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反王只在中國版圖反叛,不去其他國家去建國?

星藍明天347


不管是漢族,還是北方遊牧民族,大家爭的都是這塊肥沃的土地,誰也不想鳥語花香的地方不待,跑到天寒地凍的地方去過活。比如契丹,多次反叛唐朝。被打了,哎呦,疼,跑到北方去了,過些年又跑回來,朝廷又恢復官職,如此反覆。唐玄宗說,跑來跑去的沒個正形。契丹首領說,哦,明白了。然後就學習中央制度,逐漸建立了典章禮儀制度文字等等。終於在唐朝滅亡後建立了政權,也是北方遊牧民族第一個在未進入中原就建立的朝代(稱帝有國號年號),也改變了中國古代歷史的格局。李克用叛唐失敗跑到草原,想的還是回到中原地區。盧綰叛漢逃到匈奴,老婆孩子最後還是回到漢朝,衛滿沒跟著回來,跑到朝鮮去奪了別人的位,結果是朝廷發兵給滅了。

中原王朝有個特點就是承認朝廷統治,接受朝廷冊封,不稱帝的都是一起玩耍的小夥伴。衛滿朝鮮就是個例子。開始聽話時,朝廷是要錢給錢要糧給糧要人給人,後來不聽話了,就給滅了。隋唐不斷攻打高句麗就是因為其不聽話。

大家都想去好地方,有實力誰想去喝風。


歷史的流流


這個問題有些邏輯錯誤,所謂反叛,就是反抗自己的政府,如果跑到外國去建國,再反抗祖國的政府一般也不叫反叛,除非是在國內反叛然後逃到外國去的,這種例子比較少。而且不同時期中國的版圖並不一致,怎麼區分國內和國外?我們權且以今天的版圖為準。

按照今天的版圖,歷史上在“國外”建國的人也有好幾位,名氣比較大的有六位。

1、箕子。

箕子是帝辛的叔父,帝辛就是商紂王,商朝在他手中滅亡,商亡後,箕子東渡到達今朝鮮半島北部,並在當地土著的擁護下建立了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後來當週武王得知箕子遠避東方,派人封箕子為朝鮮國君,極盡禮遇,顯然是想拉攏箕子。箕子也不願跟周朝交惡,就接受了任命,還曾到周朝國都朝見周武王。

但朝鮮與周朝相隔實在太遠,中間還有夷狄相隔,箕子朝鮮跟周朝的聯繫很弱,說是藩屬,其實跟獨立一樣。

2、衛滿。

經過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戰爭,夷狄或被同化或被驅逐,中原連成一片,原本位於華北的燕國也向遼東發展,逐漸跟箕子朝鮮接壤。

燕國在秦統一戰爭中被消滅,但秦亡漢興,漢高祖劉邦重新分封了燕王,那就是他的老鄉盧綰。不過隨著劉邦對異姓諸侯王的剿滅,盧綰也怕了,打算先下手為強,準備謀反,失敗後逃往匈奴。

樹倒猢猻散,盧綰跑了,他的部將衛滿也要跑,他沒有跟老大一樣往北,而是帶著一千多人往東,進入箕子朝鮮境內,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

衛滿並不滿足為臣,他不斷收攏漢朝流民,積蓄足夠力量後,發兵攻佔箕子朝鮮,驅逐箕子朝鮮末代君主箕準,自立為王,定都王險城,建立衛氏朝鮮。

3、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是遼國宗室,遼國被金國滅亡後,他帶著殘兵西行至今天的新疆及中亞。

耶律大石在西域積蓄力量,先是依附當地汗國,等到自己勢力壯大後,開始進行戰爭吞併,最後建立起東至高昌,西抵裡海的西遼,成為中亞的霸主。

西遼的疆域包括我國新疆的一部分和中亞的一部分,由於其都城八剌沙袞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姑且算他是國外建國。

4、梁道明。

梁道明是廣東南海人,移居東南亞小國三佛齊(在今蘇門答臘島),因為威信高,成為當地華人首領。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爪哇滿者伯夷國王攻滅三佛齊舊王朝,三佛齊混亂不以,為求自保,旅居三佛齊的華人擁戴梁道明為三佛齊王。

