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這屆獨角獸,市值縮水成了通病

《经济学人》:这届独角兽,市值缩水成了通病

獨角獸這一概念,寓意著美麗的稀有事物。這意味著它很難被量產。

狂奔十年,Uber 將於本週上市。

作為今年最大的 IPO 之一,Uber 擬融資規模從120 億美元下調到 80 億美元。

考慮到:1)Ride Hailing(租車出行)一級市場融資大概平均 2x GMV,Uber 的 take rate(平臺抽成)不及此前上市的對手 Lyft;2)市場認為 Uber GMV 一定程度注水(我信)。所以我賭兩張《大偵探皮卡丘》電影票:Uber 會遭遇破發。

最近市場對硅谷和西二旗的判斷似乎真的出現了短期不可逆的轉折,著名的《經濟學人》評論:「這屆獨角獸」紛紛流血上市,最終市值縮水成了通病。

我算了下,中國 2018 年出境上市且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互聯網公司有足足 17 個,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結果 16 家跌破發行價。其他擬上市獨角獸如滴滴、滬江、馬蜂窩等,也因為鉅額虧損,IPO 無望甚至瀕臨破產裁員。

財報實錘之下,有人坦承「好勝心勝過了初心」,有人死撐「隨時具備賺錢的能力」。昔日有多少對於找到管制盲區的興奮,今時就有多少對於戴著腳鐐跳舞的嗟嘆。

Uber (幾乎一定的破發)成為壓倒美股駱駝的稻草,未必是壞事。泡沫破滅不等於世界末日。一切不可持續的商業行為只有讓它自行徹底破產清算,才能為下一輪繁榮掃清障礙;一切不能真正創造價值的行為只有被迫中止,才能開始良性增長。

繼 Uber 之後,今年也是 Airbnb、Wework、Palantir、Robinhood、Slack 們扎堆上市的年份。《經濟學人》看來,這些中美獨角獸都具有很多共同點:都靠燒錢、流量驅動、規模龐大、品牌酷炫,但也陷入巨大爭議、都不賺錢,集體破發。

在此強力推薦原載《經濟學人》的這篇最新文章(翻譯:曹瑋鈺),建議每一位從事市場投資和沉湎做局遊戲的玩家,審慎思考進入下一個黃金週期前調轉獨角獸引擎的方法:

.一、金玉其外.

在舊金山灣地區,一共坐落著 88 家獨角獸企業。這一密度勝過全球任何地方。舊金山灣區的跨灣車站大樓十分壯觀,流線型的設計,遠遠望去宛若神話中的巨獸。

車站大樓的樓頂是空中花園,這個花園植物種類豐富、環境優美,可以俯視周圍的獨角獸企業,比如 Slack(辦公通訊服務公司)和 Instacart(快遞公司)。 不過,要想看清楚兩家網約車公司——Lyft 和 Uber 的總部,你需要登上隔壁奢華的千禧大廈。

現在,這兩個建築都出現了問題。去年年底,因為兩個鋼樑出現裂縫,跨灣車站大樓的空中花園已經被迫關閉;而千禧大廈則因為地基問題,整個大廈出現了傾斜——並且帶來了一系列的嘲笑和訴訟。

這些問題破壞了建築設計時的意境,但卻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和象徵意義——環繞周邊的獨角獸和這些建築何其相似:都是隻有遠遠觀望的時候,看起來才能嶄新和閃閃發亮。

這些來自硅谷的獨角獸,看上去像當年 Alphabet(谷歌母公司)、蘋果和 Facebook 一樣讓人興奮。硅谷成為了批量生產獨角獸的工廠:獨角獸的數量已經達到了史上最高,而且正在通過上市(或正在積極籌備上市)在全世界範圍募集資金資。這些獨角獸公司 Lyft 已經於 3 月 29 日上市,Uber 也將於 5 月 10 日上市。與此同時,中國也有眾多的獨角獸企業即將上市。

