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抒發了作者的什麼願望?

張媽媽210


那是作者抒發自己平生志向的一部反映東漢末至晉初17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題材的古典文學鉅著,他祖藉山西太原,生長於江南之地,青壯年先後投奔過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可惜這些人只能成為歷史的過客,不能成為王朝開創者!他最後只能隱居著書,他在綜合了《大業拾遺記》《東坡志林》《三國志評話》等文史著作,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的基礎上,歷18年寒暑,嘔心瀝血而作的這部歷史題材小說,敷衍故實為演,闡述明達為義,所以命名為《三國演義》,他表達了對結束元末群雄割據的亂世,明君賢相出現,撫慰黎民,以致太平的美好願望!可惜由於他的歷史侷限性,與所受的儒家封建教育,他沒有想到,所謂明君昏君,他們的統治階級的核心無非是家天下而已,城頭變幻大王旗,受剝削壓迫的永遠都是廣大勞苦大眾!


被動專家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非常值得尊敬。但其中作者表達的“尊劉貶曹諷吳”,在今天看來,一條也站不住腳,因為他恪守和宣揚的是皇權時代的所謂“正統”觀念。

什麼是“正統”?正統就是成王敗寇,正統就是勝利者的自我標榜,正統就是掌握歷史話語權,而這一說法根本就不成立。像秦二世,像桓、靈二帝,像白痴司馬衷,像趙構,像慈禧太后……這樣的正統我們不要也罷。

說回《三國演義》。

先探討一下劉備這個“大漢皇叔”給劉家做了什麼貢獻。董卓亂政的時候他在哪裡?漢獻帝顛沛流離的時候他在哪裡?二袁、劉表、韓遂們脫離中央割據做亂的時候他在哪裡?整部小說中,他除了陪漢獻帝掉了幾滴眼淚他還幹了什麼?有人提出他策劃了和馬騰等人那次未遂的政變。好,在那次所謂的謀曹事件中,無論馬騰還是劉備,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尚,它就是一場普普通通的權力鬥爭,那次活動也並非為了什麼“匡扶漢室”,馬、劉看中和眼紅的是曹操手中的權力——就是想取而代之,僅此而已。

如果這一點沒有說服力,那麼繼續。劉備進入益州後先稱王后稱帝,他的國號是什麼?是“蜀”。

為什麼不是漢?第一,匡扶漢室一直就只是個幌子,借殼上市、割據稱雄才是他的真實目的,有了資本和立身之地,就不用給他人做嫁衣裳了。第二,他的所謂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應該也是假的,而且可能性很大。

反觀曹操,自起兵之日起就一直大義凜然堂堂正正,掃黃巾、迎獻帝、滅二袁、平劉表、破韓遂、徵遼東,同時降伏匈奴、烏桓,一舉平定中國北方。可以說,如果沒有曹操的征伐和襄助,首先中國北方一團糟,因為剩下的那群人誰也沒有一統的能力和天下為公的歷史責任感。其次是漢獻帝早就被哪個割據勢力給劫持,並在利用完後就“被死亡”了。所以,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在歷史中,曹操才是匡扶漢室的大英雄真豪傑。

再說一下孫權。那也是家傳淵源、父子英雄,孫策的猝死,曾經讓年輕的江東政權一度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但孫權卻讓所有人眼前一亮,以非凡的手段迅速穩固政權、凝聚人心,父兄基業反而在他手裡被髮揚光大。以荊州為例,面對劉備集團的出爾反爾和背信棄義,他不惜做出讓步以維護孫劉聯合抗曹的大局。同樣,這份心胸和氣度也不是劉備可比擬的。

在皇權時代,所謂“正統”只是統治階級愚民的一大政治宣傳手段,只是為了讓老百姓俯首帖耳、唯唯諾諾而已。不過,這一點他們最後還真做到了。晚清時期,中國皇權專制達到頂峰,人們的奴性也達到頂峰,像慈禧太后這樣一箇中國曆史上最不靠譜的老孃們,卻能讓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們死心塌地地去維護和效忠……就因為所謂的“正統”。從這一點來說,曾國藩所謂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根本就不值一提——這種人如果可以稱為“聖”,那麼只能稱之為“奴才之聖”了!