梁道明領兵守衛三佛齊北方疆土,對抗滿者伯夷,由於對應得法,滿者伯夷無法攻進,其他地方的人聞訊,也紛紛前來投奔梁道明。

這個小政權沒有明確的繼承製度,後來梁道明接受明朝招安,回到了老家安享晚年,他的副手施進卿成為舊港華人首領。

5、羅芳伯。

羅芳伯是廣東嘉應人(今梅州),乾隆年間因鄉試不中,就和一百多名親戚朋友漂洋過海,到東南亞婆羅洲(今加里曼丹島)謀生。

羅芳伯開始以教書為生,不過後來他發現當地華人非常貧困,甚至有的找不到工作只能流落街頭,羅芳伯便把他們組織起來,組建了一家採金公司。

隨著金子的開採,當地華人日漸富裕,但當地的治安極為混亂,土匪海盜猖獗,羅芳伯又組織同鄉會,訓練民兵,平定土匪海盜,威望極高。

平定土匪後,羅芳伯的兵力多達數萬,管轄人口達到數十萬,當地蘇丹也對其佩服不已,決定將位子讓給他,但羅芳伯不願做國王,就建立了一個公司,他任"大唐總長",當地人尊稱為“坤甸王”。

6、鄭信。

鄭信嚴格來說只是華裔,他並沒有在中國生活過,其父鄭鏞是廣東澄海人(今汕頭澄海區),在雍正年間遷居暹羅(今泰國),娶暹羅女子為妻,生下了鄭信。

鄭鏞去世後,鄭信被暹羅國大臣收為養子,長成後靠養父的關係進入政界,並步步高昇,逐步掌握了足夠的軍權。

1763年,緬甸軍入侵暹羅,四年後成功攻陷暹羅都城,大城王朝滅亡。鄭信率領暹羅軍隊退往東南沿海,並以之為基地,積極對抗緬甸,最終收復失地。

因為復國的巨大威望,鄭信被擁立為王,定都吞武裡,史稱吞武裡王朝,鄭信被尊為吞武裡大帝,又稱鄭昭,昭就是王的意思。

隨後鄭信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了暹羅全國,最後卻死於宮廷政變。


平沙趣說歷史


這個問題有邏輯上的矛盾。

在國內反,才是真的反;跑到國外去建國,怎麼叫反呢?這是很明白的。那麼中國人跑到海外建國的,有沒有呢?有!而且很多。我例舉其中比較重要的四個:

1、衛滿在朝鮮建國

衛滿是漢初燕王盧綰的部將。漢高帝十二年,盧綰謀反不成,逃入匈奴。衛滿糾集一千多名部下,向東逃竄,直到清川。他率眾渡過江後,下令脫去漢服,改穿當地服飾。衛滿也是個英雄,雖然在中國是無名之輩,出國後成了過江猛龍。靠著這一千多人的隊伍作家底,他用了幾年的時間,居然佔據了朝鮮,自封為朝鮮國王,定都王險城(今朝鮮平壤),史稱衛氏朝鮮。

2、三佛齊國王梁道明

梁道明為中國海外拓殖史上劃時代的英雄,他本為廣東南海人氏,旅居於蘇門答臘島東南小國三佛齊。明朝洪武年間,爪哇興兵破三佛齊而據其國,然而三佛齊寓居華人甚多,達數千家,多是閩粵居民,不願受爪哇統治,遂以梁道明為首領,起而武裝抗拒,並佔據三佛齊舊都舊港,割據一方。這也是華人在海外的首個自治地,梁啟超曾高度評價梁道明拓殖海外的豐功偉績:“蓋南洋華僑能以匹夫崛起而得眾心,握外國君主之權,使祖國增一殖民地者,自道明始。”

