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威新材業績虧損1750萬!深度剖析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併購風險

導讀:本文以技術併購的價值創造為出發點,從技術、時機、產品、文化、創新、戰略六個角度分析高科技企業的技術併購風險,結合德威新材案例,認為氫能產業技術併購難度大、風險高,企業家應審慎決策。

德威新材業績虧損1750萬!深度剖析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併購風險

氫雲鏈認為,早期的氫燃料電池技術普遍具有三個特徵:

1)對人的依賴性,需要好的團隊;

(2)時效性,技術更新快,存在過時和貶值;

(3)對系統的依賴性。

總的來說,技術必須結合其他資源要素(人、財、技術積累)和經營活動(營銷、製造、工程等)才能充分發揮潛力。本文討論的技術併購風險大多圍繞這三個特徵展開。

技術風險

汽車是工業級消費品,安全要求高,使用環境複雜,技術難度高。“工業級消費產品製造重在積累,而消費級產品重在迭代。”這是個很重要的常識!相信互聯網造車新勢力已經因為忽略這個常識吃了苦頭,交了學費!雖然汽車電動化已經大大降低了研發製造難度,國內數百家造車新勢力歷經數年(排隊申請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超過了300家),融資總額早已破千億,但能夠推出量產車型的屈指可數。

從技術難度上看,純電動車目前國內市場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還沒有達到完全自動化的成熟階段,更缺乏足夠的整車匹配經驗,新手貿然從國外買入多項未經國內實踐檢驗(包括路況、環境、工藝、材料匹配、法規標準等)的技術,存在技術過時、技術更新困難、技術與市場不匹配的風險。

時機風險

這裡將國內企業併購動因與技術週期不匹配定義為時機風險。技術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熟悉技術週期特徵有助於評估技術價值,避免錯誤選擇與企業資源不匹配的技術類型。根據S曲線,一個技術週期包括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圖4從性能參數、發明數量、發明水平、經濟利潤4個方面描述技術系統特徵,這些指標可以幫助人們有效判斷一個技術、產品或行業所處的階段。

德威新材業績虧損1750萬!深度剖析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併購風險

技術週期特徵曲線

氫雲鏈將國內汽車企業海外技術併購動因細分為以下六點,通過以下簡單分析,說明並動因與技術週期匹配重要性。

1)轉換賽道需要。適用成長期技術,有具體應用、能量產技術。

2)擴大業務範圍需要。適用成熟期技術,成本低,穩定,容易二次開發的技術。

3)技術升級換代需要。適用嬰兒期或替代成熟產品的新技術。

4)完善品類覆蓋市場需要。為填補自身品牌空白,擴大市場規模,適用成熟期技術。

5)提高品牌形象需要。借高端品牌形象提高對自身品牌的認同,新興市場企業適用於引進海外成熟期技術。

6)政策影響需要。

缺少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國內合資車企通過新的合資或收購活動以獲取新能源積分,目前基本以成立新合資企業為主如長城-寶馬,福特-眾泰,江淮-大眾,暫未出現收購新能源車企以滿足雙積分要求的情況。主要以實用為主,選擇成熟期技術。

德威新材業績虧損1750萬!深度剖析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併購風險

技術併購動因匹配技術生命週期

產品風險

汽車產業燒錢級別是十億級以上,由於產品研發週期長,錯誤的選擇產品技術路線常常需要付出失去市場的代價。以純電動汽車為例,造車新勢力車和家李想最初將產品定位為純電動、低速車,在研究失敗後,才轉向了技術難度較低的增程式電動車,儘管最近宣稱在2019年新車投向市場,但失去兩三年的時間 ,昔日競爭對手李斌的蔚來汽車已經成為國內電動新勢力代表,率先獲得消費者認知,李想短時間內都難以追趕。

德威新材業績虧損1750萬!深度剖析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併購風險

多S創新曲線模型(以鋰電池為例)

