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的興起與衰落

這裡是大明宮遺址約,1400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在這裡,親手締造了一個強大的唐王朝,中國歷史由此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這裡是布達拉宮,它從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代開始,成為西藏的中心,對於唐帝國和當時歐亞大陸的國際形勢,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於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和松贊干布帶領下,唐王朝與吐蕃在亞洲大陸上相遇了。這次相遇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一時期,正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階段,吐蕃的興衰幾乎與唐王朝相伴始終,在雙方使戰時和的交替發展過程中,吐蕃與唐王朝之間的瞭解與認識越來越深入,雙方從經濟、文化、科技乃至民族血脈的交流融合越來越深入而廣泛,逐步形成了休慼與共、水乳交融的共生關係。青藏高原,從來就不曾孤立隔絕,這片神奇的土地與廣袤的中原大地一起,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青藏高原,號稱世界的屋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自西北向東南延伸,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在喜馬拉雅山脈與岡底斯山之間,奔流著氣勢雄偉的雅魯藏布江。江的兩岸是豐饒的河谷平原,自古以來就屬於農業發達的地區,就繁衍於雅魯藏布江的南岸支流,雅礱河谷,藏族真正成為了一個民族共同體,正是以吐蕃政權的建立為標誌,在此之前,青藏高原散佈著雅巖、象雄、蘇毗等十幾個割據邦國和部落,各邦國、部落之間矛盾交錯複雜,戰爭時常發生。隨著雅巖部落的實力日漸壯大,其首領囊日松贊消滅了一些敵對部落,為青藏高原的統一和吐蕃的強勢崛起奠定了基礎。囊日松贊死後,他13歲的兒子棄宗弄贊繼承王位,成為新一代贊普,為二青藏高原的統一大業,正是這位贊普完成的,他就是被吐蕃人民崇其德所尊稱的松贊干布,漢語意譯為莊嚴大德王。得名與梵語發音普陀洛伽的布達拉宮是拉薩最高的建築,從布達拉宮建成直到今天,藏族人一直堅守著一個傳統,那就是所有在拉薩的新建築不能高於布達拉宮。而很少有人知道,布達拉宮的最高處的建築是法王洞,它是布達拉宮唯一留存下來的吐蕃時期的建築。這裡曾經是松贊干布長期居住過的殿堂,如今,洞內北側中央供奉著吐蕃王朝的締造者松贊干布像。

旺加:這就是法王洞,法王洞的位置就在布達拉宮這個紅山的山頂,咱們現在已經到了山頂,這就是松贊干布,西藏第32地藏王。

松贊干布生於公元617年,這位年僅十三歲就位的吐蕃政權的統治者,早早顯露出他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華。松贊干布迅速平定了內部叛亂,並武力兼併了鄰近的蘇毗和羊同兩部,同時向東進軍攻破党項—白蘭羌,並開始進攻吐谷渾,其勢力擴展到今天的青海中部地區,另外,他還向南征服了你婆羅,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松贊干布將一切邊地小邦進行統治,最終完成了統一青藏高原諸多部族的偉業,這是吐蕃有史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藏曆九月,又叫天降月,是藏族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月份,每年9月22日之前,各地的藏族人會來到布達拉宮參加勞動,將布達拉宮粉刷一新,迎接天降月的到來。粉刷布達拉宮,這個傳統正始於1400年前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

旺加: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修建的宮殿的位置大概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每年刷白粉的時候,從這裡開始刷。

完成統一青藏高原的大業後,為了進一步擺脫舊貴族、舊勢力的羈絆,松贊干布進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將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從雅礱河谷遷往雅魯藏布江以北的邏些河畔,松贊干布請來尼泊爾等地的工匠,在布達拉山上修建起雄偉壯麗的宮殿。

旺加:這是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修建的布達拉宮圖,布達拉宮,這個是梵語,就是持軸山的意思,這個是觀音的一些靜地,松贊干布在這個上面修建了999座宮殿成為王宮。

