都没有停止自己的讲学,据弟子钱德洪记载“环先生而居者必屋……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在王阳明的讲学过程中,心学思想得到巨大的传播,弟子众多,当是可谓桃李满天下。
书法家王阳明,徐渭曾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是“以人掩其书”。他将心学融入书法,直书胸臆。他的书法,犹如风卷云舒,灵动飞舞又气势磅礴。
政治家王阳明,王阳明小的时候就立志做圣人,关心国家大事,后来王阳明仗义执言,得罪权阉刘瑾,被贬龙场。无论在庐陵县,还是在平定匪患之时,王阳明的政治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军事家王阳明,王阳明以三万临时拼凑起来的士兵,35天左右,平定宁王朱宸濠十万大军的叛乱,可谓是奇迹。王阳明在剿匪时,据记载“玩弄匪于鼓掌之中”,后人评价说,明人用兵,无出王阳明之右者。
文学家王阳明,王阳明诗文俱佳,他的《瘗旅文》,《象祠记》等三篇文章入选《古文观止》,也是明代文章入选最多的人,在文学上的王阳明依旧很牛。
3 “真三不朽”。
古人称最高的成就为“三不朽”,即是立德,立言,立功,王阳明可谓是“真三不朽”。
王阳明峻伟的人格坦荡光明,他少有大志做圣人,仗义执言斗宦官,平定叛乱,爱护百姓,为国为民忍辱负重。他临终时,学生问老师可有要说的了,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概括的他一生的品德。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她的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不但在当时影响巨大,对后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但在中国,在日本王阳明心学的信徒也是人数众多,王阳明在思想文化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即为立言。
王阳明以文人身份带兵,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剿灭多年巨匪,安定百姓,为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曾国藩去世后的挽联,“尽瘁武乡侯,千秋臣节,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王阳明被朝廷封为新建伯),王阳明成为后人建功立业的榜样。
有人称中国古代的四个圣人为“孔孟朱王”(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真三不朽”的有几人?能集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教育家为一身的有几人?
我是一个小书虫
刚好上半年看了两个不同版本的王阳明的书(冈田武彦和度阴山)。前者的值得一看,后者的书真是太水了,四本书的内容其实只需两本就说完了。当然,《传习录》是一定要看的。接下来聊聊我的浅薄之见。以下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估计是守仁听起来乡土气息太重,因此现在多以阳明称之。这个说法很不严肃,实际上是因为在1502年,他回乡养病,筑室于四明山洞中,而“洞在四明山之阳,故曰阳明...先生爱其景致,隐居于此,因自号曰阳明”。
王阳明是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阳明心学不仅在国内,而且据说在日韩和东南亚都颇为流行。当然,奇怪的是国内也只是近几年才重新热门起来。王阳明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心学,二是军事。
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皇帝下诏追封王阳明为新建侯,谥号文成。这是一种怎样的荣誉呢?在明朝,文人的最高追求是“生为太师,死谥文成”。大家所熟知的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在正德九年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文成。两人的谥号一样,不分高下,那么新建侯和太师哪个更牛呢?
就明朝文人的最高追求而言,刘伯温似乎只差了那么一丢丢,毕竟是死后才成了太师。那王阳明这个新建侯是什么概念呢?明清两代,封侯很难,尤其是明代,几乎只给武将,刘伯温也只是伯。王阳明能文能武,其主要军事成就为南赣剿匪,平宁王之乱,收服思恩、田州和灭八寨、断藤峡之匪。王阳明因平定宁王叛乱有功,被封为新建伯(可世袭),并且他的爷爷和父亲也被追封为新建伯。明明自己是贵一代,因为过于牛X,活生生把自己弄成了贵三代,后被追封为候。
王阳明是一个右手执笔,左手仗剑的传奇组合。有人可能会说曾国藩也是啊,坦率地说,除了军事,其他多个方面曾跟王比差了不是一条街。不谦虚地说,这明朝一哥王阳明实至名归,但曾国藩很难说是清朝一哥。
王阳明战功卓越,但仕途却极为不顺,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正是在这样磨炼,奠定了阳明心学的基础。阳明心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龙场悟道,提出心即理,随后提出了知行合一。接着提出了“去人欲,存天理”,“省察克治”,“事上练”等。晚年提出了致良知,即用良知做事,光复良知。在其伯爵府中的天泉证道,提出的四句教则是一种总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分别代表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家,王阳明实际还是个伟大的教育家,或许这应该排在其他各家之前。王阳明在中年的时候已经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晚年则更甚。即使在剿匪和平乱期间,王阳明的教学也未曾中断。期间还有不辞辛苦,千里赶来听讲座的粉丝。至于授课内容,我们可以从家书和传习录中窥得一二。通过阅读家书和传习录,我发现居然可以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阳明学习法。很可惜,一直以来,大家把关注点放在心学上,而忽略了他的教育理念。关于阳明学习法,以后有机会再聊。
风哥聊成长
王阳明在应该说很牛,但是没有那么神话,是他的理论体系比较牛。
有一天一个僧人看见一群小孩子在玩,其中一个孩子坐在边上不说话,就径直走到他面前,孩子不会说话,僧人叹了口气说的意思是这孩子可惜了,泄漏了天机,这个孩子就是王阳明,到5岁还不会说话,他的父亲后来听说后发现是孩子的名字起的出了问题,因为王阳明出身前,他母亲做了个胎梦,梦见有祥云,所以给他起了个云字,谁知道泄露天机导致他到如今都开不了口说话,像哑巴一样,没想到僧人一句话,点醒了他家人,给他改了名字,就是后来的王阳明。
后来他父亲考中了状元,他却非常聪明基本上是出口成章,他的老师问他将来想和他父亲一样考状元吗?他说没有意思,状元太多,我要做千古留名的圣人,像孔夫子一样。他的老师很生气,觉得这个孩子太不着调,就辞去了老师的工作,他父亲没办法只好到哪里做官就代着他,自己教他学问。
后来他为了成为圣人拜访了高人,高人让他先学圣人的理论再看能否超越,他对大儒朱熹的理论提出疑问,闭关悟道,提出了自己的知行合一理论,并且在实践中也非常有建树。
他之后更是有打赢日俄战争的日本将领推崇他的理论,说一生只服王阳明,他也是用王阳明的理论打赢了对俄战争,到了近代他的理论更是被毛主席,蒋介石所推崇,个人觉得毛选当中的一些理论就有王阳明的影子,毛选可以说是近代唯一的一本奇书,现在不光我们国家还有其他国家都在研究毛选,可以说依托毛选中的思想建立了新中国,你可以想象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都推崇的高人有多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