彼岸歷史


《三國演義》精彩故事讓人津津樂道,裡面的文臣運籌帷幄大放異彩,武將勇猛彪悍流芳百世,裡面的主公梟雄奸雄各具春秋。如此拍案叫絕的演繹故事透露著作者當時所處環境人民群眾對美好的渴望。

作者塑造這些有著自己的抱負有著自己的願景。首先塑造劉備,他是一個仁慈之主,對兄弟義薄雲天,對百姓愛民如子,暗示他多莫希望當世之君勤政愛民,官吏清明沒有貪汙腐敗,武將不畏死忠君報國保一方平安。

塑造曹操,用人不拘一格,能者上尸位素餐者下,貪汙腐敗者幹掉,他文采飛揚,詩句蓬勃大氣,軍事才能更有當代豪傑無法比擬的優秀,他胸懷寬廣,笑對失敗,又心機詭詐,讓他的對手如履薄冰。暗示作者盼著有一個如此優秀的君主統治就沒有當時的內憂外患,盼著人民生活在一個祥和的環境裡,沒有飢餓和顛沛流離之苦!



貔貅落寶


三國演義最顯著的特徵是尊劉抑曹,按現代的朮語說,這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民意。從北宋靖康之變,宋室南渡,中原地區就一直處於異族鐵蹄之下,基層民眾承受著階級和民族雙重壓迫,苦難深重,朝不慮夕,肯定迫切希望南宋政權王師北上,解救受苦受難的民眾。而中原的大批士人隨宋室南渡,偏安一隅,失去了自己的田產莊園,也切盼王師北上,恢復中原,還給他們往目的輝煌。所以在三國故事的流傳中逐漸形成一種觀念,把北方政權當作外來政權,不合法政權,而把南方政權視為正統。但是在三國分立中,北方的曹氏政權並非外來政權,只好儘量醜化曹家鼻祖曹操,把他描述成奸詐,兇殘,嗜殺成性的反面人物,以表現曹氏篡漢自立的不正當性。在南方的兩個政權上,則選擇劉氏集團。因為姓劉,而且在漢獻帝退位後,劉備在蜀中即帝位仍沿大漢國號,可以看作漢室帝位的延續,具有正當性。可是在三國中,劉備的蜀漢國土最小,國力最弱,有點與正統不甚相符。所以在故事的流傳中,有意識地把劉備集團推向道德的制高點。不僅處處把劉備描述成忠於漢室,忠厚仁愛的正人君子,還賦於皇叔的高位,還把劉氏集團的文臣諸葛亮,龐統,武將關羽,張飛,趙雲等神化,讓劉氏集團北進一統江山的願望呼之欲出。到了元末,天下大亂,刀兵四起,各路英雄豪傑無不以驅除韃虜,重建漢人江山為己任,更使民意向尊劉抑曹集中。三國演義的作者正是順應了這種民意,把民間的三國故事與正史三國志結合起來,通過文藝加工,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


陳老師224723857


我個人的觀點肯定比較片面,在此獻醜,敬待斧正,我個人覺得三國演義最重要的一句話無疑是開篇第一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個觀點無疑貫穿了小說的始終,這也是一個必然的歷史趨勢;要說作者的思想,不得不提到他的生平,老羅是元末明初的人,曾在張士誠門下做幕僚,後張士誠被朱元璋滅,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男人,老羅心中也是有自己的抱負的,但是因為曾在張士誠手下所以他不得不放棄入明朝從政的想法,他的小說中自然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懷才不遇的悲傷,書中明顯可以看出他“擁劉反曹貶孫的思想”,書中對於戰爭的戰前準備,計策的運用,人物性格的描畫和戰場的激烈描寫的可謂極為經典,然而真正的戰場更多的是殘酷和喪心病狂,經歷過亂世的羅老先生無疑會目睹無數人間慘劇,自然會對戰爭深惡痛絕,所以可以從書中的內容分析出來一下結論:擁護儒家思想的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奸、暴與劉備的仁德做出對比,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渴望明君治天下,迫切的希望亂世結束、百姓安居樂業,也希望有武聖關羽、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渾身是膽的趙雲這樣的名臣名將來幫助明君平天下、治天下,甚至不惜讓“神仙”(左慈)來整治國賊,通過禰衡來大罵,其實他又何嘗不知,真正該罵的是這個世道,但他就是要罵!罵盡他心中的怒火!

