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紫禁城,为何改名叫“故宫”?

Wild-Fire


一、紫禁城的变迁

1406年,业已发动“靖难之役”的明帝国第三位皇帝朱棣下令在北京仿南京皇宫建制在北京建造宫殿,1420年宫殿完工,同年朱棣下令迁都北京,自此北京便成为了明清两代的首都,而紫禁城也便成为两朝二十八位帝王的居住地。

明成祖朱棣--北京紫禁城建构者

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得重新启用袁世凯并给予其内阁总理大臣之职位,令其全力剿灭革命党。但在当时十数省都已宣告独立,革命之火已成星火燎原之势下,袁世凯也不得不考虑与南方议和并产生了令清帝退位,建立共和国的设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告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历史268年的清帝国在历经数十年的内忧外患之后宣告结束。

《清帝退位诏书》照片

但在清朝灭亡之后,清朝皇室依旧获得了很大的优惠条例,不但有每年400万银元的优待,而且还可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之中。民国时期紫禁城宛然成为了一个小朝廷,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拖着长辫子的晚清遗老,他们不奉民国为中央政府,而继续选择效忠“清帝”溥仪,但这种情况持续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戛然而止。

二、北京政变下的紫禁城

自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民国便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当中,皖系、奉系、直系、革命党等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方登台。1924年,东北张作霖奉系势力南下山海关,与当时把握北京政府中心的直系曹锟、吴佩孚展开了第二次战争,史称“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变的发动者--冯玉祥

但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原先属于直系阵营的冯玉祥突然在战争中率兵返回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冯玉祥不但扣留了时任民国大总统曹锟,还将溥仪等晚清遗老遗少统统赶出了紫禁城。1924年11月4日-5日,冯玉祥令临时执政府内阁会议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将其中允许溥仪居住在紫禁城一条进行修改。5日上午,国民军将紫禁城护城河守卫缴械,并下令溥仪等皇室成员立即搬离紫禁城,下午四时,溥仪带领其后宫妃嫔与诸多太监等宫廷人员搬出紫禁城并乘坐汽车赶往醇亲王府。而紫禁城至此作为皇宫的使命宣告终结,属于其的新时代很快就要到来了。

电影《末代皇帝》内有溥仪退位后居住在紫禁城的大量戏份

三、由紫禁城到博物院,多亏了他

11月5日晚,临时执政府下令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开始清点留存在紫禁城的大量文物。11月7日,政府下令对紫禁城要开放宫禁,日后作为公立图书馆、公立博物馆之用,至此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有了法律依据。11月14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并聘请李石曾为委员会委员长。

在历经一年多的努力后,委员会将紫禁城内文物清点完毕,共1170000件文物,其中著名文物例如王羲之书写的《快雪时晴帖》和仇十洲的《汉宫春晓图》等都保留了下来,没有被溥仪带出宫去,为我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物。而关于整理故宫文物等大量工作又多亏了当时善后委员会的委员长李石曾。在清点完文物之后,李石曾考虑只有把故宫的建设事业逐渐引向公共事业建设轨道上,才能使得故宫得以最大程度的保护,也使其因对民众开放而焕发出新的光彩,于是建立故宫博物院一事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如果没有李石曾先生的全身心投入,那么故宫由皇宫到博物院的过程也不会如此的顺利进行下去。

李石曾照片

由于委员会成员多为国民党人,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将紫禁城改造为博物院来证明革命的合法性以及清除溥仪等清皇室在民国时期的影响。所以根据临时执政府摄政内阁命令和《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条例》,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决定成立故宫博物院并将时间定于1925年双十节,同年10月14日,故宫对外完全开放,自此故宫完成了由封闭到开放,由帝王之寝宫变为公众之博物院的过程。

故宫博物院匾额——李石曾书

10月10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开始,李石曾手书的“故宫博物院”匾额也被挂在了神武门上方。这场典礼十分宏大,自执政段祺瑞到军、警、教、等各行各界都有代表参加,而临近北京的各省督办也被邀请参加典礼,整个场面十分壮观,自此紫禁城完成了由封闭的皇宫向开放的博物院的转变。

文史君说

故宫博物院的建立不仅仅是将皇宫改造成为人人皆可往的公立博物院,其背后隐藏的政治文化含义更是较为深远。紫禁城在帝制时代是最高权力的象征,紫禁城由封闭的帝王家变为开放的公立博物院,其地位的转变也象征着最高权力的转移:皇帝不再是中国的最高领袖,紫禁城自然也不再是中国的最高权力中枢。

