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的大學士,為何說出“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清廷眾臣中,張廷玉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漢臣。之所以說他有分量,與他在雍正時期的備受恩寵有很大關係。雍正做皇帝兢兢業業,經常是加班批閱奏摺,如此敬業的皇帝,能入他眼的大臣是少之又少,而張廷玉就是那個正合皇帝心意的臣子。雍正臨終前,還惦記這個衷心幫襯自己十多年的老臣,特意叮囑一定要給張廷玉留一個配享太廟的名額。於是,張廷玉成了大清歷史中唯一一個獲得配享太廟榮譽的漢臣。

康熙朝的大學士,為何說出“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要得到皇帝的器重,不僅自身要品行端、才高八斗,連家世背景也不能馬虎,要不皇帝恐怕就要被人說成眼光低了。張廷玉的父親張英,確實給他爭得了很大的榮譽。張廷玉最得雍正的喜愛,而張英是多次受到康熙的褒獎。

張英生於崇禎末年,長在順治年間,於康熙6年中舉人,康熙8年中進士。這條時間軸也決定了張英一生的老闆就是大清最傑出的皇帝——康熙。

康熙朝的大學士,為何說出“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為人低調內斂,不喜歡奢華富貴的生活,是一個本分的讀書人。作為讀書人,張英也並非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的神童,但他肯下功夫持有恆心,多年苦讀後換來了滿腹經綸。他在18歲時參加童試,直到27歲才中舉,31歲中進士。此後他的運氣並不差,中進士時深得大學士李霨的欣賞,後來被改為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一步深造滿漢文化。

康熙朝的大學士,為何說出“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飽學之士也需要運氣,張英的運氣就是遇到了一個喜愛漢文化的皇帝。康熙12年時,康熙帝選張英作為講經論史的講師之一。君臣相處後,張英的學識和人品打動了康熙,每次康熙到南苑,身邊都有張英。此時的張英已經成了康熙在漢文化中的重要導師,康熙對他非常尊敬。

張英在康熙心中的印象,一直都是老實本分,從不參與黨爭,不搞拉幫結派,這點讓康熙非常滿意。太子胤礽幼年剛開始學習禮數時,康熙還曾經讓張英做太子的老師,可見對他非常放心。

康熙朝的大學士,為何說出“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即便他在工作上出現差池,康熙對他也非常寬厚。張英長期擔任文職工作,難免會出現記錄和審核上的紕漏,康熙對他出現的錯誤一直都秉承寬厚仁慈的原則,即便給他降職,也會再度啟用。張英在49歲之後,曾經出現過三次工作上的失誤,包括起居注撰寫有誤、審核祭文疏忽、教習不嚴,然而康熙對他一直非常信任。即便出過這些差錯,康熙還是讓他擔任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務,就算他提出致仕的請求後,康熙還是極力挽留,並提升他為文華殿大學士。

康熙朝的大學士,為何說出“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位居高官又曾陪伴聖駕,因此眼界開闊,格局更是寬大。不過,不論官兒做的多大,也得過日子也離不開家庭瑣事。即便張英遠在京城,也曾經被老家的“難題”叨擾過,不過他卻僅僅用三兩句話就化解了一段糾紛。

原來是因張家與鄰居在宅基地的劃分上出現分歧,雙方都有背景便互不相讓,張家人就修書給張英,想讓他出面。張英看了書信後無奈地笑了笑,隨後大筆一揮“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書信寄回家後,不僅張家人茅塞頓開,就連鄰居也慚愧不已。後來兩家人都把自家宅基地後退了三尺,居然騰出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

康熙朝的大學士,為何說出“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張英果真有能容人的肚量。道理確實像他說的一樣,如果只盯著門前的三尺看,人的眼界就越來越窄,要是把目光抬高再看,就會發現很多事其實根本不值得爭執。

張英晚年過得非常舒適,原官致仕回到家中頤養天年,過了7年安逸的退休生活後,在72歲時壽終正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