布達拉宮建成後,許多部族首領紛紛前來遣使通好,布達拉宮迅速成為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粉刷布達拉宮所使用的顏料,是用藏族人從家中帶來的牛奶和白糖攪拌的,千年來,藏族人用這種方式保護著他們心中最至高無上的宮殿,更是表達了對松贊干布的無限尊崇之情。遷都之後,松贊干布建立了一整套政治、法律與軍事制度,劃定行政區劃,設置各級職官,建立王廷議事會,並制定贊普與臣下的各種會盟制度,他還著手統一文字,並派人前往印度等地考察學習,最終創造了一套新的吐蕃拼音文字系統。此外,還製作了藏曆以及土地、畜牧的度量衡制度和稅收制度,在松贊干布的統領之下,吐蕃的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然而,松贊干布一手締造的吐蕃政權卻並不穩定,要想保證吐蕃的長期穩定與統一,松贊干布必須尋找一條長治久安的道路。深謀遠慮的松贊干布早已感受到了來自吐蕃東面唐帝國的強大力量和吸引力,於是,松贊干布試探性的主動開啟了與唐朝的第一次友好往來,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164),松贊干布派使者入唐朝貢,太宗也派使臣回訪宣慰,雙方剛剛有了初步的瞭解,松贊干布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要求,向唐王室求婚,希望娶一位唐朝公主。

次旦達西: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文化很發達的一個朝代,世界上也是,所以這樣的話,松贊干布因為光靠吐蕃的軍事力量與政治力量統治一個地區是很不可能,他需要有一個先進的文化,來服務於他建立的新的政權,所以我認為是迎取文成公主,就是從我們政治角度來說,他有吸收唐朝的先進文化。

唐太宗沒有答應松贊干布的求婚,對於和新興的吐蕃政權的關係,唐太宗需要進一步瞭解一遍,以便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但對於松贊干布看來,大唐之所以不許和親,與位於青海的吐谷渾挑撥離間有關,於是他發兵攻打吐谷渾,又派大軍20萬進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潘一帶),甚至聲稱如果不嫁公主,我就派兵長驅直入,面對吐蕃的挑戰,唐太宗決定示之以威,派大將侯君集等分路進討,大敗吐蕃軍隊,松贊干布就勢罷兵,派人向唐太宗請罪,並趁機再次提出和親的請求,唐太宗決定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不僅飽讀詩書,篤信佛教,精通天文歷算,更重要的是她有一個遠大的抱負,而這些,正是唐太宗選中她的原因。公元641年,一支龐大的吐蕃迎婚使團來到長安,為了紀念吐蕃迎親,大畫家閻立本專門繪製了一幅《步輦圖》,從圖中可以看到唐太宗坐在步輦之上,威嚴而從容,作為迎親首領的吐蕃宰相祿東贊,舉止得體,肅穆恭敬,顯然,唐蕃雙方都對和親非常重視,唐太宗派他的堂弟,時任禮部尚書的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親自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贊干布更是日夜兼程,親迎於栢海,並以子婿之禮參拜了李道宗。

文成公主入藏,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不僅在政治上唐蕃建立了甥舅關係,初步穩定了唐朝的西南邊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次和親也為西藏地區最終歸於祖國版圖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這裡是拉薩河邊的慈舉林村,文成公主曾經在這裡安營紮寨,大型室外情景劇《文成公主》,每天都在這裡上演,藏族導演白芨正在給扮演文成公主的演員排練,對於聽著文成公主故事長大的白芨導演來說,她希望把一個千年來藏族人心中共同的文成公主,展現給世界和她生活的土地。

白芨:作為文成公主,她是從十六歲一直到,歷經三年一直到19歲,走著進來,這我覺得是一個真是一個偉大的一個女性,所以我自己感覺,這個劇的呈現讓我最感動就在這這一點上,所以說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一個大姑娘。平均這裡有大概兩千名觀眾觀看演出,而創作和參加演出的演職人員有八百多人。

公元641年,即貞觀15年文成公主一行正式踏上了去吐蕃的旅程,這是有史以來最特別的陪嫁隊伍,隨行人員有600多人,其中包括鐵匠、瓦匠、木匠、農藝師、釀酒師、廚師等許多工匠和技術人員,而這支隊伍所攜帶的嫁妝,也極為特殊,它們包括佛像,布匹,紡織工具、農具、農作物種子、樂器、金銀器具,綾羅綢緞等,而最重要的或許是大批的圖書典籍,在藏文的史籍中,對這些典籍是這樣記載的,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卜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鑑,營造與工藝著作60種,醫方百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學論著四種等等,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嫁妝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成果。

