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三年沒給太子發工資,裕王塞給嚴世藩一千兩,嚴家:這事好辦

看有意思,有內涵的歷史分析;這裡是

—————

“廖十四化生”

在看這個標題時大家是不是一臉驚訝,作為臣子的嚴家居然還敢得罪王爺!還想不想活了?其實啊,明朝王爺的權力是很小的,在明朝初期,朱棣還沒有“靖難”時,部分鎮守邊疆的王爺還是很有權力的,可在朱棣這哥們造反成功,登基為皇帝后,便認識到了王爺帶兵對朝廷和皇權的威脅,於是便極度的消弱了王爺的權力。

戶部三年沒給太子發工資,裕王塞給嚴世藩一千兩,嚴家:這事好辦

這時大家就要問了,王爺好歹是皇帝的兒子,怎麼能容忍嚴嵩這麼欺負自己的兒子呢?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嘉靖皇帝沒時間啊!他是一個極度“好學”的皇帝,你別看老人家一把年紀了可特別喜歡修道,整天忙得熱火朝天;他這天天“學習”也沒時間處理朝政,乾脆全部讓嚴嵩接手了。所以我們的嚴大佬才能這麼霸道。

嘉靖在位的時候,因為一個道士的言論,認為自己封太子是養一個小龍,是和自己搶成仙的修為和道行的,所以一直沒有立太子。於是,當時最有可能的景王和裕王便開始了博弈,無奈二人過於平庸也因為大明對於王爺的限制太多,所以嘉靖年間爭奪太子的博弈沒有發生流血。

戶部三年沒給太子發工資,裕王塞給嚴世藩一千兩,嚴家:這事好辦

兩人誰都扳不倒誰就只能等著對方誰先嗝屁,於是耗著耗著,景王嗝屁了,裕王成為了最接近皇位的人。熬死了競爭對手,裕王的心裡別提多高興了。可就在這時一個人讓裕王心裡堵得慌,那就是嘉靖年間掌權15個春秋的權臣嚴嵩。因為嘉靖老頭一心忙著修道也沒有時間過問朝廷,正巧這時嚴嵩又拍著胸脯說:“老闆,你去修道吧,這裡我看著,你放心!”.於是嘉靖就真的讓嚴嵩放手去幹了,沉迷修仙的嘉靖就這麼去忙活自己的“夕陽事業”去了,對朝廷的事也不關心,就連自己親身兒子被嚴家扣了三年的工資都不知道。

委屈巴巴的裕王又不敢去打攪一心修仙問道的老爸,無奈之下塞給了嚴世藩一千兩白銀,才將這三年沒有發的工資補齊。這時大夥可能不知道了,嚴嵩為什麼敢得罪裕王呢?原因有很多,第一個便是這個老小子在有了權力後膨脹了,第二個便是害怕以後裕王的繼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於是想出這個辦法試一試他,如果這小子的反應很是激烈,到時候再將他弄下臺,另捧其他王爺。

戶部三年沒給太子發工資,裕王塞給嚴世藩一千兩,嚴家:這事好辦

可是裕王人家再平庸,身邊有張居正、徐階和高拱這麼多的人才保障著也不是吃素的,所以為了自己的位置,和將來的繼承大統,裕王忍了。

嚴嵩的跋扈也不僅僅是這一件事,有一次嚴世藩問裕王的講官高拱:“聽說裕王殿下對於我家大人有些不願意,是怎樣一回事呀?”高拱一聽便知道當中厲害,立馬回到:“殿下常說首輔才算得上是社稷之臣,請問不願意的話是從哪裡來的呀?”要知道明朝最厲害的便是暗語政治,有時一句話便能決定生死,一句話便能知曉前程。當年朱棣的一句“解縉在焉?”錦衣衛指揮使便會意將解縉帶出詔獄凍死了。

戶部三年沒給太子發工資,裕王塞給嚴世藩一千兩,嚴家:這事好辦

正是高拱機智的回答保全了裕王的地位,也為後來裕王的登基奠定了基礎。在裕王還沒有稱為穆宗時,裕王手下的講官特別是張居正、徐階和高拱都快忍嚴嵩忍成忍者神龜了;但這些忍耐是對的,不論是嚴嵩的霸道和嚴世藩的蠻橫都是值得的,如果他們不懂得忍耐,不懂得收斂,到後來大明王朝的首輔之位也輪不到他們,如果他們不懂得忍耐,張居正、徐階和高拱很可能在嘉靖還沒去世的時候便被驅逐出朝廷,貶為庶民,一輩子和政治扯不上關係了。儘管對手很可恨,但是他們忍住了,因為他們的心中都明白忍耐的力量,都明白這個時候都不是出手的機會。

最後,可憐的是嚴嵩還沒有等到嘉靖去世便被他在平日覺得沒有威脅的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之流扳倒併除去,裕王也在最後順利的登上了皇帝的位置。

戶部三年沒給太子發工資,裕王塞給嚴世藩一千兩,嚴家:這事好辦

其實嚴嵩剋扣裕王錢財的做法是錯誤的,隨著嘉靖皇帝手段的曝光,大家都明白嘉靖皇帝對待深宮之外的事是心知肚明的,而不論是明朝皇帝還是其他朝代的皇帝最忌諱的便是外臣干預皇家廢立太子之事,嚴嵩若真的想要干預裕王登基,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例如在清朝時和珅知道乾隆的退位有關自己權力的變動,於是和珅便在嘉慶的繼承上處處使絆,和珅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因為年邁的乾隆始終有退位的一天,而年輕的自己呢?還要經歷嘉慶朝,自己這麼整嘉慶,嘉慶能放過自己嗎?後來的事大家都清楚了,嘉慶一登基便把和珅給處死和抄家了,民間戲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可當中的真相和原委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戶部三年沒給太子發工資,裕王塞給嚴世藩一千兩,嚴家:這事好辦

嚴嵩也是如此,嘉靖只是故意放手讓他去做,朝中的事卻一清二楚,嚴嵩卻自作聰明的以為嘉靖是真的不管事,於是不管他是誰自己都敢整一整,這下好了吧?最後還不是踩到了雷?

所以,在古代很多大臣都明白功成身退和功高蓋主的利害,可每個人最終卻都因為對於權柄的留戀,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早已忘了那些前車之鑑,到最後自己也便成為了那些前車之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