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無為,則萬物各得其所

老子:無為,則萬物各得其所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意】

為學,知識慾望就不斷地增加,虛偽詭詐、憂愁煩惱也就隨之而不斷地增加;為道,知識慾望就不斷地減少,虛偽詭詐、憂愁煩惱也就隨之而不斷地減少。減少而又減少,把知識慾望減損盡了,沒有了“為”的意念,最後便到達無為的境地。

無為的結果,萬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所以可以說是無所不為。治理天下也應該無為,如果有為,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解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益”和“損”是相反詞。“益”是增加的意思,“損”是減少的意思,都是指知識、慾望等而言。

知識慾望增加,虛偽詭詐、憂愁煩惱也隨之而增高,所以老子反對“為學”。二十章說:“絕學無憂。”六十四章說:“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就是證明。和儒家主張“為學”完全不同。

至於“為道”則不然,“為道”則能日減知識、慾望,最後能達到無為的境界。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為道”的目的,損之又損,知識、慾望損盡,“為”的動機已去,自然到達“無為”的境地。

“無不為”是“無為”的效用。因為“無為”,則萬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所以其效用是“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治理的意思,和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的“取”字意思相同。

“取天下”,就是治理天下。“常以無事”,《帛書老子》隸本作“常無事”,沒有“以”字,意思更為清楚。“無事”就是上文的“無為”,“有事”就是有為。

【說明】

本章旨在說明“無為”的重要。要想達到無為的目的,首先要損知去欲,而不能靠“為學”,“為學”只能增知添欲,不僅不能到達“無為”,還要虛偽百出、憂煩叢生。

只有損之又損,內心既清既虛,外在自然無為無事了。


本文摘自:《老子:生命的大智慧》

出版:九州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