當年 Facebook 和谷歌以及中國的阿里巴巴在資本市場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當年豐厚的收益讓現在的投資者蠢蠢欲動,他們相信:投資獨角獸,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根據 IPO 研究公司 Renaissance Capital 的聯合創始人 Kathleen Smith 表示,僅僅美國的公司接下來可能就要通過 IPO 募集 1000 億美元。

這真的是好的投資嗎?就像那些看起來閃閃發亮的建築一樣,只要距離足夠近,就會發現問題。那些獨角獸並不是你想象中的神獸,而是被市場套住了嚼子、受困其中的「野馬」——不是所有的獨角獸都能笑到最後,很多獨角獸只是在做 PPT,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這導致了一個問題:硅谷等地現在批量產出「這屆獨角獸」是用資本催熟的、並非自然生長的產物。獨角獸做得越大,自身發展的不均衡和內在結構硬傷,就會越暴露出來。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屆獨角獸」都有鉅額的虧損。這些虧損看起來並不是暫時的發展陣痛,很可能會長期存在。

而且,當下獨角獸企業的市場表現(所謂市場份額和壟斷)並不是那麼令人信服——以網約車為例,補貼並沒有讓用戶鎖定特定的網約車企業,所以 Lyft 股價距離 IPO 已經跌破 20%;租下辦公室再轉租,任何人都可以做,並非 WeWork 才能勝任;2018 年上市的 Spotify 在美國擁有流音樂 34% 的市場份額,但是接下來它將不得不和資本豐厚的競爭對手蘋果硬碰硬。

從內部來看,儘管獨角獸企業的銷售額在高速增長,但所在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空間並沒有持續增加。管理者們不敢削減對市場的鉅額投入,害怕會流失用戶。

很多企業的主營業務並沒有很深的護城河,一個終極問題是:如果真的靠燒錢就能燒出千億美元市值(例如,5 月 10 日 Uber 能夠實現千億美元的市值,而此前 Uber 的融資額是 150 億美元),那競爭對手有什麼理由不跟進呢?

.二、獨角獸,還是「屠馬場.

獨角獸這一概念,寓意著美麗的稀有事物。2013 年由風投基金 Cowboy Ventures 的創始人 Aileen Lee 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創業企業。

當時,獨角獸確實稀有——2013 年,Lee 女士在美國只找到 38 家獨角獸企業。

《经济学人》:这届独角兽,市值缩水成了通病

6 年後,CB Insights 的數據顯示,美國的獨角獸企業已經多達 156 家,比其它地區總和還要多。為什麼會這樣?

  • 首先,得益於雲計算,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快速發展變得更加容易,這使得初創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擴張成為可能。

  • 第二,較低的利率為投資人提供了追求收益的空間。

  • 第三,少數幾家明星公司,包括谷歌、Facebook 及中國的阿里巴巴和騰訊,證實了獲得財富的秘密——較為寬鬆的外部監管,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加之龐大的市場,產生鉅額的利潤並最終形成自然壟斷。

充盈的資金、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紅利,讓燒錢換流量的模式大行其道——而且,在海量用戶基礎之上迅速創建公司,這是當下最好、也可能是唯一的商業策略。一時間,巨頭們都把這個魔法公式套用到儘可能多的行業,砸下重金,催生獨角獸。

風投機構 Greylock Partners 的 Reid Hoffman 說,

「在一個相互連接的世界,總有人會創建亞馬遜。唯一的問題是誰來創建,如何創建。」

這一主張已經改變了初創企業創立和發展的方式。

20 世紀 90 年代的互聯網爆發期,創業者用一個改變世界的夢想說服風投,獲得一筆資金,然後打造企業的基礎,完善商業模式之後,再上市融資並且開始擴張。

不過現在,投資人更注重「規模」的擴張。獨角獸公司的設計和打造已經產業化,所需的很多要素都能像線上服務一樣輕鬆獲取。通過智能手機,公司可以將服務提供給全世界;通過社交媒體,公司可以進行營銷宣傳;在需求增加時,通過雲計算承載負荷,公司可以繼續保持增長。

但與此同時,風投機構支持的公司,上市速度已經下降。2013 年,風投支持的美國上市公司,平均週期只有 7 年。2018 年,這一數字增加至 10 年

.三、重演輝煌,還是狐假虎威?

