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命题的一条路径

郑桂华 | 关联: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命题的一条路径

  • 郑桂华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关联: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命题的一条路径

——以2018年京、沪等四地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语料为考察对象


“核心素养”是近年教育界的一个高频词,“核心素养是个体在应对或解决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实现终身发展的关键基础。”从这一定义可推断,能否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问题,与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低存在正相关。语文测试同样应该体现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测评中如何设计复杂的、不确定性的问题?这当然有许多维度和策略,其中让整张试卷有一定数量的彼此关联的形成结构化的测试语料便是途径之一,依据这样的语料设计测试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这一点上考察中考试题,应该是一个视角。

本文考察2018年北京、上海、南京、温州四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的语料,分析其关联性,探索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命题的一种可能路径。之所以选择这四地,主要是考虑北京、上海作为直辖市,课程改革一直走在整个国家的前面,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温州作为东南沿海城市,都有其代表性。

2018年四地语文中考试卷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中考命题考试组织情况有全省(市)统一命题,也有省内的地市独立命题,北京、上海属于统一命题,江苏浙江是地市独立命题。四地语文中考试卷的基本情况如下:


郑桂华 | 关联: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命题的一条路径



由上表可以看出四地中考语文试卷的基本情况,北京卷与上海卷在时间、总分、试卷长度等方面相差甚远,北京卷的测试时间是上海的1.5倍,总分只有上海的2/3。一般说来,分值的多少是依据学生测试时需要投入的阅读量、思维容量、书写量三者来综合考量的,而“阅读”“思考”“书写”这三项活动的量均需要时间作为基本保障。所以,北京卷与上海卷时间与总分值的倒挂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研究的现象。

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四地试卷在测试内容上有很高的一致性,写作分值最高,其次是阅读,四地均有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试题。四地也都有“运用”或“综合运用”的试题,分值比较接近。各地的中考都会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要求进行命题,所以在测试内容、测量目标上理应有很高的一致性。这也是本文比较四地试卷的前提。

四地语文中考试卷中语料的关联度考察


语料俗称选文,是语文学习核心资源,也是语文测试的主要构成元素,尤其是阅读理解题的语料,对测试效度和语文培养导向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对“语料”这一概念的界定,目前在语文研究界说法并不完全一致。本文中的“语料”是指试卷中独立出现、据此设计试题的语篇,或整篇文章,或片段节选,或图表、图片等非连续文本。试题的题干、选择题的选项中出现的诗文名句、直接提出阅读任务的文字等均不算测试语料,如温州卷中有关《小王子》阅读的试题。写作试题的引导语等语料也计入下面的统计分析中,写作任务及其相关提示语等不算作语料。

翻开一百多年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也可以看到很多具体的规定,学生在不同学段应该阅读的文本,包括文本内容、文本类型、文本难易程度,甚至包括课外阅读书目,课程标准都有所要求。在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上,选文类型的丰富和典型,也历来是一个基本标准。中考既是检测评估,也是教与学的引导,中考语文试卷中选文同样需要注意其多方面的育人功能。以往,人们也很重视试卷中的语料选择,不过一般从政治导向性、内容科学性、难度适切性与文体典型性等角度进行考察。例如,文质兼美历来是试卷中语料的一个基本标准,近年来,试卷中语料(选文)的体裁、创设的情境等也备受关注。社会各界对语文试卷中的选文的体裁、题材等有很高的关注度。本文不从以上这些方面考察语料,只是从四个维度考查语料的关联性。

1. 语料的组合方式:单一语料命题与组合多则语料命题

从测试语料的组合方式的角度考察四地的试卷,可以把语料分成两类:一是针对单一语料命制试题;二是针对多则语料组成一组命制试题,或者一组材料各自命题但是能形成关联。单一语料的确定标准看该则语料是否有一个标题统率,如南京的《“走两步”,认出你》这篇语料中有文有流程图,属于混合文本,但还是单一语料;《炫酷新装备》这篇语料有五部分,分别介绍心情杯、“小纽扣”、爱牙仪、触感屏、“大白”这5项独立的装备,但是放在一起,题旨集中鲜明,也还是属于单一语料。上海卷中的综合运用部分的几则材料也应该算单一语料。