3、蘭芳共和國首領羅芳伯

羅芳伯1738年出生於廣東嘉應州(今梅州)石扇堡,1772年與百多名親戚朋友漂洋過海,到印尼婆羅洲(加里曼丹島),組建採金公司。當時,島上社會治安極為混亂,羅芳伯團結華人,組織同鄉會,又聯合婆羅洲的蘇丹,平定土匪海盜,被推舉為領袖。平定叛亂後,二十多萬當地人主動歸附。此時羅芳伯已是一大勢力,擁有約一百餘萬人,“蘭芳公司”實際上為一獨立之政權,羅芳伯不願稱王,稱“大唐總長”,當地人尊稱為坤甸王。後來人們把羅芳伯之政權稱為“蘭芳共和國”,認為是亞洲之第一個共和政體之政權。

4、暹羅國王鄭昭

華人在海外稱王的英雄豪傑中,最偉大的當屬暹羅國王鄭昭。鄭昭是廣東潮州人氏,幼年隨父親流寓暹羅,由於鄭昭才幹突出,官至宰相之職。乾隆三十六年,緬甸國王孟駁攻滅暹羅,當時鄭昭已經卸去宰相之職,居住在暹羅南部。正值暹羅政治鉅變,鄭昭臥薪嚐膽,七年之後,與暹羅國人起義反對緬甸之統治,與緬甸大戰三次,終於擊敗緬甸,光復暹羅,由是被暹羅人推為國王,暹羅(即泰國)之近代史,由鄭昭始。鄭昭之偉大業績,相較於中國歷史之任何一人,亦不顯遜色,然而在中國歷史始終默默無聞,乃中國人重內輕外之觀念使然,以為中華之外,皆是蠻夷。


回望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守護大中華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歡迎關注“君山話史”。


君山話史


中國五千年華夏曆史,一些造反的反王肯定有去他地進行建國的,但是大部分都不去,為何?筆者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其一:其他地區條件太差。翻開我國曆朝歷代的版圖(相對中原大地),不難發現,我國北面的國家如朝鮮、蒙古、俄羅斯等這些地在古代都是蠻荒之地啊,咱都不說他國,就現在的黑龍江要不是闖關東以及十萬專業官兵進入北大荒,也沒多少人啊;南面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越南等,那地方在古代也是被貶或者充軍發配的一地方,想想翻過西藏去印度?翻過雲貴高原下南方?穿過新疆去哈薩克斯坦?個人感覺以當時的行軍辦法,沒等到呢,就折損大半了,畢竟光一個補給都能弄死你,更別提這病那病了,還有迷路等原因了……

其二:所有的反王都有一個帝王心。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不想當皇帝的反王不是好反王,他既然都敢冒著誅滅九族的危險進行謀反了,個人感覺他就沒什麼怕的了,反正要是筆者,筆者就賭一把,萬一謀反成功了可就成了劉邦、劉備、朱元璋之流的帝王了。


其三:就是去打別的地方了,朝廷也不能放過他啊。造反是挑戰一個國家的威嚴所在,尤其是在古代一個特別重視皇權至高無上的國家,造反就等於打皇帝的耳光,那皇帝還能忍了?即使你跑了別的國家地方,也有很大的可能會被朝廷的軍隊追到,進而追殺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非喜勿噴


polityW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許多諸侯(藩王、藩鎮等等)造反的事件,不過,成功的卻不多。成功的不多,說明要造反成功是很困難的,只算得上是小概率事件。

(諸侯起兵)

那麼,既然成功的不多,諸侯們為什麼不去別的地方建國,偏偏還要一股筋地往中央打呢?

一、周邊地區都是一些不毛之地。

古代中國的版圖非常特別,因為地理位置的影響,除了版圖以內的地方,周邊的地方都是不毛之地。北邊是沙漠戈壁,東邊是大海,南邊是熱帶雨林有瘴氣,西邊是高原。在這些地方去建國,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相當於白手起家,一切都要從零做起。要知道,這些藩王、藩鎮們之所以會造反,就是想“享受生活”,過兩天“紙醉金迷”的日子。讓他們像原始人一樣,白手起家幹事業,哪個受得了呢?還不如當一個藩王、藩鎮痛快。

