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厲?放養?權威?寬鬆?哪種教養方式更適合中國父母?

在孩子們正式上小學之前,很多時間都是和爸爸媽媽們一起度過的。

也就是說,一個人生命最初的幾年,最重要的環境影響,就來源於自己的爸爸媽媽。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爸爸媽媽需要教孩子守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了,不同的父母,教養的方式肯定是有區別的。

這些不同的風格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呢?

嚴厲?放養?權威?寬鬆?哪種教養方式更適合中國父母?

我們來看個小例子:

3歲的琪琪很想吃哥哥的糖果,於是趁著哥哥睡著了,偷偷拿起了哥哥的糖果罐子,這時候媽媽進來看見了,立刻明白了一切。

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會怎麼做呢?

1、琪琪你立刻回你自己的房間去,一天都不許出來,今天不許你用你最喜歡那張小毯子!

2、溫和的告訴琪琪,這樣做是不好的,以後不要這樣了。

3、跟琪琪解釋,她這樣的行為會讓哥哥很難過,然後讓琪琪回房間待上一小時作為懲罰。

4、忽略這件事,讓孩子自己解決。

你的選擇是?

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和她的同事定義了四種主要的教養風格,分別是:

專制型、權威型、放任型、忽視型。

上面的4個選擇,就分別對應4種教養類型。

詳細介紹一下戴安娜提出的這四種類型:

  • 專制型父母:

通常選擇第一種方法,控制、嚴格、冷漠、懲罰。父母的話就是法律,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不能容忍不同意見的存在。

  • 放任型父母:

做出不嚴格且不一致的反饋,就如同第二種選項。父母就不對孩子做出要求,並且不認為自己對孩子的行為結果負有很大責任。他們很少限制孩子的行為。

  • 權威型父母:

堅定的制定清晰且一致的規則,儘管他們傾向於相對嚴格,像專制型父母一樣,但他們深愛著孩子病給予孩子情感支持。嘗試和和孩子解釋為什麼應該按照特定的方法行事(你這樣的行為會讓哥哥難過),以及接下來要給孩子什麼懲罰,為什麼要罰,也會與孩子交流。權威型的父母鼓勵孩子獨立自主。

  • 忽視型父母:

在情感上疏離孩子,覺得自己只要讓孩子有飯吃,有衣穿,有地方住就可以了,實質上對孩子表現出沒有興趣、漠不關心、拒絕等行為。

嚴厲?放養?權威?寬鬆?哪種教養方式更適合中國父母?

在這四種方式中,權威型父母的孩子表現最好,忽視型父母的孩子表現最差。

部分原因是,權威型的父母提供了情感支持,並花時間跟孩子解釋,使得孩子傾向於更好地適應環境。

而忽視型的父母,因為自己很少關注孩子的情感發展,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這也阻礙了孩子身體和認知方面的發展。

那專制型和放任型,又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總的來說,專制型父母的孩子,性格更加內向,社交性也比較少,和小夥伴相處的時候總是不太自在。這樣教養下的女孩更依賴父母,而男孩更容易表現出敵意。

放任型父母的孩子更容易喜怒無常和依賴,而且社會技能、自控能力比較低。

看完對這四種教養類型的描述,相信有爸爸媽媽就會覺得:

權威型的方式看上去最好,每個父母都應該成為權威型的父母!

嚴厲?放養?權威?寬鬆?哪種教養方式更適合中國父母?

但在實際生活中,任何單一教養方式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先不說每個不同的父母,都逼著自己儘快改成權威型的教養方式,這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情,其次,這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現實生活中的教養、孩子的成長,要比這些分類複雜得多。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能舉出反例:

有好多嚴格的專制型父母,以及讓娃“放養”的放任型父母,他們的孩子後來也發展得很成功啊!

確實,絕大多數父母在使用這些教養方式的時候,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

比如一些父母,大多數時候都是放任型的,但當孩子做出玩火、在馬路上亂跑這種極度危險的行為時,再放任的父母,也會瞬間轉變成專制型,嚴苛、專制地給孩子提出安全要求。

在處理這類危險行為的時候,專制型的方式相比之下可能更加有效。

另外,這四種教養類型是西方的心理學家提出的,美國的父母通常被建議採用權威型的方法。

但在我們中國,“孝順”的概念更深入人心。

爸爸媽媽更傾向於嚴格地控制孩子的行為,被認為更有責任培養孩子遵從社會文化下的行為標準,特別在意孩子在學校的學業表現。

所以相比西方的父母,中國父母更多的控制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指示性更強,更希望孩子表現優秀。而孩子也應該接受這樣的紀律,這才是尊重父母的表現。

按照戴安娜.鮑姆林特的標準來衡量,大多數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是介於專制型和權威型之間,更多地傾向於專制型。

這是中國儒家思想長期統治、影響的結果,也是現代中國激烈的升學、就業競爭的使然。這種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會很難改變。

不過,這樣的方法卻也很奏效,確實有研究表明:相比之下,亞洲孩子在學業方面非常成功。

嚴厲?放養?權威?寬鬆?哪種教養方式更適合中國父母?

亞洲孩子的學業成功都有啥秘訣?

其實也很簡單。

假設有兩個孩子,分別叫小東和小明,他們倆成績都不太好。

但我們都認為,小東成績不好是因為他天生智力水平不太高;而小明成績不好,是因為小明貪玩,不夠刻苦。

那麼,判斷一下,以後誰的成績還能提升呢?

肯定大多數人會覺得,小明的成績更有可能提升吧?

這種推理,恰恰也是中國孩子成績更好的關鍵。

有研究表明,在美國,老師、家長、學生自己都傾向於認為:

一個班裡的孩子,能力是有很大差異的,於是把學習成績歸因於穩定的內在因素,比如自己夠不夠聰明、智商高不高等;

但在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老師、父母、孩子,都會覺得:

一個普通班裡的孩子,能力都差不多,於是把學習成績的好壞歸因於暫時的情景因素,比如孩子夠不夠刻苦,有沒有堅持。

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觀點,有部分來源於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的影響,我們更強調努力工作,持之以恆的重要性。

嚴厲?放養?權威?寬鬆?哪種教養方式更適合中國父母?

這兩種不同的歸因風格,對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覺得學不好,都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智商不夠,那孩子肯定會感到自己很失敗,也不願意再努力克服困難了。

但如果把成績不好,當成是缺乏努力的結果,那孩子們更可能為將來的學業成功付出更多的努力。

這些研究都提示我們,在這一點上,中國教師、父母和學生的歸因風格可能更加恰當

嚴厲?放養?權威?寬鬆?哪種教養方式更適合中國父母?

為了敦促孩子更加刻苦、努力,中國父母採用的專制型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在學校適應得很好,學習競爭中很有優勢。

當然,這樣做也有犧牲自由、自立的風險。孩子們很可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卻損失了社交能力,踩著良好的學習成就走上工作崗位後,職業成就卻不一定高了。

這是否和從小在家裡就習慣於被支配、被命令,習慣於在別人的指使下生活和工作有關呢?

因此這也提示我們,教育這件事兒一點兒也不簡單,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教養方式能夠廣泛適用,能一成不變地培養出成功、優秀的孩子。

採用哪種教養方式,對父母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這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是密切相關的。

曾經在各種兒童培訓班的宣傳中,有句話很常見:“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著急的父母趕緊給孩子報各種班。

而現在比較有教育意識的爸爸媽媽都不會再用這句話來逼孩子上進了。

因為孩子的“起跑線”,不就是爸媽自己嗎?

嚴厲?放養?權威?寬鬆?哪種教養方式更適合中國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