另一個案例是,格力董小姐在缺乏汽車技術累積前提下,不顧股東反對和市場質疑,錯誤地選擇了鈦酸鋰電池作為旗下新能源客車和物流車技術路線,鈦酸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太低,適用範圍很小,補貼政策傾向乘用車後,馬上陷入投入巨量資源轉型困難的尷尬境地;比亞迪曾是國內磷酸鐵鋰電池霸主,因為在2016年沒有跟隨市場快速轉型三元電池技術,堅持磷酸鐵鋰產品,白白錯過三元產品爆發期,儘管在一年後迅速增加三元的產品線,卻失去了老大的地位。像比亞迪這樣的行業老司機,董小姐這樣商戰女強人,在技術難度適中的電動車領域都出現了產品定位失敗案例,可想而知,在技術難度更高的氫燃料電池產業中,交學費的入局者註定不會少。事實上,從產業鏈哪個環節切入,選擇電堆產品還是整車產品,選擇哪類技術方向更實際,是乘用車還是商用車。這些選擇並不容易,需要企業家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都必須謹慎考慮,選錯一步都可能給自已挖坑,被市場打臉!

創新風險

引進技術容易,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卻十分困難。氫燃料電池技術涉及多個基礎學科,難度高,燒錢快。即便是實力雄厚企業,若沒有創新基因也會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的惡性循環。內燃機時代,國內合資汽車企業長期以來一直被詬病

失去了市場,沒得到技術”,在收購上也不如人意,如上汽集團收購了韓國雙龍,北汽收購瑞典薩博,沒有推出符合預期的產品,也沒以有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

這些現象是國內企業缺乏技術研發底蘊和二次開發創新能力的結果。相比之下,青島海爾從德國利勃海爾引進了冰箱生產技術之後進行了持續的改進,並形成了自己的技術體系,成為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技術引進和創新成功案例。可見,同樣是技術引進,技術創新能力不同可以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戰略風險

技術引進還是自主研發屬於公司創新發展戰略。技術引進方式可以快速切入氫燃料電池產業鏈,若後續研發能力跟不上市場發展,存在被後來者趕超風險;自主研究方式則有研發失敗、週期過長、錯過市場爆發期的風險。所以,選擇技術引進,還是自主研發沒有對錯之分,需要企業結合自身資源約束條件綜合判斷。氫雲鏈認為,國內企業目前最好的方式是在現有技術上自主研發,打造技術護城河。如東嶽集團多年苦心研發,終於在2012年成功實現國產質子交換膜打入巨頭壟斷的全球氫燃料電池產業鏈,為國內企業技術併購決策提供了很好的啟示效果。

作者根據經驗整理出一個新技術創新方式,不同的技術創新方式對技術時效性、技術難度有不同的要求。企業應該根據公司技術服務戰略選擇技術獲取方式。

德威新材業績虧損1750萬!深度剖析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併購風險

新技術創新方式

舉例來說,以技術驅動型的新服務、新商業模式創新為經營戰略的公司,不一定要自主研究,如智能車機廠商可以通過外購電子解決方案完成集成配套和推出完整產品;而關鍵核心零部件,如質子交換膜,氣體擴散層等,技術保密程度高,只能自主研發。

文化風險

先進氫能技術大多掌握在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公司手中。而處在劣勢文化國家的公司收購發達國家技術或者技術公司,經常會遭到強勢文化抵制引發管理衝突。所以,如何規避文化風險。是我國企業海外技術收購首先任務。上汽併購韓國雙龍、東風入股法國標緻是典型的文化衝突導致併購失敗的案例。

以史為鑑,濰柴動力和大洋股份通過收購股份成為氫燃料電池領先企業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的第一、第二大股東,德威新材也通過二次收購掌握美國燃料電池公司(美國混合動力子公司)55%股份。考慮到美國資本市場所有權與控制權高度分離的現狀,國內公司能否最終拿到收購公司的核心技術還需要更多時間檢驗。

具體案例分析

德威新材是國內一家線纜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企業,2015年開始切入氫能源領域。

德威新材業績虧損1750萬!深度剖析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併購風險

轉型之路

2015年12月,通過三方協議,入股貴州特車,獲得30%股權,進軍軍工新能源,並於2016年12月完成受讓,現增持至49%;

2016年4月,通過全資子公司香港德威聯合方圓資管與互興資本成立開曼基金,用於投資境外新能源電池技術;

2016年6月,成立子公司德威互興,正式涉足新能源;

2016年7月,成立德威明興;

2016年8月,德威明興與新源動力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2016年11月,收購美國混合動力有限公司10%股份,並收購美國燃料電池公司(美國混合動力子公司)55%股份,並於2017年4月完成受讓。

2018年12月,上海德威明興氫燃料電池項目成立,計劃總投資30億元,目前已完成企業註冊。

德威新材業績虧損1750萬!深度剖析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併購風險

德威新材的氫能源佈局


轉型困境?