而语篇不长,哪怕只有一两行,但是每个语篇的语意各自独立,是从不同篇章中节选排布在一起,就属于多则语料的组合,如温州卷中的两句鲁迅箴言、四句不同诗作中的名句等组成一组语料测试,就属于多则语料。梳理四地的语料使用情况,大致如下:


郑桂华 | 关联: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命题的一条路径



从上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四地的试卷都有组合语料进行命题,二是不同地区试题组合命题的语料在数量上差异很大。

温州中考语文试卷的语料总数、组合数都名列第一,有6组,是北京的1.5倍。结合语料的具体情况看,温州卷用来组合命题的语料篇幅较长、文本类型较多,特点突出。相比之下,北京卷用来组合的语料都不是很长,除了说明性文本三则之外,其他的几组语料都在百字左右(《出师表》节选比较长,但属于教材的重点篇目)。

上海语文中考试题选取的语料数量最少,组合命题的语料也最少,实际上,上海将一幅照片与说明文组合在一起,并没有命制整合两篇语料的试题。这幅图片的作用也就是帮助学生较快理解“跳石”这一事物,不像北京、南京等地试卷中的图片与连续性文本一起整合起来命制了试题。

当然,这一维度的考察只是对四地试卷中单篇与组合的数量的描述,组合方式等在这里不做展开,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们不能判断语料组合的数量多少、哪种组合方式更适合中考测试要求。语料数量、组合方式等理想状态该如何,需要做更多的专业研究才能给出可靠的结论。

2. 语料的类型:丰富多样的与相对有限的

考察语料的关联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文本类型及其所占的比例等,这里的文本类型既设计连续文本与非连续文本、混合文本,也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文本与新闻、说明文、议论文等非文学文本(信息类文本)。

众多的阅读测试都非常重视文本类型的多少及其配比。无论是PISA还是NAEP,它们的测试框架中都有相关规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运用了一些概念来指称文本类型,如: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议论文、新闻和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非连续性文本,古代诗词、文言文等。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文体就更多了。这些文本类型的概念有大有小,本文不对这些概念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只是简单地根据这些概念考察四地中考卷中语料的文本类型,做一个粗浅的梳理。

依据课标、教材与中考试题中关于文本类型的表述,对四地所用语料的文本类型梳理如下:


郑桂华 | 关联: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命题的一条路径



四地试题均有非连续文本,北京卷、温州卷非连续文本的类型在3种以上。北京卷中的语料涉及11种文体类型的文本,上海卷中的语料涉及6种文体类型的文本,南京卷中的语料涉及4种文体类型的文本,温州卷中的语料涉及8种文体类型的文本。

同样,本文很难判定涉及多少种文本类型为好,虽然总体上文本类型应该有一定的种类,比如美国的NAEP测试框架中,8年级学生的阅读评估分文学类文本与信息类文本两类文本的阅读,信息类文本又分说明文、议论文和说服性文本三大类。说明文有信息类普及图书、教科书、新闻稿、特稿、百科全书条目、书评(以上几项为4年级的要求,8年级要求是“对4年级要求的日益复杂的应用”)、历史文献、短文(如信息性的、说服性的、分析性的)、研究报告。8年级的阅读测试中文学类文本与信息类文本的比例分别为45%和55%。我们各地的中考对文本类型的多少、各自应占的比例等规定并不一致,有不少地区没有具体说明。本文所做的也只是现实状态的描述与分析,借此引起命题人、一线教师的思考,希望中考语文测试的语料在文本类型的分布上有比较明确的规定,这样既可以服务好义务教育结束时学生阅读素养等的测评,也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学。

3. 语料之间的关联:整体的结构化的与单一的松散的

整张试卷所选语料构成的测试情境有大有小,一道试题、一个板块的一组题、整张试卷等都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情境。就语料构成情境的整体性来说,四地中考卷的情况也不一致。比较突出的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运用部分,这部分内容四地无一例外地都在情境整合上做了积极的探索。这应该与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等理念有关。