文成公主的扮演者楊歡是一名漢族演員,而且與文成公主一樣,也來自於長安,即今天的西安市,從西安到拉薩,楊歡已經有一年的時間,她一直在努力理解自己的同鄉文成公主,和那個傳誦千年的經典愛情故事。根據藏地傳說,文成公主入藏曆經了三年時間,她一邊走一邊交給吐蕃人民墾田種植,安裝水磨,使乳變奶酪,從乳取酥油製成甜品,以絲綢工織,以草治繩索,以土做陶瓷等技藝,涉及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許多吐蕃貴族子弟也來到長安學習,他們給吐蕃百姓帶回了新的風氣。正如唐朝詩人陳陶在《隴西行》詩中所言,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樹立了唐蕃關係史的第一塊里程碑,文成公主入藏,極大地促進了土逼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文成公主帶給西藏的改變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且幾乎無處不在。

張雲:文成公主可能是邊走邊看,有的地方待的時間比較長,比如說在青海的玉樹地區,她就帶給當地老百姓教紡織,教水磨,把中原的紡織技術,還有把水磨使用技術,所以都給傳給他了,傳給了當地老百姓。

這裡是西藏自治區尼木縣,這裡出產一種西藏最著名的藏紙,茨木多及是尼木藏紙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他們家族不斷傳承使用的藏紙製造技藝,正是始於文成公主入藏時期。

次仁多傑: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時候,雪域高原還沒有出現紙張,當時只有在樹皮、骨頭等上面書寫文字,文成公主入藏後,造紙技術引進西藏,結合當地資源進行造紙。

以狼毒紙為原料製作的藏紙,最顯著的特點是經久不壞,甚至可以保存幾百年,因此,尼木藏紙成為印刷佛經最好的紙張,今天,尼木藏紙已經成為西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依然是印刷佛經的首選用紙。青稞是所有西藏人都離不開的主食,在西藏,每年的青稞產量關係著整個西藏人民的生計,今天,人們種植青稞,依然根據傳統的藏族曆法,安排一年的春耕秋收,而現代藏曆的演變發展,與文成公主有直接的關係。

次仁:這是《春牛算》,也就是八世紀文成公主進藏時所帶來的一些天文歷算的一些數據,以後演變成了我們農耕牧作時節必須編寫的一本《春牛算》。

這裡是西藏藏醫學院,旺堆教授正在給學生們講授藏醫學中最重要的一步醫典—《四部醫典》,在西藏藏醫的發展的歷史中,《四部醫典》歷經了多代藏醫,不斷豐富完善最終定本,而文成公主為藏醫的發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尼瑪次仁: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以後,更加密切在內地的這個中醫學的文化和藏醫學的文化的這個交流,很多這個內地的醫學的一些知識和醫學的理論,傳入到藏醫學裡面,藏醫的一些內容也交流到內地的一些醫學方面。

事實上,文成公主入藏對於中國歷史的真正影響遠遠超過了我們的一般認知,藏族人民對於文成公主的情感幾乎無以復加,他們願意把世上所有最美好的詞彙,都獻給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不僅為藏族人民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還為西藏注入了寶貴的思想精神財富,那就是佛教。

次仁多吉:這個柱子是公元七世紀的柱子,應該是白橡樹,這裡有一個文成公主當時留下了一個手印,文成公主留下的手印,當地的老百姓都知道,因為這是文成公主的一個見證。

在藏族人心中,文成公主就是菩薩的化身,在大昭寺,藏族人民同樣也表達著,對於這位大唐公主的崇敬之情,這裡不止一處供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像。大昭寺,在西藏人民心中有著神聖的地位,每天都會有無數的藏族人到這裡朝拜,他們有的是一個村莊的人集體乘坐簡單的交通工具來到這裡,有的則是全家人一步一磕頭,從遙遠的山區歷時幾年磕到這裡。大昭寺千年來一直供奉著藏傳佛教中最崇高的佛教聖物,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又名覺沃佛,而這尊佛像正是文成公主從長安不遠萬里帶來的,覺沃佛的到來,成為了佛教在西藏落地生根的重要標誌。

尼瑪次仁喇嘛:松贊干布迎娶了尼波爾公主和文成公主,他們兩個公主把世界上最珍貴的、最有文化價值和靈氣的佛像請到西藏,然後藏王就開始修建最早的佛教建築,大昭寺、小昭寺,大昭寺位置是文成公主選的,按照陰陽八卦,我們說的風水,公主說,底下的湖泊是最佳位置,填湖建設。

