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肉夹馍和婚姻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涨知识!

在古长安,不论谁家出嫁女儿,都要选择合适的女性作伴娘。伴娘的称呼非常美,被称作“送女客”、“全美人”或“全合人”,但当伴娘的要求却非常严格:不仅要年轻漂亮,而且是生过儿子的同辈人,还不能是再婚的女性。由于它体现了新娘父母对女儿的一片爱心,因此多少年来一直流传下来,尤其是在关中一带的农村地区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没有想到肉夹馍和婚姻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涨知识!

伴娘送新娘到婆家,婆家当然会笑脸相迎,离开时更要厚礼相送。厚礼品种可多可少,但有一样礼品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肉夹馍。肉夹馍的数量无硬性规定,但必须是双数。比如东府白水一带,伴娘一般二人,回来时每人要带6个肉夹馍,而西府凤翔一带,伴娘回来时要带12个不夹肉的和2个夹肉的。

新婚大喜,为什么要伴娘必须带回肉夹馍?这除了如乡亲们所说,肉夹馍馍和肉互相咬合,融为一体,最能表达人们对新婚夫妇亲密无间,永不分离的美好祝愿外,还因了肉夹馍与生俱来的珍贵身价和它的久远历史及美好传说。

没有想到肉夹馍和婚姻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涨知识!

肉夹馍虽小,历史却非常久远,而所夹的腊汁肉的历史更是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而且,由于它最早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因此,开始时被称作“寒肉”,到唐代时称“腤(an)肉”,如据《缃素杂记》记载,唐李济翁在谈论《昭明文选》时指出:“今之腤肉谓之寒,盖韩国事馔崇尚此法。”秦“扫六合”统一全国后传到陕西,而且身价极为珍贵,仅用做当时最为隆重的祭祀的祭品和天子筵席上的珍品,如《周礼·天官》所说:“凡祭祀共豆脯,荐脯朊胖凡腊肉。”而一般老百姓是很难享用到这种珍贵美食的。

腊肉最早的制作方法是将猪肉用盐腌制,其味淡而单,以后才逐步发展为用加以多种调料,在特制的炊具里(即西安市大华餐饮有限责任公司经多年考证、挖掘而铸成的“樊记腊汁肉”标志“青铜鬲”),用陈汤焖煮数小时后方可出锅。其肉质鲜嫩,色泽红润,软烂醇香,久贮不变,素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之美誉,而其中的关键,也即奥秘就是坚持绵延不断地使用陈汤,因为陈汤愈久味愈浓,色泽愈佳(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五味脯腊”制法),因而又有“千年陈汤腊汁肉”一说。

尽管腊汁肉醇香可口,但毕竟还是一种单一的东西,不宜多吃。于是,进入盛唐时,出现了用刚出炉的“虎背铁圈菊花心”的白吉馍夹着食用。这种白吉馍皮薄里虚,两面鼓起,夹上腊汁肉,二者合二为一,搭配得天衣无缝。又由于它比西方的“汉堡包”之类的快餐早了几百年,因此,有人便把它称做汉堡包的“祖师爷”。

西安腊汁肉的正宗是“樊记腊汁肉店”。 1925年,出生蓝田的樊炳仁,从世代经营腊汁肉的毕仁义(清朝人)作坊买来腊汁肉陈年老汤,开始制作经营腊汁肉,并批发来当时张存林馍铺的馍,与其子樊风祥一起在西安沿街挑担叫卖腊汁肉夹馍。由于是小本经营,发展缓慢。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后,樊记腊汁肉纳入国营体系并正式挂牌“樊记腊汁肉店”,在西安市竹笆市56号开始店铺经营,在党的发展经济方针指引下,才一步步的发展壮大起来。

没有想到肉夹馍和婚姻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涨知识!

“樊记腊汁肉店”在坚持使用陈汤、坚持传统制作方法的同时,又根据当代人的口味和需求,对腊汁肉的制作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制作工艺十分严谨、考究:选用上等猪硬肋肉,将其切成二至三斤的条状生坯,洗净沥干,肉皮朝上,整齐摆放锅中,浇入陈汤,然后用加入大香、桂皮、草果、胡椒等二十余种香料的调料袋,投入锅里压一铁箅,使肉全部浸于腊汁汤里,用大火烧开后,转用小火焖煮,保持小开,并不断撇去浮沫,煮约两小时后,把肉翻过再用微火焖煮三、四小时即熟,捞出拆去骨头,皮朝上放置盆、盘中。由于味道正宗获得多种荣誉和称号。

现在,樊记腊汁肉店不仅在公司的带领下,按照“弘扬品牌,规范经营,确保质量,发展连锁,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新思路和现代快餐业的经营模式,建立起了科学、先进的中心厨房,使腊汁肉实现了袋装化,而且按照“统一店名与店貌、统一质量与包装、统一配送腊汁肉、统一培训与操作、统一服务与服装、统一宣传与广告”的“六统一”的科学运作模式,不仅在西安市开设了骡马市店、大华店、多彩店、南小巷店和康复路店等连锁店,还在山东、河南、天津、深圳、镇安、临潼等地开设了近十家加盟店,让樊记腊汁肉这一中华民族的餐饮奇葩,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地开放,大放异彩。

文章选自梁荫《传说陕菜》,一并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