二是周邊條件艱苦,物質條件不豐富,必須依賴中原國家。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為什麼反覆不斷地南下抄掠中原民族?就是因為北方出產非常不豐富,缺少糧食衣物等必需品。而當從遼國開始,他們擁有了燕雲十六州,具備了生產糧食和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土地以後,他們才發展壯大起來,此後形成遼國、金國、蒙古等多個強勢的政權。除了北方以外,東方是大海,島國日本也一直試圖往大陸打進來。西邊是高原,吐蕃也在不斷進攻唐朝。南邊則是溼熱之地,也不太適合生存。所以,諸侯們都不願去這些地方。

(攻打伊爾汗國)

二、周邊地區形勢複雜擺不平。

其實,中國歷史上,也並不是沒有諸侯到周邊建國。但是去周邊建國的,往往都沒有一個體面的結局。

比如遼國被金國滅亡後,耶律大石跑到西北去建了一個西遼。西遼最後是被蒙古給滅了的。但是西遼被滅之前,其實已經因為花剌子模強勢崛起,不得不臣服於花剌子模了。

蒙古曾打到西亞建立了伊爾汗國。但是由於當地形勢複雜,伊爾汗國一直戰爭不斷,很快就被其它種族給滅掉。

元朝被明朝打敗,蒙古人回到漠北以後,一直就處在動盪不安中。先是北元分裂成瓦剌和韃靼,接著他們又互相兼併,又分裂成很多小的部族,再後來又受建州女真的打擊,總之沒有一天安生日子。

明末李定國農民軍去西南以後,形成現在的果敢。但是果敢到現在都還動盪不安。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周邊地區種群太多,形勢太複雜,根本就沒有一個政權可以在那裡立足,像中國一樣歷史延續不斷。

(逐鹿中原)

三、周邊地區建國缺乏存在感。

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古人只對打下中原地區的國家,打下中國版圖內的國家,才覺得是擁有天下。古人用“逐鹿中原”這樣的詞來代表打天下,用“定鼎神州”這樣的詞來代表平定天下。如果打中國版圖以外的地區,那就不算是獲得江山,只算是割據政權,嚴重缺乏存在感。

四、周邊地區建國無法獨立。

中國古代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朝貢體系。周邊的國家,都要奉中原國家為宗主國,在中原國家面前,自稱臣下。如果諸侯們前往周邊打江山,就算打下來了,那也必須要在中原國家面前稱臣,才能延續下去。但是作為受中原文化影響的那些造反的諸侯們,他們就會覺得既然不能獨立,還不如當先前的那種諸侯呢。

如此看來,打周邊地區,環境惡劣,衣食短缺,擺不平,沒有存在感,還不能獨立,為什麼還要往周邊打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不好解釋!出去建國的還少嗎?

就像樓下那位說的,古中華和外國不一樣,帝國只能有一個正統,去外國建國你說你是外國人,皇帝會信嗎?他會認為你這是蓄意謀反。

古代皇帝的思想裡,只要外國政權是華人,那沒得說,必須派兵剿滅,中華只能有一個正統皇帝,哪有兩個正統的說法?

臺灣和大陸鬧到這種地步什麼原因?主要就是爭正統。新加坡屬於特例,又不是帝國的時代了,而且離得十萬八千里,要是大明時代不蕩平東南亞才怪!

舉個例子,陳勝在山東起義自封陳王,項梁在江東起義擁楚後裔為楚懷王。而陳王死後其手下大將景駒自稱“楚王”,隨後項羽前往剿滅。

楚只有一個正統,兩個楚王算什麼事?同理,華人在外國建國也立不住腳,只算白白給中原皇帝增加領土。




東亞第一噴王


其實這個說法有點問題,因為中國歷史上到中華區域之外建國的反王也是有不少,諸如西周時期的箕子朝鮮,戰國時期的衛滿朝鮮,明朝時期的舊港宣慰司不都是中原王朝的人建立的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中國歷史上反王的數量何其多,光隋朝末年就有十八個,所以跑到國外建國的反王還是很少的,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思想原因

中國古代,一個王朝的末年總會出現幾個昏君,然後國家朝政混亂,百姓生活艱苦,這時候就會有大大小小的反王趁機發難,最大的反王就成了新皇帝。所以反王其實只有一個目的——爭霸天下,既然是爭霸天下,又有誰願意離開中原,到蠻夷的地方去建立國家呢?只有輸了戰爭後才有去那些地方逃難吧

其二,地理原因

心細的朋友可能已經看出來了,小編在首段舉例的反王大多都是在朝鮮建國,很少有人到了其他地方,原因很簡單,中國古代的地理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南方東方都是大海,西方是青藏高原,北方是草原,實際上反王就算想要在外面建國,在交通不發達的時候,除了朝鮮,反王的大軍還是很難到其他地方的,沒有軍隊,談何爭霸。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反王只在中國版圖反叛,不去其他國家去建國?