.

催熟這些獨角獸,離不開那些急吼吼的投資人。CB Insights 的數據顯示,去年,僅上億美元的融資就有 120 起以上。

這些機構投資者,無論是缺乏好的項目,或者擔心錯過好的項目,總是迫不及待的想參與各種獨角獸的融資中去。

KPCB 的風險投資人 RandyKomisar 說:「硅谷對規模的執念…並非來自創新的需要,而是資本慾壑難填導致的結果。」

然而,這樣的日子已經結束了。很多風投基金投資於 2010 年,幾乎都是 10 年週期。現在,投資人希望套現離場。全球經濟衰退,機會窗口隨時可能關閉,在考驗投資人的同時,更考驗獨角獸企業的商業模式。

至少有 235 家 VC 投資的美國初創企業計劃於今年上市。投資人的離場雖然沒有奪命狂奔,但顯然是心照不宣的穩步推進。

為了感知這一態勢,《經濟學人》選取了 12 家位於硅谷和其地區的互聯網獨角獸公司作為樣本,對其進行調查。這 12 家企業覆蓋了大多重點層面和一系列行業。

Uber 和 Lyft 屬於交通行業,Spotify 是音樂流領域,Wework 是不動產領域,中國的美團和拼多多屬於電子商務。其中,6 家是是美國公司,5 家是亞洲公司,1 家是歐洲公司。與多數獨角獸企業類似,這些公司的平均成立時間是 10 年。

經粗略估算,這些公司市值合計超過 3000 億美元,這個數字與阿里巴巴(2014 年上市)、Facebook(2012 年上市)和谷歌(2004 年上市)三家公司上市時的市值總和一樣多。通過上市,阿里巴巴、Facebook 和谷歌總市值超過萬億美元,並位列史上最成功的一批公司。

現在,新一屆獨角獸在竭力宣稱,可以給你與當年三巨頭同等的好機會——「我們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極高的市場壁壘,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和較少的員工數量,以及巨大的利潤空間」。獨角獸們只是強調用戶數量,比如用戶總量超過 20 億用戶——儘管並不都活躍,也不都付費;

這些獨角獸還聲稱,公司當前所在的細分領域,只是未來力圖攻佔市場的一小部分。Uber 和 Lyft 就表示,整個交通行業——而不僅是出租車市場——都是他們的狩獵場;Airbnb 正尋求所有類型的民宿模式……

這些獨角獸異口同聲地表示,與去年同期相比,過去一個季度的營收增長十分強勁,高達 44%。而且,這些公司也表示:在此期間,他們的營運費用微不足道,固定資產也僅為 60 億美元,而且員工數量並不多。

.四、不想賺錢,還是賺不到錢?.

《经济学人》:这届独角兽,市值缩水成了通病

相形之下,這些獨角獸公司更缺乏的,是利潤。在《經濟學人》選取的 12 家獨角獸公司中,有 11 家都沒有實現盈利。

根據福羅裡達大學當前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尋求 IPO 的公司中,84% 還沒有盈利,這一數字高得可怕。而 10 年前,這一比例只有 33%。——這讓我們想到了 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那時不盈利的 IPO 企業也才如此多。

當年,那些互聯網公司也是承諾:利潤會隨著公司規模而增加。然而泡沫很快就破滅了。

和 2000 年相比,當下的獨角獸公司規模比當年那些企業大得多得多,規模的增加,並沒有讓它們實現盈利。《經濟學人》選取的 12 家獨角獸公司,總共真金白銀地燒掉了 470 億美元(見表2),僅 2018 一年,就燒掉了 140 億美元。

