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孃家,都不是“我們家”


婆家孃家,都不是“我們家”

1

收到一個讀者傾訴,主題是買房子。

傾訴人自稱小安,結婚四年,目前有一個兩歲男寶,至今仍擠在公婆的二室一廳中。

當年領完證,正值房價瘋漲,又逢夫家爺爺病重住進醫院。丈夫便和小安商量著,先把房子的事情放一放。

畢竟兩人的積蓄都不多,也不願在緊要關頭為難父母做啃老族,不如就在老房子裡湊合一下吧?好在公婆也通情達理,早早就把主臥讓出來,又擠出錢來重做裝修,歉疚和誠意都滿滿地寫在臉上。

小安心下不悅,但也不好再計較什麼,只能用“等一等”來寬慰自己。

想不到這一等,四年就過去了。

孩子生了,日子卻依然在公婆的眼皮底下打轉轉。小安心煩氣躁,買房子搬走的想法也時時徘徊在心頭。

可丈夫無法理解這種迫切:“日子過得好好的,何必再買房子呢?”

“如果實在湊不齊錢,租也可以。”小安做了退步,可丈夫依然覺得妻子很作,幼兒乖巧,雙親在堂且能幫襯一二,到底還有什麼可挑剔?

小安無語,其實問題她傾訴過了無數遍,但在丈夫心中,那都是無關痛癢的小事情,根本不值得一提。

比如,她口味略重,公婆熱衷養生不允許小輩多食油鹽;

比如,她想把客廳的老傢俱都換一換,公婆認為那純粹是浪費錢;

比如,她打算邀請好友來家做客,公婆卻以怕吵為藉口推脫;

……

每每此時,丈夫便裝聾作啞置身事外。有好幾回,小安的怒火衝到胸口卻硬生生壓下,畢竟不是自己“家”,沒辦法完全按自己的心意行事。

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家庭也容不下兩個女主人。

想搬出去單過,也無非是為了“翻身做主”,把日子過順心一點,同時也治治丈夫那時不時顯露出的“媽寶氣”。蜷縮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他似乎也很難學會做老公、做爸爸。

丈夫很生氣:“你根本就沒把這裡當作家!”

“這是你和你爸媽的家,”小安惆悵,“不是我和你的家。”

2

不知有多少人,把結婚視為婆家對媳婦的“兼併接納”,所以你得學會融入,儘快把自己磨合成大家庭的一份子。

我覺得這種觀點很扯淡。

結婚是兩個成年人組建一個新家庭,才不是女方擠進男方的原生家庭找位置好嗎?

但很遺憾,這種觀念至今仍大行其道,許多妻子大概也都聽過類似的話:“進了我們老X家的門,就是我們老X家的人,以後要……”

省略號背後,是一長串的以大家庭為重。因為傳統道德觀裡的“小我”必須順服於“大我”,否則就是自私自利,是不孝和不義的呈堂證供。

大家也都理所應當地認為,做妻子和兒媳的,要以婆家利益為重,哪怕代價是犧牲自己、犧牲孃家。

之前講過一個故事,主角是一個大家庭中的二兒媳。

她和丈夫在省城工作,從地理位置來看,算是獨立於婆家之外。

可丈夫的一顆心幾乎全部系在婆家,他包攬了養老與蓋房子的八九成開銷,還要不定時幫襯兄弟,用在小家的金錢、資源和精力都微乎其微。

鬧到最後,妻子的好脾氣和耐性都被磨光,離婚的心思也在蠢蠢欲動。

“在他心裡,他爸媽那裡才是真正的家!”

這種男人很可怕。

因為在他的潛意識中,枕邊人的份量始終不如父母手足。他對“家”的理解,也始終停留在原生家庭層面。

做他的妻子,會很艱辛也很無助。

尊老當然是美德,可在“娶了媳婦忘了娘”和“大包大攬蘇明哲”之間,其實還有無數種程度的孝順。

與原生家庭捆綁的婚姻,註定問題重重,很難真正獲得幸福圓滿。

不如反過來想一想,假如女人是個無條件幫補孃家的“扶弟魔”呢?