德威新材在氫能源技術來源上頗具實力:一是參股美國混合動力公司,控股美國燃料電池公司;二是與國內技術研究領先企業新源動力戰略合作。令人不解的是,多次技術佈局之後,至今在市場上都沒有看到德威新材實際氫能產品和運營信息。從2017年報及2018半年報看,主營業務活動依舊是圍繞線纜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也沒有與氫能技術、與新源動力戰略合作推進的相關的收入信息。而在2017年5月與上海汽車城簽訂的合作協議也是沒有下文。詢問公司董秘,回答是美國混合動力公司的Fe80與Fe40兩款氫燃料電池客車正在引進,沒有明確的消息。

德威新材業績虧損1750萬!深度剖析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併購風險


2018年5月,德威新材入股的美國混合動力公司與另一家電動車企業比亞迪宣佈共同開發燃料電池客車。由於比亞迪在美國擁有自己的客車研發生產基地,這個合作看起來順理成章,合情合理,似乎與德威新材氫燃料汽車戰略無關。三年過去了,德威新材在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沒有實質進展,是戰略轉型出現問題?還是德威新材還處在對氫燃料電池市場觀望的狀態?

分析

對比大洋電機在參股巴拉德,雪人股份收購opcon、注資Hydrogenics後,在氫燃料電池攻城拔寨、快速發展情況,德威新材氫能項目進展緩慢,是陷入技術併購整合困境的典型案例。

根據本文前述分析,氫雲鏈認為德威新材進展緩慢的原因如下:

(1)沒拿到核心技術。

貴州特車有生產政策補貼範圍內車型資質,如新能源客車、物流車、垃圾車等。德威新材持有貴州特車49%股份,雖然不是控制股股東,若威新材若真有量產技術,貴州特車沒有必要拒絕使用該技術。從公開信息看,貴州特車並沒有披露與任何與氫燃料電池相關產品信息。

不考慮入股是財務投資,也不考慮概念炒作情況,作者猜測德威新材可能與美國混動在技術轉讓、技術使用、合用開發以及在中國市場產品拓展戰略方面合作不暢。雖然德威新材持有美國混動55%股權,可能還沒有拿到公司實際控制權和技術使用權利。

(2)資金合作方缺錢。

這幾年德威新材公司的利潤減少,而氫能汽車產業燒錢較多,需要大量墊款才能拿到政策補貼,在沒有外部資金持續輸入情況下,上市公司為保主業,可能沒有額外資金持續投入。

德威新材業績虧損1750萬!深度剖析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併購風險

歸屬母公司淨利潤(按報告期)

(3)缺乏管理、技術人才

雪人股份主營業務之一是空氣壓縮機,其能夠從氫燃料電池的輔助系統-空氣循環系統中快速切入,主營業務與新業務有高度的相關性,存在管理協同、技術協同; 相比之下,德威新材的主營業務與氫燃料電池相去甚遠,無論是技術角度,還是管理模式上均有較大差別,沒有產業經驗、關鍵管理和技術開發人才,業務開展難度很大。所以,在市場未爆發、技術拿不到、現金有限、找不到專業人才的情況下,目前德威新材持股不動的觀望狀態可能是棄車保帥策略,也是為保護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穩定的無奈選擇。氫雲鏈認為,無論真實原因是什麼,目前德威新材的技術併購戰略受阻都與其未充分考慮或者規避技術併購風險有關。

德威新材業績虧損1750萬!深度剖析氫燃料電池產業技術併購風險

德威新材併購失敗原因


綜上,氫雲鏈提醒企業家制定技術併購戰略時,需要充分了解“早期技術”的三個特徵:對人的依賴性,時效性,和對公司戰略資源系統的依賴性。提前確定技術併購風險來源,尋求有效規避方法。總體看,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是技術、資金和人才共同驅動的高科技行業,光有技術,沒有人和資金投入不可持續。企業家技術併購切莫過度自信,給自己挖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