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說︱從樑會長“入主”科達潔能,想到我們產業自主性的缺失

陶瓷大佬“入主”科達潔能


雖說今年春節陶瓷企業放假普遍提前,但節後上班時間差不多,早的起七、初八,晚的基本都是元宵前後。而拓展訓練、業務培訓等也是開工後的例牌。

大家都做著習慣性的動作,迎接“不確定”的2019,只是心情多了些焦慮和忐忑。

2月14日(初十)晚,科達潔能(600499)發佈公告,披露說“自然人梁桐燦於2018年10月23日至2019年2月13日,買入科達潔能股票,合計買入7886.02萬股,佔該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此次權益變動不會導致公司第一大股東發生變化。

緊接著,證券時報又報道說,“梁桐燦在未來12個月內,將根據科達潔能的業務發展及其股票價格等因素,繼續增持科達潔能股份,擬增持金額不低於1億元,不超過6億元。”

而該報記者按此推演,未來梁桐燦“將新增1.27億股。屆時,再加上已持有的7886.02萬股,梁桐燦對科達潔能的持股數量合計2.06億股,

其持股比例將超過13%,拿下第一大股東之位。

於是,2月14日晚,科達潔能又進一步發佈《補充公告》說,“梁桐燦承諾,若其成為科達潔能第一大股東,其本人不會謀求科達潔能控制權,並將盡力維護現有管理團隊穩定。”


“行業人”好過“行外人”


一開年就攪動“陶機第一股”科達潔能的這個“自然人”梁桐燦,就是大家熟悉的行業內大佬級人物——宏宇集團董事長梁桐燦。

梁桐燦過去一貫很低調,但是,近幾年隨著集團旗下宏宇、卡米亞、宏陶、威爾斯、意特陶等全面轉型,加上做石灣古鎮文創園,因此,頻頻出來站臺的他,也逐漸習慣了在媒體面前曝光。

而去年9月8日接任第五屆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之後,梁桐燦成為“佛山陶瓷”的事實上的代言人,

因此,幾乎可以說“不高調也不行”。

想不到2019一開年,梁桐燦又迎來了一次高光時刻。2月14日“自然人”梁桐燦要做科達潔能第一大股東的新聞刷屏朋友圈。

而隨著新聞的發酵,大家對梁桐燦“入主”科達潔能後的多種可能性也展開盡情的想象。比如,關於“控制權”的問題,梁桐燦會真的信守“承諾”嗎?再有,為什麼是梁桐燦?如果換成行業外投資者,比如,要是現在的第二大股東新華聯控股,或者其他股權投資者會又如何?

一般來說,掌握了控制權的投資者的行業屬性,決定了接下來上市公司的發展方向。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陶瓷行業大佬的梁桐燦投資,乃至“控制”上游裝備龍頭企業,肯定比其他行業的進入者,理論上更加能確保科達潔能不會遊離出陶機主業之外。

而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上市公司的邏輯主要是靠短期看得見的業績,以及投資亮點、發展潛力等,吸引眼球,維持股價。

這導致它們往往會盯著既有主業外的一些熱門的高成長性行業開展併購活動。所以,我們看到,大部分上市公司,做著做著最後都違背初心,走上了多元化的發展之路。


被邊緣化的“清潔煤氣化項目”


事實上,科達潔能過去10年在“多元化”問題上走過了一段彎路。也就是在年前的1月30日晚間,科達潔能發佈公告,預計2018年公司經營虧損大概是5.5億元至6.5億元。

而預虧主要原因與瀋陽科達潔能、河南科達東大及江蘇科行環保等子公司有關。

2018年12月28日晚間,科達潔能發佈公告,決定停止瀋陽科達潔能的生產經營活動 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其中瀋陽科達潔能將產生資產減值損失4.9億至5.9億元,影響淨利潤4.9億至5.9億元;科達東大將產生商譽減值損失約1.1億至1.8億元;科行環保將產生商譽減值損失約0.5億至0.8億元,影響淨利潤約1.6億至2.6億元。

關於瀋陽科達潔能停產的原因,華夏陶瓷網1月9日在《瀋陽遭遇“滑鐵盧”,科達潔能大股東地位堪虞?》中已經有詳細分析。媒體普遍的報道是,3年虧掉4億,與地方政府“不作為”,導致產能開工率僅為50%有直接關係。

