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滅的番號——十八軍

中國西藏網訊 1950年,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沉浸在解放的喜悅中,全國人民正在為建設祖國而摩拳擦掌。此時,一支上萬人的隊伍,為了解放祖國大陸最後一片土地,在雪山上跋涉,在荒野中行走,在激流中前進。十八軍,這支鋼鐵一般的隊伍,是西藏從貧苦走向輝煌的開拓者、奉獻者和保衛者。至今,提起十八軍,仍然讓人熱淚滿眶。

永不磨灭的番号——十八军

圖為進軍西藏部隊宣誓。圖片來源:人民網

黨性——我們的信仰

1950年1月7日,已經接受了接管川南這一任務的十八軍在行軍路上接到劉伯承、鄧小平的急電:命十八軍就地待命,軍領導及各師一名負責人速赴重慶受領新任務。這一新任務就是進軍西藏。在接見張國華等十八軍領導時,鄧小平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談話全憑黨性。”張國華立即表態:“一切聽從黨的安排。”

十八軍部隊是一支堅決講黨性的部隊,是一支按照共產黨的原則、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去工作、去戰鬥的部隊。客觀來說,在解放初期,人民解放軍部隊本身就是經歷過槍林彈雨、戰鬥力極強的部隊,但進軍西藏是更為嚴酷的生死考驗。作為十八軍軍長,明知進軍西藏條件艱苦,任務艱鉅,仍然義無反顧接受任務,這就是黨性的體現。

永不磨灭的番号——十八军

張國華作為十八軍的靈魂,為全軍戰士樹立了標杆。在十八軍進軍西藏的動員大會上,張國華帶著女兒參加,就是要讓全軍將士知道,張國華“背女出征”堅決進藏,義無反顧。哪怕是心愛的女兒生命垂危,他都“抽不出身”,最終父女陰陽相隔。

對黨性原則的堅守,成為每一名十八軍將士的信仰。2000多公里的川藏線上,平均一公里犧牲一個人,爬雪山、涉激流、忍饑荒……還要邊走邊修路,邊走邊作戰。即便這樣,十八軍將士們也沒有抱怨,沒有退縮。

政策——堅決執行

進軍西藏之初,毛澤東從西藏的經濟、政治狀況出發,體恤藏族人民的疾苦,提出了“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方針,進藏部隊的費用由中央包乾,所需物資全部由內地供給。為此,朱德致函西南軍區司令員賀龍,就進藏部隊的供給問題乃至使用銀圓組織採購、種糧種菜、改善伙食等都作了重要指示。

永不磨灭的番号——十八军

圖為西南軍區政委鄧小平對十八軍的指示。圖片來源:人民網

西南局等領導機關在“政治動員令”中提出“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戰鬥”,把組織支援進藏作為首要任務,要求做到“前方部隊需要什麼就供應什麼”。劉伯承、賀龍親自策劃和指揮支援工作。

進軍西藏、建設西藏要講政治,講政策。十八軍部隊和其他進藏部隊和人員進軍西藏後,以及在此後幾十年建設西藏的過程中,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成功,把西藏建設得如此繁榮與穩定,與中央的政策方針以及幹部們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是分不開的,他們堅決執行中央政策,起到了良好的模範作用。

永不磨灭的番号——十八军

圖為進藏部隊在怒江上架橋。圖片來源:人民網

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1950年4月,十八軍奉命參加修築川藏公路,面對異常艱苦的自然環境和施工條件,官兵們不畏艱險,勇於犧牲。1962年10月,某師參加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廣大官兵叫響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奮勇殺敵,取得重大勝利。1963年2月,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的張國華向毛澤東彙報作戰情況時說到,戰勝敵人,我們的戰士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毛澤東當即給予肯定:“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永不磨灭的番号——十八军

圖為人民解放軍翻越雪山向昌都挺進。圖片來源:人民網

“不怕苦”,就是無論遇到多麼難以忍受的困難,都能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決不被其嚇倒;“不怕死”,就是無論遇到多麼強大的敵人或危險,都有壓倒他們、戰勝他們的英勇氣概,關鍵時刻,毫不退縮,不惜犧牲個人生命。歷史證明,十八軍就是一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隊伍。戰士們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中行軍,同時要築路、修機場、打仗、保衛家園,出色完成黨中央交給的重任。

在十八軍築路部隊中,有一位名叫張福林的戰士。在川西剿匪中,他曾通過房東瓦解土匪楊萬貴部,接著又馬不停蹄地參加修築川藏公路。一天中午收工後,張福林照例在工地上檢查炮眼及裝藥情況。他逐個檢查完本班戰士打的炮眼深度,計算裝藥量,丈量導火索長度。正當他聚精會神作業時,從雀兒山山崖上方墜下一塊兩立方米的石塊,來不及躲閃,巨石砸在了他的右腿和腰上。當戰友們聞訊趕來搬開石頭時,張福林已昏死過去,鮮血染紅了冰雪……事實上,十八軍部隊中的每一位將士,都像張福林這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永不磨灭的番号——十八军

圖為進藏部隊為藏族同胞看病。圖片來源:人民網

此外,親人的支持和配合,也是十八軍將士們義無反顧解放西藏、進駐西藏、建設西藏的重要保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大批十八軍子弟及親屬,長期和親人分離,但他們無怨無悔。更有不少十八軍後人,在父輩的信仰中成長起來,繼續為建設西藏服務。

十八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註定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是永不磨滅的番號,更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中國西藏網 記者/孫健 講述者/仇邊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