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什麼能成為國家政策焦點




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什麼能成為國家政策焦點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典型代表,是傳統農業向高產、高效、優質的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先行者,充分發揮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優勢,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

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決定2018年繼續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要求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優勢特色產業,聚力建設規模化種養基地為依託、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現代生產要素聚集,“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新農民增收利益聯結機制,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高起點、高標準的現代農業建設樣板區和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示範帶動省、市、縣形成梯次推進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體系,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通過創建,建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一二三產融合、輻射帶動有力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鄉村發展新動力、農民增收新機制、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帶動各地加強產業園建設,構建各具特色的鄉村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為什麼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三產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建設生產加工加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建立推進協調機制,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

(一)理論基礎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理論支撐:發展極理論、產業集聚理論、產業鏈理論。發展極理論是把要素資源集投在某個區域,優先發展,產業集聚理論是通過產業集聚產生外部的優勢,產業鏈理論就是全產業鏈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這三個理論,以及農業多功能性理論、休閒農業、綠色農業、中醫農業等多種理論支撐下發展起來的。

(二)現實背景

十三五全國農業規劃、現代農業規劃作出以下兩個判斷:

判斷一:農業現代化已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階段。

具體表現: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農業物質技術裝備達到新水平,適度規模經營呈現新局面,產業格局呈現新變化,農民收入實現新跨越,典型探索取得新突破。

判斷二:我國農業已進入發展動力升級、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結構優化的時期。

主要表現:

1)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部分農產品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

2)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農業發展方式粗放問題日益凸顯;

3)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農業競爭力不強的問題日益凸顯;

4)在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動力轉換的背景下,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的問題日益凸顯。

以上四個體現也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綜合這兩個判斷,我國農業已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階段。如何轉變?總體思路就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手就是“三區三園”,其中重要一個園就是現代農業產業園。


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什麼能成為國家政策焦點


(三)創建意義

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樹立新標杆,為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搭建新平臺,為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探尋突破口,為農民持續增收探索新機制,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開闢新途徑。

1、典型示範作用

現代農業園區是現代農業的展示窗口,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是生態型安全食品的生產基地,是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品種的博覽園,是提高農村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的必然選擇。現代農業園區以環境優美、設施先進、技術領先、品種優新、高效開放為特點,代表現代和諧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亮點工程。

2、現代農業的抓手

現代農業園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借鑑工業園區的經營管理理念,依託園區這一載體,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優勢產業向園區集聚,推進農業產業化、多功能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途徑。在過去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加強都市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3、產業聚集的載體

發展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規模化生產是農業產業化的內在要求。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農業企業的單打獨鬥已不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形勢的要求,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打破區域界限,突破規模優勢,走農業區域化佈局、一體化經營、合作化生產的路子。園區通過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為發展現代農業增添了新的註腳。

(1)是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2)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不斷凝聚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驅動力。

(3)是促進產業升級,不斷吸納農民成為產業工人。

(四)商業模式


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什麼能成為國家政策焦點


以農業為主導的貧困地區往往給當地政府財政帶來巨大壓力,農業生產無法形成規模化運作,農產品沒有品牌,打不開銷路,人們缺少其他的收入來源,生活水平提升緩慢等等。這些問題困擾著當地政府與農民,如何抓住新時期的歷史機遇,尋找農村發展的突破口,成為了公眾共同關注的問題。

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商業模式圍繞“農旅雙鏈”來設計,以旅遊開發吸引人氣為起點,藉助於每年上百萬遊客量的無形品牌宣傳效應,傾力打造成功的果蔬品牌。使得旅遊地變成了果品產地,農民跳出農家樂的侷限,走入車間、工廠,成為品牌果蔬加工業的生力軍。從而實現了旅遊、現代農業兩種產業互相促進和共同發展的聯動效應。

“農旅雙鏈”模式的優點是兩條產業鏈能夠同時運轉,但運轉過程中,不同階段各有側重點,其效應的顯現也有一個先後過程,我們稱之為“兩步曲”。

第一步曲:旅遊加快發展階段

由於旅遊業對經濟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因此第一步首先要大力發展旅遊業。在該階段要借旅遊發展良勢,形成人群集聚效應,加大旅遊商品品牌的宣傳力度,使目的地形成特色農產品的銷售。

第二步曲:農業產業運營期

當旅遊的發展將農產品品牌正式推入國內市場後,農旅雙鏈就會步入第二個階段—農業產業經營期。在這個階段,農業產業成為農民生財的第二條主渠道,品牌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正式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同時特色農業的發展反過來也能夠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從而實現旅遊、現代農業兩種產業互相促進和共同發展的聯動效應。

(五)運營模式七大賣點

一賣理念:獨具匠心的理念,是一個項目的靈魂。它雖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卻決定了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並能夠從精神上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旅遊者。

二賣品牌:品牌是心靈的烙印,通過品牌,能夠提升項目地的形象,提高地塊的潛在價值,形成巨大的無形資產。

三賣生態:強調的是一種生態環境,一種低碳環保、有機樂活的理念。充分發揮都市農業淨化、美化、綠化環境的作用,為城市輸送新鮮的空氣,建立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業和諧的生態環境,使城市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賣生產:對於農業型休閒莊園,農業仍然是其長期發展的主導產業,應奠定其主導產業的基礎。因此從產業化角度考慮,發展一要脫離初級農產品的發展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二要通過農產品的研發、種植、深加工、包裝、儲藏、物流運輸、銷售等一系列活動實現產業化的發展,形成農莊的核心產業基礎。

五賣生活:開發休閒農莊度假項目並結合休閒地產項目,讓久居都市的遊客在鄉野田間享受一種慢節奏、自然品質的生活方式,而這正是市場的需求。

六賣項目:是賣市場升值後形成的溢價區間。這裡面積很大,裡面有很多具體項目,有些項目做初期開發,然後再把它賣掉,這就是賣市場升值以後的溢價空間。

七賣綜合:形成多產業融合。根據優鮮農業多年研究,農業產業是農業型休閒莊園的核心產業基礎,但不是唯一。休閒農業項目能夠整合資源,向旅遊業、地產業等方向發展,實現產業融合。對旅遊產業和房地產產業的開發與引入,應遵循“農業為基礎,旅遊創品牌,地產求收益”的原則,分期投資,逐步發展。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