亞馬遜曾經被視為燒錢的「典範」,但和現在的獨角獸相比,其實是「小巫見大巫」。1995 年至 2002 年間,亞馬遜合計虧損達 30 億美元。不過這麼多年的虧損,可能都不如眼下這些獨角獸一年燒掉的錢。

代價如此高昂(數以百億美元計)燒錢換來的增長,都沒能帶來利潤,那麼還有什麼會帶來利潤呢?獨角獸們又給出了三個說法:進一步的增長;增加現有客戶的支出;以及更高的利潤率。

第一個說法並不那麼可信。《經濟學人》的調查小組披露的數據顯示,上述 12 家獨角獸企業,去年在美國的增長率已經降到了9%

儘管它們自鳴得意於用戶的總體數量,但他們並不願意透露用戶的動態細節——比如用戶轉投競品完全棄用的頻率。

此外,幾乎沒有幾家公司能夠像阿里巴巴、Facebook 和谷歌那樣,能夠構建出強大的行業壁壘。因此,這些獨角獸們流失用戶和獲得用戶的速度一樣快——很多物業公司可以外租辦公空間,Wework 只是其一;Spotify 的用戶也可以從 Apple 聽音樂;司機們常常在 Lyft 和 Uber 兩個 App 中反覆切換,乘客們也一樣;在中國已經有好幾家大型電商可以供用戶選擇。

針對這一擔憂,獨角獸們又「發明」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群組分析」。所謂「群組分析」,就是把用戶按照不同類型分組,然後再進行比較。這樣一來,數據就會比較好看一些。比如,Lyft 說,2015 年首次使用 Lyft 的用戶,在 2018 年使用 Lyft 的次數是之前的 2.7 倍;再比如,WeWork 說,在「運轉成熟」的辦公區,每張辦公桌創造的營收比其它辦公地點高出 50%。以此來區別表現不好的那些地方。

第二個說法呢?獨角獸們認為,他們還可以

對新老客戶銷售全新的產品」,以便增加現有客戶的支出。最著名的策略就是,Uber 現在通過 Uber Eats 提供外賣服務,但其他 11 家公司也在擴大自己的服務「套餐」。

這其實加劇了行業生存的緊張氛圍。這些獨角獸必須要讓投資者相信:如果它們去搶佔別人家的地盤,他們能保證同時守護好自家後院。而現實是,有足夠多的公司都急於向用戶提供多種手機端服務。在美國,做這些的有沃爾瑪、摩根大通、蘋果、亞馬遜和奈飛(Netflix),在中國有阿里巴巴和騰訊。

第三個說法又如何呢?規模經濟的「經營槓桿」將發揮作用,未來會促使獨角獸們的利潤率飆升。這一說辭看似可行,但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可以證實。

在12家獨角獸公司中,可以獲取其中 10 家季度數據。據此可知,自 2017 年中期至今,這些公司的總銷售額已經翻了一番,表現十分搶眼,但營業利潤卻沒什麼明顯起色。不論是按累計,還是按是中值來看,營業利潤率始終在 -30% 左右。

與官方說辭相反,這些獨角獸隨著規模的增加還可能面臨著非常高的可變成本——比如,隨著網約車的出行服務的增加,它們的保險成本正在急劇上升。

《经济学人》:这届独角兽,市值缩水成了通病

這些並不一定意味著它們是糟糕的企業。但這確實讓它們看起來非常昂貴。

按照上述 12 家獨角獸企業的預期,它們上市後的市值將達到 3500 億美元。

基於現金流折現模型,在未來 10 年裡,上述企業的銷售額需要以 49% 的複合年增長率增加,才能證明其估值是合理的。——這一數字和亞馬遜、谷歌、Facebook 等在上市數年的平均增長率相同。換句話說,這些獨角獸必須要成為下一個亞馬遜、下一個谷歌、下一個 Facebook——面對這一的銷售額增速,它們可能會超越,也可能會表現不佳。

但這仍然不夠。證明估值合理,不僅意味著銷售額要有亮眼增長,更意味著利潤要實現大幅上升。總體來看,這組獨角獸公司需要將利潤率提高 34%——這是前所未有的。因為亞馬遜、Facebook 和谷歌的平均利潤增長率僅為 19%。

你覺得“這屆獨角獸”做得到嗎?