仔細讀問題,回答就很簡單了:

因為去其他國家建國了,就是外國史的範疇了,中國歷史書就不怎麼講了……

所以這個問題很有意義,這告訴我們,瞭解歷史,不能侷限於某個時期的國界。

~·~·~

事實上,去其他地方建國的例子很多。

且不說匈奴人、突厥人就一路往西了。我們知道遼朝的天祚帝被女真人俘虜了,契丹人耶律大石則在葉密立稱汗,恢復契丹政權,史稱西遼。其版圖就溢出我國新疆許多,在蒙古崛起以前稱霸整個中亞。

如果要說起義造反打到別的國家去,比較著名的就是元末紅巾軍東征朝鮮。

1360年11月,紅巾十幾萬部隊侵入高麗西北部,一度佔領了許多地方。後來因為燒殺搶掠之類的事情太過分了,漸漸失去鬥志,被朝鮮軍擊退。這樣的事情,中國歷史書中著墨不多,一來確實和主線情節無關,二來……真的要說的話也比較複雜。所以有些書中地圖畫得比較隱晦,遼東以東的部分就不畫了。

再之後,內地人移民東洋、南洋的就更多了。比如琉球就有閩人三十六姓,在日本吞併琉球之前,都是當地的精英階層。

說到南洋,到了18世紀,已經有許多華人在東南亞各處經商、定居了。1740年的雅加達,發生了針對華人的屠殺,上萬華人遇害。這之後,清政府也不管。所以大家意識到,不建立自己的政權是不行的。所以,1770年,廣東客家人羅芳伯就在西婆羅洲的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1777年羅芳伯又將“公司”片面改為“共和國”,即公司共和國,這樣,就旗幟鮮明地建立了政權。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


在野武將


這個問題個人覺得有如下幾個原因:

1.沒有世界地圖,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2.受文化的影響,得中原得天下,其他地方都是蠻荒之地,所以就不會有人去。

3.相對孤立的地理位置,西邊是山或者原始森林,東邊南邊是海,北邊沙漠高緯度,不管是別人來入侵還是想走出去都比較難。

4.反王去了其他國家就不叫反王了,叫入侵別國,不叫造反。


逐月君


去周邊建國很少,你不能用現在的世界地圖眼光去要求古人這麼做。反王大都是沒有隻是的農民,他們在帝國腐竹沒落、沒有飯吃情況下才會反,沒有中央政府官員有地理知識。不是反王倒是有例如箕子建立箕子朝鮮,被燕國從遼東半島驅趕到朝鮮半島,漢武帝滅朝鮮設立樂浪等四郡。趙陀在廣東一帶建立南越亡國,後來被漢武帝滅了,併入版圖,設立交趾郡。越南地區都有中原人建立,後來多次併入中國版圖。兩漢、孫權吳國和西晉是繼承東漢、隋、唐、明朝明成祖。

所以古人地理缺乏,地理環境決定了在中土反,東北苦寒、北邊荒漠草原、西北沙漠、西邊青藏高原、西南和南邊亞熱帶雨林和熱帶雨林、東方是大海,反王都是農民起義,沒有地理知識只要求溫飽。

我國土地肥沃,決定了以農業立國為本,商業為末的政策。除了王朝盛世時期,開拓絲綢之路,沿海民眾海外貿易,基本上沒有海外殖民思想。沿海民眾為躲避戰亂數次下南洋雖有建立政權,但都是臣服中原王朝,中原王朝衰弱時被當地強大的土著剿滅或吞併,在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先後被歐洲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