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以少胜多,7千骑兵打30万,被写进西方军校教科书

中国古代最经典的以少胜多,7千打30万,被写进西方军校教科书古人出兵都有吹嘘的习惯,喜欢将出兵的数量做一个放大,因此在史书、典籍中,经常能听到“调动60万大军”“出兵40万兵马”这样极其夸张的字眼。以古代的军事、民生水平来说,稍微一点乱世,国家出兵数量达到超过10万就对整个国家都是一种负担,像大唐在李世民时期,征讨朝鲜半岛时,真实兵力也就10万,就这样还差点耗空了大半国库。而隋朝最鼎盛的时期,隋炀帝真实兵力能有30万也就非常厉害了。

最经典的以少胜多,7千骑兵打30万,被写进西方军校教科书

古人之所以爱在兵马上做吹嘘,倒不是浮夸,只是为了能从心理上震慑对手。不战而屈人兵,这才是最好的效果。北魏后期,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朝廷腐败到了极点,令六镇发生动乱,葛荣趁势揭竿而起,带着号称30万大军,直扑洛阳。

最经典的以少胜多,7千骑兵打30万,被写进西方军校教科书

这场战争虽然是农民起义,可是葛荣却是有军事才华。“30万大军”中,老弱病残占了超过一半以上(大多起义军都有这种习惯,将所有随行人员都算是兵马,不能参战的也算)。可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硬生生让葛荣带着从信都打到了定州,将河北诸城全都纳入名下,洛阳局势岌岌可危。面对大军进发洛阳,孝庄皇帝元子攸急的慌了神,连忙找大将军尔朱荣勤王救驾。

最经典的以少胜多,7千骑兵打30万,被写进西方军校教科书

尔朱荣无愧大将称号,一时间就想出反间计,让高欢先去策反了葛荣手下。最终高欢以强大的游说技巧,策反了葛荣手下七王,这些人带着一万大军倒戈去了朝廷。这个反间计其实也是疑兵之计,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让多少人策反过来,而是让葛荣军中互相不信任,让军心不稳。在反间计得手之后,尔朱荣带着7千骑兵直扑邺城。

最经典的以少胜多,7千骑兵打30万,被写进西方军校教科书

在得到尔朱荣仅带7千骑兵前来时,葛荣有了错误的概念,他认为尔朱荣是想用骑兵消耗自己的兵力,而不是正面迎战。有了这个错误的概念之后,在邺城一战中,葛荣就有了错误的决定,以鹤翼阵铺开,并且让将士都携带绳索,这样就能更好的绊倒尔朱荣的骑兵。然而没想到的是,尔朱荣打算擒贼先擒王。尔朱荣在山林中知晓葛荣以鹤翼阵迎敌,于是打算直取葛荣。尔朱荣带着骑兵冲锋,掩护住后方的重骑兵,先是在鹤翼阵中四处迂回,让葛荣误以为他真打算打消耗战。直到战了一会之后,尔朱荣才突变队形,以重骑兵直插葛荣主阵,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由于先前被尔朱荣打乱阵型,葛荣一时间来不及调动兵马,最终被尔朱荣带骑兵擒获并带走。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叛军最终选择投降。

最经典的以少胜多,7千骑兵打30万,被写进西方军校教科书

这场战役说出来简单,可是步步为营,葛荣就算没有30万兵马,也有超过10万。尔朱荣以7000骑兵冲杀葛荣10万步兵看着很简单,可是这10万步兵都带着绊马绳,一个不注意,骑兵消耗过大,就容易导致后来冲击不了主阵,每一点都需要计算的清清楚楚才行。这场精彩的战役,后来也被记录到了西点军校教科书中。(值得一提的是,尔朱荣虽然2年统一全国,可是在史书上骂名颇多,尔朱家后来也是被绞杀了一个干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