尼瑪次仁喇嘛是大昭寺的僧人,從30年前出家,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座寺院,對於大昭寺的歷史,尼瑪次仁喇嘛如數家珍。

尼瑪次仁喇嘛:從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就在以後,慢慢地藏人開始接觸佛教教育,這才使全民信佛,所以藏人感恩松贊干布,感恩文成公主。

張雲:它需要一種新的理論體系,來代替已經不適應統治需要,特別是一個更大的王朝統治需要的意識形態,那佛教就應運而生。

在佛教到來之前,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隨著吐蕃社會的進步,苯教原始落後的特點日益凸顯,但一些大臣為代表的苯教族勢力和權貴勢力卻試圖利用苯教控制民眾,而松贊干布大力推廣佛教,希望為吐蕃帶來新的生機,吐蕃在統一的外表之下,實際上一直暗流湧動。苯教與吐蕃贊普的矛盾可謂由來已久,第一代贊普,聶赤贊普就是被苯教教徒殺害,一直到第27代贊普,吐蕃政權幾乎都是被傳苯教、說神話、講謎語的苯教大臣控制,歷代贊普大多早逝,這與苯教大臣勢力與贊普的鬥爭有直接關係。松贊干布正是希望能夠用佛教徹底取代苯教,結束西藏無休止的殺戮和分裂的歷史。

次旦達西:苯教文化是提倡這個殺生的,佛教是反對殺生的,但是那個苯教是用血來祭祀,所以按它的季節來,祭祀許多動物和牲畜,這樣的話對西藏這個牧業生產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是一個。第二個呢,苯教實際上在西藏是根深蒂固,隨著贊普建立大的政權,首先要有新的思想來統一和代替。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第二年,松贊干布也突然去世,兩位唐蕃歷史性關係的締造者相繼去世,大唐與吐蕃的蜜月期結束了,雙方關係的前景籠上了一層陰影。松贊干布去世後,贊普的王位傳給了他的孫子芒松芒贊,由於新贊普年幼,吐蕃軍政大權落入宰相葛爾東贊域松之手,葛爾東贊域松就是迎娶文成公主的首領祿東贊,但祿東贊推崇苯教,苯教與噶氏家族互相依持,勢力迅速壯大,很快,贊普的身邊全部都是苯教大臣了,從這個時期開始,吐蕃進入了長達五十年之久的噶爾家族專權時期,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吐蕃與唐朝陷入了連綿不斷的戰爭,吐蕃與唐朝的戰爭,主要發生在兩條戰線上,一是吐谷渾,另一個則是西域的安西四鎮,對於唐蕃雙方而言,吐谷渾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控制了吐谷渾就等於控制住了絲綢之路的南道。起初,吐蕃軍隊在各條戰線都取得了優勢,但經過30多年的戰爭,唐軍收復了安西四鎮,吐蕃佔據了二十四年的天山以南地區,也重新回到了唐朝的版圖。公元698年,吐蕃專權的噶氏家族被王室剷除,唐蕃之間的戰爭也緩和下來,雙方再度開始討論和親之事。

次旦扎西:松贊干布去世以後,他孫子、曾孫都是,他的權利都落入他的大臣手裡,所以沒有迴歸到這個贊普血統上,所以他就是請這個金城公主,再一次建立這種親上加親,然後統治、鞏固他的地位。

又一位大唐公主即將踏上前往吐蕃的和親之路,她就是金城公主,金城公主本事中宗皇帝的侄孫女,為了顯示對這次和親的重視,中宗皇帝將這位侄孫女當作自己的女兒來出嫁,與文成公主一樣,金城公主入蕃,將帶去大批書籍和工匠,甚至還有龜茲樂一部,後來她還派使者來唐,請求唐玄宗把《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漢文典籍班賜給吐蕃,另外西藏現存最早的藏醫著作《月王藥診》,就是在金城公主帶去的醫書翻譯之後,結合了吐蕃民間醫藥學經驗而編成的。公元710年正月27日,唐中宗為金城公主舉行隆重的餞行儀式,而後金城公主一行踏上了漫漫行程,而此時的吐蕃王朝的內部,正在發生著激烈的政治鬥爭,年輕英俊的吐蕃王子江察拉溫被苯教大臣殺害,相傳原本要嫁給的這是這位未來的贊普,苯教舊勢力與贊普的較量還在繼續,他們試圖阻止吐蕃和唐朝的再次聯姻。

