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赏析,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赏析:

本章从治国要从根本上治理的道理开始,引申到养生的道理。核心内容还是要遵循“道”。从治国的层面来说,统治阶级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大多数老百姓因为失去应有的社会资源而无以为生,所以只能轻易地走向死路。死路对于弱势者来说,就真的只有等死了;对于不甘等死的人来说,就会起来破坏社会制度——从小的犯罪到大的造反。犯罪和造反,如果是小概率事件,说明的是个体的不良;如果成为了一种普遍趋势,就必须从根源上去查找,是什么把那么多人逼上死路的?引申到个人养生来说,普通人的养生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养生,所以只做那些看起来对“养生”有利的事情。但是任何一种事情都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长期影响,没有“道”作为行动的指南哪里又能认清什么才是真正利于“养生”的呢?具体养生行为对这个人是有益的,对那个人可能是有害的;对这个年纪是有益的,对那个年纪也许是不利的;在这种时空环境是有利的,在那种时空环境是不利的等等。有时候为了养生反而是戕害了自己的生命。对于修行道德的人来说,主观上并不在乎养生,但客观上他的行为由于时时契合于“道”这个宇宙根本法,所以等于时时刻刻都在做利于养生的事情。修行道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里面就自然包含了养生的内容。到达“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以后,就“万物并作”可以“观其复”了。“万物”这中间就有养生的内容。但真正修行道德的人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养生,养生的效用只是副产品而已。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