借用罗志田先生的一本书的名称,即权势已经发生了转移。共和、平等等话语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家的主流话语,民众参观故宫的时候便会在脑海中浮现之前皇帝存在时刻的故事,现实与历史、权力与平等、开放与封闭在紫禁城内相互交融。直到现在,每当一部清宫戏热播的时刻,故宫也都会迎来新一拨的游览高潮,去年的《延禧攻略》播出后延禧宫被“踏破门庭”的状况便是如此,所以故宫由皇宫到博物馆的转变,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一件大事。

参考文献:

1. 姜舜源:《从皇宫到博物院--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北京档案》2015年第11期。

2. 章宏伟:《紫禁城:从皇宫到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


故宫这个名字是从1925年以后才有的,是由冯玉祥提出的,在此之前一直都是叫紫禁城的。

为什么要把紫禁城改名为故宫呢,所谓的故,就是故去,过去的意思。而故宫其实就是过去的皇宫的意思。

下面我就给大家说一下,紫禁城的名字是为何变成故宫的。

故宫在历史上是明清两朝,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修建的,明朝后来的皇帝都是在这里生活的。

我们都知道,故宫在以前的名字是紫禁城,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在古代的传说中,天上有个紫微宫,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而皇帝们也把自己称为天子,所以就把自己住的宫殿叫做紫微了,后来因为皇宫禁止普通人进去,慢慢的就有了紫禁这个词。

不过当时人们还没有直接把皇宫称为紫禁城的。

在明朝早期的时候大家都是把皇宫称为皇城的,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皇城也是简单直接。

到了明朝晚期的时候,紫禁城这个名字慢慢的就传开了,也正式变成了皇宫的大名。这个名字也就从明朝一直穿到了清朝。

清朝末年,溥仪皇帝被迫退位,被变相软禁在紫禁城中,紫禁城也就变成了一个孤岛,一个国中之国。

当时的局势非常的混乱,军阀们打来打去的,北京城的统治者也三天两头的更换。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所谓的直奉战争,简单的说,就是河北的军阀跟东北军阀的战争。

后来冯玉祥通过这次战争占领了北京城,他早就对溥仪看不顺眼了,因为溥仪一直串联满清的遗老们妄图复辟,还把皇宫内的大量珍贵文物偷出去变卖作为活动经费,这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满。

所以冯玉祥进入北京城之后,直接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让他哪凉快哪呆着去。从此以后,紫禁城就再也没有皇帝居住了。

这个大一个宫殿,也不能让它白白的空着啊。

于是在1925年,冯玉祥就把紫禁城改成了一个博物院,取名为故宫博物院,这也是故宫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

故的意思就是以前的、从前的,所谓的故宫意思就是以前的皇宫,这个名字取的很贴切。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当时在乾清门广场举办了一个成立仪式。消息很快通过报纸、电报传遍了全国,引起了轰动。

所有人都对这个过去只有王公贵族才能进的皇宫充满了好奇,所以开业第一天无数人都跑来看热闹,北京城内几乎万人空巷,几乎所有人都跑到故宫参观去了。

以上就是故宫名字的由来。


漂浮菌


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一座红墙黄瓦,庄严气派的古老建筑——故宫。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建构最为精致的一座古代宫殿建筑群,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前来观赏。不过,在明清两朝,这座经历了24为皇帝的古老皇宫,它的名字不是故宫,而是被称之为紫禁城。那么,为什么这座以红黄二色为主的宫殿,为什么会被称之为紫禁城?“紫”在哪里?又因为什么原因,而改名为“故宫”呢?
先来了解一下,这座古老宫殿被称为“紫禁城”的原因。这在座皇宫明初建成时,就被起名为“紫禁城”。但是在明代以前,皇宫在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称呼,根据《史记》的记载,最早的时候皇宫被称为“禁中”或者是“省中”,而这两个词,都与当时的古代天文星象有关,在测天中,“禁中”所代表的是地的中心,而“省中”则代表了天的中心。
根据《甘石心经》中记载,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中,所测量出来的天的中心,就是紫微垣,那里就是天帝所居住着的地方。所以到了汉代时,皇宫除了上面两个称呼,还有了“紫宫”这个新称呼。
到了唐代时,“紫禁”这个称呼开始在文人所写的诗词中频繁出现,它成为了皇宫的另一种称呼,只是这个称呼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甚至在宋代的时候,“紫禁”的称呼都逐渐消失,被“大内”所取代。
直到明朝初年,“紫禁城”这个称呼,又开始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流传开来,随后坊间百姓也逐渐接受了这个认可,将当时的皇宫称为紫禁城。而且明朝所编纂的这部《大明会典》中,也直接把皇城称为了“紫禁城”,这也是首次得到了皇家官方的认可。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座宫殿按照“紫微正中”的方法所建造而成,房子的格局布置,甚至它的名字,都在体现着皇帝的威严,而“紫禁城”这个称呼才最符合。
那么“紫禁城”又是在何时被改名为“故宫”的呢?冯玉祥在公元1924所发动那场“北京政变”,将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从皇宫中驱赶了出来。1925年,这座古老的皇宫,就在紫禁城原有的基础上,被改建成为了“故宫博物院”,而“故宫”两字的含义,就是“旧时的皇宫”。此后,这座辉煌宫殿作为帝王皇宫的职责就此结束,它不再是“天子”的房屋,成为了后人感怀历史、欣赏艺术精品的地方。
其实许多中国古老的建筑,在命名的时候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并不是随便起的名字,而是包含着古人的智慧,也有着特殊的含义。故宫也是如此,在它被称之为“紫禁城”的时候,代表着皇帝独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光是这栋宏伟建筑的名字,就已经包含了如此多的学问,不知道为了打造这座宏伟精致的宫殿,又花费了古人多少的心血呢?