北京卷这部分有5道试题13分,测量目标涉及的基础知识面很广,有古诗文名句的默写、汉字的形音义、词语运用、标点、病句、修辞、文学常识、汉字书体等。将这些测量目标完全整合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测试,即“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对于命题人来说,的确有很大的挑战性,北京卷在这一部分试题情境整体性的追求上确实作出很大的努力。

上海卷古诗文默写是独立的检测记忆的试题,字词修辞等基础知识则是放在现代文阅读中的。检测只在综合运用的3道试题中设计了一个整体性的情境,命题人设计了学生的校园活动中的一个情境,即“某学校艺术社团日前在校园宣传展板上,介绍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引发同学们的关注”。与北京卷相比,上海卷在基础知识积累与综合运用上设计的情境整体性要低得多。

南京卷的汉字书写、错别字、名句默写、文化或文学常识等都是单独设题进行检测的,在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检测上选择了3则语料,围绕一个共同的情境:五月,南京的初中生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语文盛会——“汉语周”。初三学生小可和轩轩结伴来到“汉语之星”大会的现场,参与答题活动。与北京中考卷相比,南京这3题共9分,测量目标的广度不如北京,思维容量上也有一定的深度,语料构成的测试情境的整体性也可以说比较强。

试卷情境的整体性最强的当然是温州卷,突出之处是现代文阅读两大部分都指向作家鲁迅,鲁迅的作品、研究鲁迅的权威解读、阅读笔记等,难得的是“积累”部分的第1题拼音写汉字的4分,也选用两则“鲁迅箴言”,在语境中考察。温州卷整张试卷的特色鲜明,当然,如前所述,这样的追求是否合宜,还有待测试数据的验证。情境的整体性是否真正形成有意义的结构,是否指向复杂任务的完成,是否有利于检测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4. 语料构成的测试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真实的语文生活

圆明园应该是每一个北京学生都熟悉的地方,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北京卷积累运用部分围绕圆明园设计的情境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也符合初中生实际的学习活动。上海卷综合运用部分的情境也符合社会生活中的真实,艺术家们的3种“奇葩”方式组合的确出现过,但是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实际上,在许多学校应该也有初中生做这样那样的艺术组合,展现他们自己个性化的艺术才华。所以,从学生生活情境的真实性上说,上海卷的探索还是比较有限的。南京卷综合运用部分的情境也是紧扣南京的地域文化特点,分别测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即灯谜谜底的解释、对联艺术特色的鉴赏和用上古诗词经典意象来撰写毕业留言。温州卷也有“瓯越文学社组织大家去江心屿采风”等情境,彰显了温州的本土文化。鲁迅作品是中小学生熟悉的,围绕鲁迅作品与研究鲁迅的文章整体考虑语料的选择、测试内容的确定,无疑与学生实际的语文经验有很高的一致性,也是一次向鲁迅致敬、学习的新的语文经验的建构。温州卷借助语料探索建构试卷的整体情境,这样的追求有着积极的意义。

与上面三个维度的考察很难给出明确的建议相反,这一个维度的考察的结论是肯定的,那就是任何一份中考试题通过语料、试题等构成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语文经验关联起来,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经验关联起来,而不是脱离学生语文生活的冷冰冰的单纯的知识技能的测试。

结论与反思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有几年了,核心素养测评的研究虽然有很多成果涌现出来,但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是一个难题,这也是世界性的难题。本文试图从“试卷中的语料”这个要素进行探索,尝试提出一些思考。在语料多种可能的关联上,本文讨论了语料数量的多少、语料的组合方式、语料的文本类型是否形成一定的有质量的结构、语料之间是否有整体性、是否形成一定的结构等问题,但是,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因能力有限,在本文中没有给出清晰的指导性的结论。只是最后一点上有明确的结论,那就是语料建构出来的测试情境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未来应该有的语文经验建立关联,这也是语文教、学、评都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并付出积极的努力。期待在不远的将来,针对如何测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会有更多更有效的回答。

注释:

[1]杨向东.推进学校落实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标准[J].中国教育报,2018-4-11.[2]祝新华.促进学习的阅读评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83-288.(注:文中所引试题来自多个途径,非官方发布)——《语文学习》2018年第9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