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科院張梅玲教授:巧妙“放養”,讓孩子個性更獨立更堅強

中科院張梅玲教授:巧妙“放養”,讓孩子個性更獨立更堅強

張梅玲教授:養育孩子,要寬嚴結合,寬嚴適度!

2020特別之春,特別疫情!北大新世紀家庭教育導師研修班向全國教培行業、中小學及幼兒園發起了“萬校戰疫聯盟心理輔導援助行動”,核心導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張梅玲教授給我們在線講授了“親子關係系列課程”,其中一節講到了“給孩子一個‘寬’字”。張教授特別強調:爸爸媽媽要學會巧妙“放養”,讓孩子的性格更加獨立、更加堅強。

那麼,該如何“放養”呢?

1 遇到難題,不妨鍛鍊孩子先行自己設法解決

孩子在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培養孩子獨立面對困難、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因為總有一天, 他們會離我們而去, 獨自面對生活和工作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小的時候, 一遇到問題就會第一時間跑過來尋求父母的幫助, 假如你二話不說, 大包大攬地幫他們解決, 會使他們養成懶惰、依賴別人的習慣。依賴性一旦養成, 和很多壞習慣一樣, 是很難改掉的。以後他們無論遇到什麼問題, 都會想讓父母幫助他們解決, 而不是自己開動腦筋, 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所以, 有時候不妨狠狠心, 把孩子推開, 讓他們自己面對困難, 自己想辦法尋找解決的方案。

當然, 把孩子推開並不是說對孩子不聞不問, 恰到好處的鼓勵和適時的指導是必需的。爸爸媽媽的鼓勵會給孩子信心與勇氣, 而恰當的指導與幫助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 從而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效率和能力。我們鼓勵孩子遇到難題自己解決, 只是為了給他們心理上“斷奶”, 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精神和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要知道, 終有一天, 他要獨自面對這世上的難題, 那時候沒有父母可以依靠, 他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麼,這個過程越早開始, 對孩子就越有益。

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自己擔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至關重要, 一個對自己的事都無法負責的人, 怎麼可能會擁有獨立自主的性格呢?

孩子自己的事情, 要讓他自己去做, 引導孩子養成這樣的好習慣是培養他們責任心和獨立性格的重要途徑。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事做起, 如整理自己的玩具, 收拾自己的房間, 自己穿衣、洗漱、吃飯、上廁所等等, 教會他為自己負責, 從而逐步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能力。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 父母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如幫助爸爸媽媽擺擺碗筷、每天倒倒垃圾、抹抹灰塵等, 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要讓孩子知道, 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 就要為家庭出一份力, 為家庭負一份責任。對於孩子的付出, 家長一方面要讓孩子感覺這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另一方面也要及時給予孩子表揚與鼓勵, 這樣才能激勵孩子更加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

一個具有責任感的孩子長大後才會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 才能成為一個有擔當、有主見、獨立、自強的人。人的一生中會面臨無數個第一次, 孩子總要學著獨目去面對。父母不可能一輩子跟著孩子, 晚放手不如早放手, 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快、更好地適應環境、適應社會。

3 讓孩子勇敢地嘗試“第一步”、“第一次”

孩子從呱呱落地開始, 每一天都可能會遇到生命中的第一次:第一次自己吃飯、第一次自己刷牙、第一次自己洗臉、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上廁所、第一次出門和小朋友們玩耍、第一次畫畫、第一次輪滑、第一次騎車······這些生命中的第一次, 對於孩子來說, 都是珍貴的鍛鍊機會。因此, 我們應該儘早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而事實上, 我們很多父母, 對孩子過於溺愛, 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動手, 一手包辦孩子的大小事務, 剝奪了孩子動手體驗的機會。在父母的大包大攬下, 孩子們既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 也無從總結失敗的經驗, 從而失去了寶貴的成長機會。

不可否認, 愛子心切的父母們, 在孩子走出人生的每個第一步時, 心都是懸著的。但是, 人的一生中, 每個第一次都應該讓孩子親自去嘗試,父母只能承擔指導者的角色, 在一旁默默守候, 靜靜等待。第一次離開父母走進幼兒園, 第一次與小朋友爭吵又和好, 第一次跌跌撞撞學會了騎車, 第一次遠離家參加夏令營······這無數個第一次, 都豐盈著孩子的生命歷程, 見證著他們的成長。我們只有學會放手, 孩子才能真正獨立、真正長大。

4 別隨意介入孩子們之間的“小糾紛”

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會有矛盾。孩子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家庭的差異,個性的差異,喜好的不同,年齡的不同,小小利益的紛爭,都會發生爭爭吵吵、你搶我奪等矛盾。假如爸爸媽媽總是做“消防員”, 忙著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 那麼一天到晚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其實孩子之間的事情讓孩子自己解決, 這就是最好的方法。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小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多數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 父母不妨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讓他們學會處理的方法。孩子們的群體就是一個小社會, 放手讓孩子去解決問題, 實際上也是在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孩子們之間的小矛盾, 做家長的不急於插手是一種智慧,當遇到孩子自行處理不了有求於父母時, 則可以鼓勵孩子運用智慧、開動腦筋、再想想有沒有其它可替代的方式來解決。一些人際交往的基本技能, 如合作、競爭、謙讓、寬容、承擔責任等, 正是在這樣鍛鍊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發展的。

5 讓孩子體驗“吃一塹長一智”

“失敗是成功之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凡事一帆風順!家長也不要擔心孩子受挫、吃虧, 吃點虧並不是壞事, ”吃一塹長一智”。孩子在失敗和挫折中所得到的經驗往往比大人們直接告訴他要深刻得多。再說, 人生一世, 誰能不吃點虧, 不受點挫折呢? 只要善於總結、善於學習, 孩子就能成長,就能擁有獨自面對困難、獨立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智慧。

6 “ 放養”是“寬”的養育,要寬嚴結合,寬嚴有度。

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偏激,只寬不嚴,只放不控,都是不可取的!寬,意味著家長對孩子的接納、包容、理解和支持,不是自由放飛!“放養”如同放飛風箏,家長要牢牢牽住安全、道德、責任、擔當這條育人的主線,讓孩子自由飛翔,搏擊長空。

中科院張梅玲教授:巧妙“放養”,讓孩子個性更獨立更堅強

張梅玲:我們做人的本真是什麼?教育的初心又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