.五、市值縮水,這屆獨角獸的通病.

為什麼「這屆獨角獸」的估值如此之高?秘密在於:「這屆獨角獸」的業務邏輯需要持續做高估值:獨角獸不僅需要迅速壯大,而且還需要所有人都看見獨角獸的迅速壯大。獨角獸的贏家地位、以及此後繼續的快速增長,不僅對打造品牌意義重大,而且還能吸引到頂級人才的加盟。

因此,每一輪融資的目的,都是要創造比前一輪更高的估值;一旦估值下降,那對獨角獸而言絕非好現象。

為了確保估值的持續上升,後期進入的投資人往往會有「保證回報」,否則這些投資人可能不會進行投資。但這就相當於給了這些投資人「特權」。

每輪投資的投後估值,都是基於所有投資份額價值均等的假定之上。如果考慮到前述現實因素,有些投資獲取的份額是有特權的,那麼剔除這些因素,就有可能計算出估值被誇大的程度。

根據斯坦福大學商學院 Ilya Strebulaev 教授,通過這種計算形式,可以得出一個結果——「這屆獨角獸」平均估值被誇大了約 60%。

估值過高,並不意味著 IPO 熱潮會消散,也不意味著獨角獸們放棄籌資。但是,這確實預示著他們將面臨更艱難的挑戰。一些獨角獸公司的股價已經低於此前估值。Pinterest 的私募估值為 120 億美元,但預計將以 110 億美元左右的估值上市。

其他獨角獸們則發現,他們上市時的人氣迅速消散——Lyft 上市首日股價大漲 8.7%,市值達到 224 億美元。但許多人拋售了該股,賣空者蜂擁而入。Lyft 目前的市值為 160 億美元,遠低於 IPO 時的發行價。

你可以說,Lyft 股價的波折是個意外。Lyft 就揚言要起訴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指責摩根向 Pre-IPO 輪的投資人提供了賣空產品,而通常來說,這類投資人需要遵守一段時間內(一般為 6 個月)不出售股票的協議。摩根當然不會承認這些指控。

但是,如果像 Lyft 這樣過山車一樣的股價成為常態,那麼獨角獸在投資領域就不再那麼有吸引力,資本流入硅谷的速度也會放緩。

這一切都表明,硅谷應該用新的戰略來取代「閃電擴張,之後期望奇蹟」的獨角獸戰略。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跡象。相反,投資者正在精調獨角獸引擎。

IndexVentures 的 Mike Volpi 預測,基金將繼續專業化,使用更多數據,甚至是自動算法來做出投資決策。一些風險投資家正在考慮如何徹底遠離 IPO。紅杉資本的 Mike Moritz 表示:「企業正變得如此之大,以至於它們再也無法上市。」紅杉資本投出了 20 家獨角獸,「你需要的是 4-5 名時間跨度為 20 年、志趣相投的投資者。」

「這屆獨角獸」面臨更根本的威脅在商業模式上:「進入壁壘」和「規模效益」都同時變得越來越艱難,能夠給投資人創造的價值也越來越低。

過去,科技行業尤其是 To C 的創業企業,從法律的缺失中獲利。現存的科技巨頭們當時利用了西方世界政治權力分散的不幸處境,通過遊說,逃避了很多責任:無論是對用戶生產的內容進行負責、還是限制企業使用個人用戶數據,或者是反壟斷法的麻煩。監管者經常被閃電擴張、迅速膨脹的初創企業所碾壓。