金城公主的行程也在繼續,她沒有因為吐蕃複雜的政治形勢而退縮,她要完成的一位大唐公主的神聖使命,相比於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金城公主並沒有留下美好愛情故事,但她所做出的貢獻,同樣巨大且意義深遠。唐蕃聯姻,會給贊普強大的力量支持,會消除戰爭,實現吐蕃中興,讓雪域人民過上穩定的生活,在布達拉宮的這幅壁畫上,描繪了金城公主當年入藏之前,唐朝皇帝賜給她一面鏡子的情形,在壁畫中,彷彿能夠聽到臨行前,唐朝皇帝對金城公主的殷切叮嚀。金城公主與赤德祖讚的和親,進一步加深了中原文化與西藏文化的交流和影響,赤德祖贊在給唐玄宗的上書中就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漢藏一家成為雙方共同的期待。

次旦扎西:這個歷史研究,就是從我們地緣文化方面研究,按理的話,印度和吐蕃很近,但是西藏文化偏偏往東向發展,唐蕃之間200多年間,200多年的歷史,互派使臣次數是191次,唐朝派使臣到拉薩吐蕃是66人次,那吐蕃派到這個唐朝是125人次,所以這是很頻繁密切。

在吐蕃與唐朝多方面的社會文化交流中,佛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西藏文化傳統的形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松贊干布去世後,苯教大臣得勢,他們開始破壞佛教,到金城公主入藏,西藏的佛教一直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甚至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都已經不見蹤跡。

尼瑪次仁喇嘛:藏佛洞在裡面,文成公主和藏王走了之後,藏族人擔心那個佛像會受到破壞嗎,趕緊從小昭寺把我們剛剛拜的那個佛像,藏到這個藏佛洞裡邊60年,最後,金城公主才把它從這裡請出來,供在我們剛剛拜的那個位置上,這位公主非常的高瞻遠矚,她知道將來有,因為世界的有些東西是變化無常,今天我們和好了,為什麼,因為她來了,但是她走了以後,還是不能保證,所以為了便與這個佛像不要再受到破壞或者藏起來,她有一個非常好的建議是把這個佛像供在大昭寺。

真正使佛教在吐蕃廣泛傳播的是贊普赤松德贊,很多藏文史籍記載,赤松德贊是金城公主的兒子,這一直是西藏曆史中最富爭議的問題之一,這位功績卓著的偉大讚普,確立了佛教在吐蕃社會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在赤松德贊即為之初,權力還掌握在信奉苯教的大臣之手,吐蕃社會的反佛勢力依然很大,甚至連大昭寺小昭寺都被改為屠宰作坊,這一些信佛大臣的支持下,赤松德贊嚴懲反佛大臣,並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來推行佛教。赤松德贊迎區蓮花生大師,寂護論師等天竺漢地高僧入藏弘法,在他的主持下,吐蕃修建的桑耶寺,這是吐蕃史上第一座正規寺院。赤松德贊頒佈興佛詔書,並挑選貴族子弟出家為僧,這也是吐蕃正式出現佛教僧人的開始,他賜給每位僧人三戶屬名作為供養,這就是三戶養僧制。

赤松德贊下令舉行了一場佛教與苯教的公開辯論,以決勝敗,辯論的結果是苯教失敗,赤松德贊當即宣佈自己信奉佛教,一部分苯教改信佛教,其他人則逃往了邊遠地區隱居。在佛教取得了對本教的勝利之後,佛教內部的矛盾鬥爭也基本得到解決,佛教開始發展起來。赤松德贊在吐蕃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堪與松贊干布相提並論,在他長達43年的統治時期,吐蕃繼續擴張,形成一個強大的多部族帝國。在赤松德贊即為的第一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了,這場歷時七年零兩個月的叛亂,給唐王朝的統治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而正積極開拓的吐蕃同步則覓到了意外的良機,為了平定叛亂,唐王朝將防備吐蕃的邊防主力調回中原,這使河西、隴右軍備空虛,吐蕃趁虛而入。到安史之亂平定時,唐朝的隴右之地已全部被吐蕃佔領。