其實,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除了預虧5.5億元至6.5億元與非核心業務有關。事實上,在2018上半年5大主營業務營收的30.14億中,依然還是核心的建材機械裝備業務最多,總營業收入 19.73 億元。潔能環保設備產品(非清潔煤制氣)總計營收3.91 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3.84%。不過,比較而言,鋰電材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 1.29 億元,同比增長達到 143.58%,

也正是對過去10年不順暢的“多元化”之路的反思,此前,科達潔能對上市公司現有業務進行了全面梳理,最後明確建材機械、鋰電材料為兩大核心業務,清潔煤氣化技術與裝備、煙氣治理技術與裝備、科達液壓泵、虎渡風機為公司四大種子業務。

從上述安排也可以看出,雖然清潔煤氣化技術與裝備還沒有最終放棄,

但已經遠離核心,被徹底邊緣化。



去年以來,隨著中美貿易戰的開打,華為、中興等被美國製裁,由此,關於中國產業自主化的嚴峻課題凸現出來。大家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國家或者一個行業,沒有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無論企業、產業規模做得多大,最終還是要被捱打。

回到建築陶瓷行業。在科達清潔煤氣化項目上馬這十年,也就是2008—2018這段時間,正是全球瓷磚新技術突飛猛進的十年。

首先是噴墨技術的普及和精進;其次是以智能化、完全自動化為特徵的工業4.0開篇;再次是以大板壓制技術和不同型號、規格產品全自動包裝、打託以及智能倉儲等技術為基礎,瓷磚柔性生產技術呼之欲出。而上述相關的“關鍵技術”的原創國家基本都在歐洲。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已經改革開放40年,建國70年,但是我們建築陶瓷行業產業鏈依然不具備完全自主性(當然也可以說中低端產業鏈自主化了)。試想一下,如果西斯特娒像薩克米一樣,完全控制對中國出口最先進的瓷磚生產技術和裝備,那麼我們今天所謂的新物種“巖板熱”恐怕還要拖後很長一段時間出現。

我們也許很難有充足的理由抱怨50後、60後這批陶瓷企業家,在四十或三十年的時間內沒有完成產業鏈自主化的“國家任務”。但是,儘管“歷史的侷限性”值得原諒,但這並不表明,上一個時代抓住了“歷史機遇”,迅速成功緻富的企業家們,在新時代還有揮霍“工業4.0發展窗口期”的資本。

換一個場合,因為有BAT的支撐,很多人今天已經開始談論,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中國已經領先。有關“互聯網下半場”的定性,大佬們也都聚焦到工業互聯網。而在這樣的背景下,面對工業4.0新的歷史機遇,難道我們真的沒有彎道趕超的勇氣了?


上市公司不專注的“後果”


美的收購全球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的庫卡,受到很多人的稱頌。2018年9月26日,科達潔能1.36億收購意大利高端製造企業唯高Welko60%股權。但市場反應並不怎麼熱烈。

而此前,科達潔能要收購西斯特娒的傳聞居然也有出街。看來,作為中國陶機行業絕對的頭部企業,科達潔能並非沒有稱霸世界的想法。儘管這並非華為式的始終沉在一個行業“扎硬寨”、“打硬仗”,搞自主攻關的打法。

最後,看一下同行業色釉料領域的上市公司道氏技術的消息。2019年1月27日,道氏技術發佈公告稱,公司預計2018年實現淨利2.2億元-2.5億元,同比增長45%-64%。這看上去是很亮眼的業績。

但仔細分析,上述業績增長還是因為從2018年12月開始,被併購的佳納能源及青島昊鑫納入了公司合併財務報表。

道氏技術是國內陶瓷釉料和陶瓷墨水領域的領軍企業之一。2014年成功登陸A股資本市場。不久後,公司就確立向新能源材料轉型佈局的戰略方向,並通過控股佳納能源、青島昊鑫,以及投建鋰雲母項目,切入到新能源材料產業鏈中的鈷、鋰以及石墨烯等關鍵材料領域。

在新能源汽車等蓄勢待發的新時代,新能源材料必然前途無限。相信接下來,道氏技術的業績還會持續大幅度增長。

但另以方面,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今天的道氏技術早已不是五年前的“道氏技術”。雖然擁有了資本市場這個大平臺,但她已經沒法對標陶麗西、愛斯瑪格拉斯、卡羅比亞、福祿、卡羅比亞等全球陶瓷色釉料領域的先進企業等。


老牛說︱從梁會長“入主”科達潔能,想到我們產業自主性的缺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