他希望少一些董卓這樣的國賊,人與人少一些奸詐,少一些猜忌,君主多一些仁德,君臣多一些信任,多一些以天下為己任的大丈夫,多一些桃園兄弟的義氣,人們能像三國中的英雄們一樣能夠為自己的信仰奮鬥終生.....

這就是我讀三國的大致感悟吧,這本書我雖然讀過很多遍,但是永遠不會減輕對它的喜愛,或許這本書還有很多值得多的地方吧。


五千留風港


作者開篇引用當朝大才子楊慎的一首詞,該詞起伏跌宕,充滿了壯麗的無奈。朝代興替和分分合合都是笑談,唯有白髮漁樵才是永恆。然而,作者在這部鴻篇鉅製中,沒有一點著墨於漁樵耕讀,寫的都是上層人士,或者已經從平民崛起後的上層人士之間的爭鬥。這個鬥爭從劉氏衰落到曹氏孫氏劉氏三家,到三家歸晉司馬氏,一部分人要分裂劉氏,一部分人要統一劉氏,最後天下不姓劉了,天下不姓劉沒有關係,天下者乃是天下人之天下。

可惜,後來讀三國的,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結論:尊劉貶曹。那司馬氏幹嘛去了?還有諸多英雄幹嘛去了?筆者得出這種週期輪迴式結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實是無限的悲傷。華夏英雄都在小說裡內鬥消耗殆盡,價值觀隨著歷史進程扭曲,他們的主子換了一個又一個,他們的內鬥永遠不會停歇,即便司馬氏得了天下。得給這些英雄找一個宣洩的平臺,這個平臺是什麼?難道是小說中描述的亂世?這便是自明朝至民國都嘗試解決的問題,華夏能人太多,他們不能再也不能為了一家一姓而鬥,他們必須記住,他們必須也終將為了國家的根本而奮鬥,那就是人民,書中完全沒有描寫的老百姓。

《三國演義》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電影,即每個角色精彩的篇章展現,這就是演義的筆法。


伯爵227998672


《三國演義》是一部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那麼作者的願望是:

第一,遵循歷史,歷史發展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歷史發展也是有規律的,一個國家的發展歷史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誰也無法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

第二,改變歷史,關鍵的時刻,關鍵的人物,關鍵的事件,是可以把歷史改變。三國裡漢朝已經走向了沒落,誰也無法起死回生了,在那個時期,國家政權無法控制各地方勢力,於是各方勢力盤踞各地,各自為政,因此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為此作者的願望就是需要有人改變歷史,讓國家恢復太平。所以改變歷史的人物出現了,在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事件後,國家一分為三。

第三,牢記歷史,我們學習歷史,牢記歷史,以史為誡。這也是作者的願望。歷史的變遷,都是有深層次原因,國家為什麼會一分為三?為什麼又三合一?所以作者在小說裡所闡述的歷史故事,就是他的一個願望,讓後人吸取歷史的教訓,不能讓歷史改寫,不能讓歷史倒退,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以上是我對《三國演義》作者的願望的幾點分析,朋友們,你們以為呢,歡迎大家提出你們的看法。


慧眼品人生


三國演義很好的抒發了作者對三國諸葛亮的美好幻想,整部演義,諸葛亮莫名其妙的各種功勞,莫名其妙的各種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很好的訴說了諸葛亮不滅的傳奇。躺槍的無數,就像空城計的發明者,草船借箭,明明和諸葛亮沒有一點關係,活生生的讓演義莫名其妙的給諸葛亮貼上,顯示出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神人也!



秒創視頻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鉅著。自古以來都被人們津津樂道!

作者宣揚了貶曹擁劉的思想。其中不乏忠孝仁義的精神。關羽忠義,張飛驕狂,孔明謀深,子龍勇猛,曹操奸詐,公瑾風雅,劉備風流……每個人物都刻畫的有聲有色,每場戰爭都寫的氣勢如雷。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一部歷史巨篇,傳唱千古!


沅江玩石狂


滾滾東逝長江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全書通過故事演義,感嘆歷史之無序。英雄未必創選歷史,天道無常,闢如山川河流,雖永駐於世,但後浪必催前浪。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不變是相對,變是絕對的。

那有“天不變道亦不不變。”之腐之泥古不化,死抱封建疆屍。遺臭於二十一世紀還有人戀戀不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