3

顧孃家的最極端例子,是我在新聞中看到的一位妻子。

女兒得了心臟病,急需一大筆錢做手術。丈夫東拼西湊借遍親友,將千辛萬苦籌來的錢打到妻子賬戶,不料她轉頭就把錢給了孃家。

丈夫傷心欲絕借酒澆愁,差點因此而跳天橋輕生。

那條新聞下面留下了上萬個評論,觀點一致幾乎全部一頭倒。

因為所有人都無法想象,孃家究竟有怎樣的急事,急到必須挪用一個8歲小女孩的救命錢?

合理解釋只有一個:妻子習慣了貼補孃家,根本分不清輕重緩急,也絲毫沒有主次衡量。

在此之前,給錢給物想必早就習以為常。至於丈夫和女兒,愛肯定也愛,但相對來說,他們都不是她的優先置頂項。

當然,這是極端特例。

拿女兒救命錢去貼補孃家的母親終究是少數,但明裡幫襯暗中填坑的卻大有人在。

她們的心理和以上例子中的男人相差無幾:雖已結婚,心卻尚未真正“出嫁”。

比如《都挺好》中的蘇家母親趙美蘭。

她對孃家兢兢業業,為落實弟弟的城鎮戶口而委曲求全嫁了蘇大強。往後數十年,趙美蘭幾乎承包了弟弟一家的生活,塞錢塞東西不說、幫忙找工作也不在話下。

所以即使她雙眼一閉去了另一個世界,弟弟也能帶著老婆孩子找上門來,理直氣壯地繼續啃姐夫訛外甥,把蘇家鬧得雞犬不寧。

那孃家還可以幫扶嗎?

當然!

我才不贊同什麼“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可世間萬事都得講究一個“度”,更得遵從“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尊重自己的伴侶。

獨立自主不代表獨斷專行,結了婚,就請“時時處處想著念著都是我們”。

除非你能把自己修成楊冪,哪怕給父母買房子也不必跟丈夫商量,因為“我自己買得起”!

4

眾所周知,結婚又被稱作成家:一對年輕男女從各自的原生家庭剝離,共同創造一個嶄新的家庭。

這裡的創造,通常包括兩個層面。

第一、積累物質財富。

世間大部分婚姻,其實都以“過日子”為核心,我們必須攜手共進,用實實在在的物質來建設小家庭。

第二、完成自我成長。

結婚這回事,就是把一對年輕男女推進“家庭”這個大熔爐,用愛做燃料、以生活為鍛造,煉就兩個人經營人生、創造幸福的意識和能力。

電視劇《金婚》裡有這麼一個情節,講的是復員回家的大女婿,因工作沒落實到位而一蹶不振。

夫妻倆寄住在孃家,三天兩頭地吵架嘔氣,日子過得極不舒心。父親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最後拿出一筆錢來給女兒做安家費,讓他們一家三口搬出去住。

他說:“租個房子,單過,弄得像個家一樣。有了家,劉強就會負起這個責任來,慢慢就會變成熟。”

聰明的父母,知道放手與退出的必要性,輕易不會攪和進兒女的家事,更不會將兩個家庭混為一談。

明智的兒女,也懂得獨立的真正含義,他們區分得清原生家庭與再生家庭,既不過分依賴父母,也不會把大家庭看得高過一切。

所謂分離與獨立,並非是斬斷聯繫再不來往,只是分清主次、在時間、精力和物質上有所傾斜;

更不是要你不仁不義做個不孝子,只是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帶上些界限感與分寸感。

5

  • “女人結婚後,在孃家是客人,在婆家是外人。”
  • “融不進去的婆家,回不去的孃家。”
  • “女人花錢時在孃家,賺錢時在婆家。”
  • ……

別再為此而傷心沮喪,更別顧影自憐暗自嗟嘆,因為婆家孃家,都已經不是你們真正的家。

真正的家,由夫妻二人開疆拓土,一磚一瓦構建而成。

在那裡,你們是真正的主人。因為自己辛苦打拼認真經營得來的一切,旁人沒有資格指指點點。

婚姻幸福的大前提,是置頂夫妻關係,使其高於一切親子關係。

包括我們和我們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