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要“把供應商換掉”?

我們的採購方常常因為價格問題、交貨問題,提出把供應商換掉,或者選擇兩個或更多的供應商,來解決面臨的問題。例如在比價時發現,A供應商價格是最高的,可是談又談不下來;B供應商最近交貨期越來越長,要麼是交不了貨,要麼就是有質量問題只能挑著用。把供應商換掉,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嗎?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為什麼總是要“把供應商換掉”?


價格

先說價格,價格控制分兩種情況。對於定製件,值多少錢我們自己心裡是要有數的,無外乎材料費、製造費、管理費和利潤這四個方面,材料費可以直接算出來,製造費和管理費參照行業平均水平再適當調整,利潤通常加15個點。把這四項加起來,成本就出來了,拿著這個成本再去和供應商談,一定會事半功倍。對於外購件,選型時我們要先找功能相近的不同品牌去比價,選定品牌,然後再用一年或二年的採購量去談,儘量和原廠合作,這樣能夠獲得相對公正的價格。如果採購量太小,只能從市場上買一些散貨,那就要靠整合了,否則,即使通過比價選擇其中最低的價格,也不是最優的,換供應商毫無意義,而且還要承擔供應中斷的巨大風險。

我們知道,70%左右的產品成本是設計決定的,降低價格應重點要考慮設計優化,設計優化就離不開供應商的協助。試想,在隨時會被換掉的情況下,有哪個供應商會把獨特的工藝、技術提供給你降本,會投入成本為你開發檢具、工裝?供應商的忠誠度越低,就越不願意協助採購方優化設計。設計成本不下來,成本控制的出發點就落後了,價格談判就淪落為討價還價。

為什麼總是要“把供應商換掉”?


規模效益

再來看看規模效益,同一個產品,給一個供應商的規模效益大,還是兩個?當然是一個,除非量已經足夠大,遠超供應商的規模效益臨界點。給兩個供應商,供應商的單位成本更高,那供應商怎麼才能給你更好的價格?只能是少賺點(利潤轉移),原來賺8個點,現在賺5個點,採購方成為低盈利客戶。表面上看採購方拿到低價獲得了好處,但隨之而來的是以次充好,犧牲質量,給交付和質量造成困擾。供應商賺不到錢,就會一步步被拖垮,最後採購方陷入更換供應商的惡性循環。

2016年,小米的營收大跌,據說掉下來30%左右,供應鏈短缺是一大因素(當然產品設計也有問題)。那你再想想,總體上,大家都在用同樣的供應商,為什麼華為終端、OPPO和Vivo在2016年的營收都創造了歷史新高?或者說,為什麼天上下冰雹,專打雷布斯家的莊稼?根本原因呢,還是因為小米壓價太低,供應商的支持力度向高盈利客戶傾斜。


為什麼總是要“把供應商換掉”?


交期

其次,來看看交期。A供應商交不出貨,為什麼?這家供應商與我們合作很多年了,以前雖然也出現過交貨延遲的情況,可是這次實在拖的太久了。最後得知,因為供應商廠房搬遷,終於有了合理的解釋。可是仔細推敲一下,真的合理嗎?有哪個供應商會因為廠房搬遷三個月不做生意?供應商不會直接告訴你,我供不上貨,你去找別家吧,他只會找個理由拖著。產能受影響,供應商還是要吃飯的,那保留的這部分產能給了誰?當然是大客戶。你年年都要降價,不降價就威脅要把生意轉走,利潤已經很薄了,稍微出點質量問題,還要被罰款,這生意早已經成了雞肋。結果呢,採購部手裡幾百家供應商,不是東家廠房搬遷,就是西家全國性缺貨,供應商總有合理的理由延期交付。把供應商換掉,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即使換到B供應商,或者C供應商,結果還是一樣的。

前些年中日貿易戰、中美貿易戰的時候,很多進口電子產品全面短缺,大家一定還記憶猶新。你到供應商A,沒貨,供應商B和C呢,你知道他們有貨但不給你。為什麼?因為你對他們誰來說都不是大客戶,貨就那麼點,得留給大客戶呢。

為什麼總是要“把供應商換掉”?