但是現在,事情正在起變化。當部分初創企業發現自己最初的想法行不通時,他們會突然反轉、走向事情的反面:虛假信息、數據洩露、壟斷行為等等越來越難以忽視。

這促使監管機構開始反擊。歐洲新出臺了嚴格的隱私法《一般數據保護條例》嚴格的,其影響正在全球範圍內顯現。作為網絡監管的領頭羊(風向標),英國正在考慮對網絡內容進行全面的新監管,並制定更嚴格的反壟斷法。

和「這屆獨角獸」自身發展遭遇的挑戰一樣,不受監管帶來的規模優勢,以及通過額外補貼(燒錢買流量)的「特殊待遇」都將不復存在,獨角獸們的困境才剛剛開始。

.六、矇眼狂奔的時代,該結束了.

上述分析還只是針對獨角獸自身的層面。從社會層面來看,更大的擔心是:一些獨角獸自身發展很快,但所謂創新並沒有讓社會變得更好。

「讓一個人的生活越來越依賴手機,生活就會變好了嗎?」多倫多大學的 Dan Breznitz 說,其實未必如此。

批評者認為,如果考慮到這些創新的負面因素,這些獨角獸對社會來說可能是得不償失的——以網約車為例:擁堵和其他環境成本不斷增加、公交系統日漸衰退、以及沒有穩定生活的工人,推動了網約車發展的同時,也打造了更不穩定的人群,給國家制造了不穩定因素。

IPO 融資後,「這屆獨角獸」的這些趨勢不僅不可能出現實質的改善,甚至,如果企業上市後表現糟糕,可能會讓情況進一步惡化。曾經,谷歌 IPO 後,短期內市值幾乎翻了兩番,讓人們對科技企業充滿了希冀。不過,恐怕沒有人相信 Uber 也能做到這一點。

接下來,硅谷應該怎麼辦?

「對壟斷的追求使硅谷誤入歧途,」硅谷先知、開源運動的堅定支持者 Tim O’Reilly 認為硅谷需要深刻反思一下,「像所有被 VC 敦促閃電擴張的企業家一樣,Lyft 和 Uber 的目標往往是爆炸性的增長。但實際上,他們更應該關注如何讓他們的公司更具可持續性。

硅谷通過「海量燒錢、閃電擴張」的模式打造出來的獨角獸,能具有壟斷性嗎?稍懂博弈論就會知道,幾乎不可能——就算閃電擴張的獨角獸們擊敗了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那又有什麼用呢?他們自己還是很難創造利潤。

這就有點像本文開篇提到的跨灣車站大樓的那個空中花園——它可愛又通風,周圍員工可以輕易踏入,感受上面的花朵和噴泉;但普通民眾一直被阻擋在外。「這屆獨角獸」像極了這個終點車站——看起來很不錯,但距離成為交通樞紐還有10年時間;雖然屢屢被誇大宣傳,但畢竟也對社會更高效的連接做出了貢獻——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閃閃發光的外表也不算太糟糕。

——只是,這些絕不應該成為人類創新、靈感和抱負的全部。

----

媒體/商務合作聯繫:增長官助理 Angela

郵件:[email protected]

往期精彩內容

深度揭秘亞馬遜千億營收增長策略 | 瑞幸咖啡新零售爆款增長方法論|品牌種草指南|大數據殺熟|Vlog賺錢

拼多多|得到|奈飛|微軟|滴滴專車|摩拜|多抓魚|Soul|衣二三|領英|喜馬拉雅|網易|抖音

增長黑客之父肖恩·埃利斯| 領英中國總裁陸堅 |瑞幸咖啡CMO楊飛|她經濟專家Doris|丁香園用戶增長官叢露露|《硅谷增長黑客實戰》曲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