公元763年10月,20萬大軍長驅直入,佔領長安,長安城被洗劫一空,他們甚至還擁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唐軍發起有力反擊,迫使吐蕃軍隊在十五天之後推出長安。此後吐蕃軍隊掉頭西征,佔領西域、河西走廊廣大地區,吐蕃人追求了一個半世紀的目的終於達到了。據統計,吐蕃總共佔領了唐朝50餘州150餘縣,控制人口達160多萬。面對吐蕃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唐王朝宰相李泌提出了北合回紇,南通南詔的遏制吐蕃計劃,並得以成功實施,南詔是由唐朝烏蠻、白蠻等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的一個地方政權,公元738年,唐玄宗冊封地域最南的蒙舍詔首領皮邏閣為雲南王,使之歸順大唐。然而,其子閣羅鳳繼位後宣佈脫離唐朝,歸附吐蕃,由於吐蕃對南詔一直橫徵暴斂,南詔苦不堪言,唐王朝宰相李泌的計劃,使南詔順利歸唐,南詔歸唐之後,吐蕃大規模的擴張之勢有所減弱,雙方再度和談。

巴桑旺堆:我們今天每當閱讀唐朝的漢文史料的時候,我深切地感到的唐書裡,有很多藏民族的有關記載,尤其是藏族的軍事的有些記載,應該說戰爭的一個直接後果導致這麼詳細的記載。那麼唐人對這個藏族有進一步,對吐蕃人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同樣,吐蕃人通過戰爭,對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先進的政治制度,有更多的瞭解,那麼到了吐蕃末期的時候,吐蕃的很多的政治上的措施,吐蕃的很多文化上的一些借鑑,都是從唐朝裡頭吸取文化素養的。

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唐朝與吐蕃雙方進行了最後一次會盟,盟文被碑刻石立碑,當時共立三碑,一碑立於長安,一碑立於邏些,還有一碑立於唐蕃交界之地。如今只有拉薩這座唐蕃會盟碑依然矗立在大昭寺前,會盟碑上的盟文聲名,這次會盟的目的是,商議社稷如一,使唐蕃再續慈親之情,重申鄰好之意,盟文再次肯定了雙方劃定的邊界,商定了雙方用以溝通的驛遞線路,並規定了其它和平措施。在會盟碑東側的藏文盟詞中,還回顧了從松贊干布以來,唐蕃關係發展的曲折歷史,告誡人們長慶會盟來之不易,今天這塊歷經千年風雨的唐蕃會盟碑成為漢藏民族親如一家的歷史見證。

次旦扎西:這個唐蕃兩個民族最後走向會盟的這個道路,這個是從松贊干布開始,文成公主進藏,就是藏漢兩個民族結下了親人的這麼一個關係。第二是唐朝與吐蕃之間,兩個民族字都在這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互相幫助,所以這樣的話唐蕃兩個民族之間,也是我們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這個多元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麼一個融合過程。

對於吐蕃自身來說,唐蕃會盟碑和它身後的大昭寺,還見證了西藏佛教的發展歷史和吐蕃王朝的興衰,赤松德贊去世後,朗達瑪在一些反佛大臣的擁立下,登上了贊普之位,朗達瑪推行激烈的毀佛政策,以至於招來殺身之禍,公元842年,朗達瑪遇刺身亡,這位給吐蕃帶來血雨腥風的暴虐統治者,成為吐蕃最後一位贊普,在朗達瑪去世後,吐蕃陷入長達400餘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直到蒙元時期,西藏地區才又一次匯入中國統一的洪流。

大唐與吐蕃,這兩個強盛的王朝幾乎同時興衰,歷史的巧合令人感慨無限,雙方時戰時和,有時親密,有時疏遠,彼此窺探,卻又相互學習。對唐朝來說,吐蕃是必須認真瞭解的新夥伴,新對手,而對於吐蕃來說,唐朝是充滿魅力的學習、模仿,乃至超越的對象,差異巨大的雙方就在這個複雜的交流過程中,不斷碰撞,不斷消長,也不斷融合。如今,它們當年叱吒的風雲早已散盡,而回望這兩個王朝的背影時,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其光輝穿越時空,奪人魂魄,而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赤德祖贊與金城公主的美好姻緣,作為唐蕃和同為一家的紐帶,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永遠傳頌的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