質量

最後來看看質量。供應商一開始質量就很差嗎?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會選這家供應商了。供應商剛開始進入的時候質量是合格的,合作了一段時間之後,質量才變差的。如果A供應商出了質量問題就要被換掉,那一段時間之後,B供應商、C供應商就會變成第二、第三個A供應商?沒有哪個供應商能保證不出質量問題,把A換掉治標不治本。很多企業的另一種做法是找兩家看上去差不多的供應商,誰的質量差就減少份額,淘汰差的保留好的。其實質量差的那個供應商根本就不應選,之所以剛開始看上去差不多,是因為很多企業沒有能力識別供應商的質量好壞,這只是換掉供應商的另一個版本罷了。

其實,人類對付風險的高級方法不是換掉或者備份,而是通過重選擇、重管理來找到最合適的那隻籃子,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到一隻籃子裡,也就是獨家供貨,然後看得緊緊的。拿女孩子找對象來說吧,萬一結婚後小夥子不聽話怎麼辦?多像選好供應商後,供應績效不理想。小姑娘的解決方案不是再找個備胎,那樣的話這日子就沒法過了。她的方法就是典型的重選擇、重管理:戀愛過程中考驗小夥子350次,明的暗的方法用盡,自己考驗還不算,閨蜜、媽媽一起來幫忙(重選擇);結婚後約法三章,比如每天晚上8點前就得回家吃飯,回不來的話提前半個小時打電話請假,回來後第一件事是把手機交出來,打開微信,給看看今天跟那個小姑娘說話了(重管理)。

有些人會問,沒有了競爭,供應商不作為,豈不是很糟。我想說的是雖然獨家供貨,並不是說沒有競爭:競爭是客觀存在的,你不一定非得實實在在導入競爭,才能產生競爭。比如你現在坐的這位子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但你不敢因此就早晨10點上班,下午3點就走了,因為你知道,跟你能力差不多,能做這事的人多了去,他們沒有坐在你旁邊跟你“競爭”,但你知道競爭無處不在。

我還想說的是,獨家供貨不是問題;管理獨家供應商的方式是問題。婚姻關係中,先生是“獨家供應商”,如果不作為了,比如不掃地、不帶孩子、不倒垃圾,太太會用各種方法來對付,比如說服教育,讓他抄黨章,讓他睡沙發等,但就是不導入競爭,再找一個,那樣的話,長期關係就變成短期關係,先生就會很不理性,這事兒就糟糕了。鑑於婚姻關係是個長期關係,先生有很多可失去的,所以最終會理性應對,不管有多不願意,最終還是做太太要他做的事。

再看看,我們的獨家供應商有了績效問題,或者說我們拿不到我們想要的,且不論我們想要的是否合理,我們的第一念頭是什麼?給它導入競爭,把這廝給換了!這下可好,獨家供應商本來就如婚姻關係,是個長期關係,而我們動不動就導入競爭的做法,把長期關係做成了短期關係,供應商就變得不理性,這事情就不可逆轉地惡化了。所以,再說一遍,獨家供應商不是問題;我們怎麼管理獨家供應商是問題。這就如蛇毒本身是蛋白質沒毒(要不你看那鷹吃了毒蛇,怎麼就不見給毒死從天上掉下來?),我們身體的應急反應機制讓我們中毒了。

當然,婚姻關係管理難度很高,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不能結婚,即使生理成熟了,也得等幾年才能結婚,因為心理不成熟,根本沒有能力維持那麼複雜的關係,否則幾天就鬧翻了。放到供應商管理上也是:如果都是些“小採購”管理供應商,要經驗沒經驗,要領導力沒領導力,自然是沒有能力管理複雜的獨家供應商關係,那你只能採取備份,期望多子多福來解決問題了。不改變供應商管理的能力,就很難改變“把供應商換掉”的做法。

戴明說過:“兩個或多個以上的同種商品的供應商可能會導致惡性的競爭,這些競爭除了會損害供應商自身外,並且還可能會損害商品的使用者。”更換供應商是一種資源的巨大浪費,只會讓企業陷入惡性循環。而解決方案呢,就是要提高供應商的選擇與管理能力,選好供應商,爭取首發命準;管好供應商,確保後續績效,這樣才能確保供應鏈的長期穩定。

作者:魏彬松 某高新技術企業高級採購經理,從業10年

感謝作者投稿,歡迎更多夥伴投稿採購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