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賞析,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勇於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劃。自然的範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賞析:

本章主要談“勇”,“勇於不敢”才符合“天之道”。這裡提到的勇氣有兩種:一種是“勇於敢”;一種是“勇於不敢”。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可見,真正道所提倡的“勇”是來源於“慈”的,是以“慈”為根本的。那麼以“慈”為根本的“勇”又是怎樣的呢?就是“勇於不敢”。“勇於敢”一般來說就是爭強鬥狠,最終的結果不是殺傷別人就是殺傷自己。殺傷自己固然不好,殺傷別人從長遠來說也是殺傷自己,因為種下了殺機。“勇於敢”是不講“慈”的,所以是非道的行為,“勇於敢”的結果必然是遭到誅殺。“勇於不敢”就是勇於堅守“道”。“不敢”的意思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敢觸犯“道”。這比通常意義的“勇敢”需要更多的勇氣。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有人以你的生命為要挾逼著你去殺人,你是去殺還是不殺?不殺,立刻就是死;殺,至少暫時可以活著。殺和不殺,哪一種是“敢”,哪一種又是“不敢”呢?真正的“勇於不敢”的含義是“寧捨身命,終不作惡”。一切取捨不是以自身安危得失為依據,而是完全地遵循於道,只做從道的角度上看應該做的事情。“不敢”的本質是“敬畏天道”。

老子《道德經》賞析,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