鸢飞九天2018


宫殿古建筑是音乐的凝华,是历史的老去,是文明的照片。世界不乏悠久的古文明,却鲜有煌煌文明留下的鲜活照片。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虽有金字塔、泰姬陵,因为没有了古宫殿的倾述,所以,他们的历史是残缺的,文明是断裂的。惟有中华文明,不仅有沉沦于地下的秦皇陵、龟甲上的河图洛书,更有光耀鲜活600年的故宮,来绵延中华文明的悠久,和五千年来文明的永不宕机。

其实“故宫”是新词,历史才百年。是封建社会落下帷幕之时,民国政府给盖上的新戳,以此证明煌煌皇权在中国的谢幕。

“故”,并仅仅指旧的或老的,更像是说,皇权制历史的凄然死去。而化身为故宫博物院。更是民众的胜利、古董珍宝的胜利,也是人类文明的胜利。

因为,自直系军阀冯玉祥突然倒戈逼宫以来,溥仪一直未履“移宫”之约,古籍、珍宝在不断的流入民间、流向未知的黑洞。冯玉祥其他不咋地,此事倒在客观上,保住中华文脉的绵延。

“故宫”原来叫紫禁城。紫禁城的来历是这样的,古人尚星象,而皇家尤行之,“紫”取紫微星垣,套用先秦以来天文学的术语,即称“紫宫”、“紫垣”,是天帝的行宫。人间的帝王之行在,自然也以“紫”为尊、以“紫”为吉。

“禁”是“禁中”,中国居中,四夷偏之,故以中为贵,上国是中心,皇城居禁中,紫禁城之称就是这么来的。而现在,紫禁城又叫明清故宫。历史达600年之久,横亘了几乎完整的明清二朝。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有很多小伙伴来故宫都会有一个最最初的疑问,为啥这座皇家宫殿明明是红墙黄瓦,和紫色一点关系没有,却又要叫紫禁城呢?

“紫、禁、城三个字的来历”

紫色,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韵味的颜色,自古以来,它就被赋予了很多不属于它本身的东西。在古代人的心目中,“紫”代表天上的紫薇垣。

“漫天繁星,会不会有神仙住在上面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古人将天空分为了“三垣二十八星宿”,这三垣即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而居于中央的“紫薇垣”住着天帝,为众仙之王,他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

而地上的君王也是“帝”啊,也得在中央,所以取了“紫”。

而“禁”字代表这里是皇帝的家,闲杂人等别来这瞎晃荡。

“紫禁城”三字既有天象、神话学的寓意,也有现实的考虑,它彰显了皇权至上,神圣不可侵犯。

“故宫,咋叫出来的呢”

故,就是过去的意思,故宫,直译就是“过去的宫殿”。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中国的封建帝制随之瓦解,而故宫也由皇帝的私产慢慢变为公众的博物馆。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如下图)

而“故宫”二字也是对前朝宫殿的一种代称,比如如元代灭亡后,明代人萧洵写了一本记录元大都宫殿的书,取名就叫做《故宫遗录》。

以前的紫禁城已不再禁,现在的它成了人民的宫殿,每天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到这座城里来。

他们钻头觅缝的想好好探究以前帝王家的隐秘事,连寝殿的床铺都要扒着看仔细,哎!不知道以前住在这里的深闺妃嫔们看到这些,会作何感想呢?!


宫殿君


从"紫禁城"到"故宫",意味着从明清皇城变为了"过去的宫殿"。然而,这一易名并不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溥仪退位前后;而是迟至1924-1925年。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溥仪退位后,仰赖《清室优待条件》,在紫禁城里做了十年钉子户。国民政府一看,这不行啊,张勋复辟请他,袁世凯复辟还是请他。1924年,刚通过北京政变当时国民军总司令的冯玉祥决定解决"那个小孩子"的问题。11月5号上午,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只带了20余人,扬言在景山架炮逼宫,把溥仪吓出了紫禁城。

溥仪离开后不久,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据参点文物的故宫职员那志良回忆,清点工作进行了十个月,委员会决定将紫禁城更名为故宫博物院,并在1925年10月10日"双十节"国庆开幕。会上致辞:"损害故宫,就是损害中华民国"。从此,故宫也就变成了国家性质的公共博物馆。

图一为溥仪在房顶上,图二为李煜瀛为故宫博物院提的匾额(现匾额为建国后郭沫若所提)。

"逼宫"的具体情形可参见:




苏少盐




我们所说的故宫是指明清皇宫——紫禁城。

实际上,沈阳也有座故宫,称“沈阳故宫”。蒋介石席卷无数文物、珍宝到台湾后,也有模有样地弄了个所谓的“台北故宫”,当然台北故宫与故宫、沈阳故宫相比便显得太山寨了。

将“故宫”单纯地解释成“过去的宫殿”是不对的,因为它现在仍然存在,从没有故去。



紫禁城为何叫紫禁城?

明成祖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夺走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便有心迁都北京,一个是因为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一个是因为北方的形势所迫。所以在永乐五年开始,朱棣便开始筹建北京的新皇宫,直到永乐十八年才建成。

这座恢宏气派的新皇宫被朱棣命名为紫禁城,为什么要用这个名字呢?“紫”意为紫微垣,系天帝所居之所,紫微星属帝星,所以皇帝称“紫”理所应当;“禁”当然是禁止的意思了,禁止刁民靠近或入内,毕竟“总有刁民想害朕”;至于为何用“城”不用“宫”,也许朱棣是觉得“城”更气派吧!



等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景山的歪脖子树上吊脖子自尽后,清朝入主中原,抢占了老朱家的江山,自然也占有了老朱家辛辛苦苦建的紫禁城。

清朝统治者自认为是合法继承的老朱家的江山,毕竟老朱家已经失德失人心了,清朝得国自然是正的。清朝的皇帝弄明白了紫禁城的意思后,可能心里在想,一个失德失人心的老朱家也以天帝自居,受命于天的爱新觉罗家怎么能落后于老朱家?所以干脆也不改名了,继续用着吧,反正这名字确实很气派。

所以,终明清两朝,紫禁城始终是紫禁城。



紫禁城为何改称故宫?

从19世纪开始,欧洲的列强们开始了殖民扩张,将触角伸到了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一场鸦片战争撞开了清朝封闭的国门。

接踵而至的是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所发动的各种战争和所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在近代史上烙下了深深的耻辱。于是有识之士开始求变,但是慈禧和顽固派不肯支持啊,你们这帮目无主上的流氓居然敢动我们的蛋糕?所以变是变不成了,怎么办呢?不要紧,办法总比困难多,让你们变你不变,那我们只好革你们的命了!于是,革命党强势崛起,经过十余年的奋斗,终于一场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朝。

但是辛亥革命毕竟不是彻底的革命,经过清政府与袁世凯、革命党的协商,保留了清朝皇帝的尊号,并且仍然居住在紫禁城里,成为寄生在中华民国身上的蠕虫。清废帝在紫禁城里的生活仍然如同以前,宫女太监伺候着,该跪的还是要跪,该罚的还是要罚,规矩并没有变。

这意味着清朝仍然存续在那座庞大的紫禁城里,在那片70多万平方米的宫殿里苟延残喘着,所以被称为“清朝小朝廷”,清朝之名尚存。



1924年冯玉祥为了控制北京政府,趁着直奉战争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悄悄带着自己的人返回了北京,然后发动了“北京政变”。

在这场政变中,冯玉祥不仅软禁了贿选总统曹锟,还废除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停了溥仪的薪水,最后将溥仪从紫禁城里赶了出来!

自此,清朝真正地宣告灭亡了。

后来,紫禁城便慢慢地被称作故宫了。

“故宫”中的“故”是有讲究的,清朝取代明朝以后,清朝人会以“故明”称呼明朝,意思便是明朝已经没了;等到清朝灭亡后,民国人便也开始以“故清”称呼清朝了,清朝用过的皇宫便成了“故清皇宫”。

所以,故宫并不是说“过去的宫殿”,而是“过去的清朝的宫殿”,蕴含着王朝的兴衰、朝代的更迭。

紫禁城作为皇权的最直观存在,将紫禁城改称为故宫,也是在宣告君主专制统治已经成为过去。


吾与吾国


之所以改名叫故宫,是让想搞复辟的人死了这份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