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张妈妈210


那是作者抒发自己平生志向的一部反映东汉末至晋初17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题材的古典文学巨著,他祖藉山西太原,生长于江南之地,青壮年先后投奔过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可惜这些人只能成为历史的过客,不能成为王朝开创者!他最后只能隐居著书,他在综合了《大业拾遗记》《东坡志林》《三国志评话》等文史著作,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历18年寒暑,呕心沥血而作的这部历史题材小说,敷衍故实为演,阐述明达为义,所以命名为《三国演义》,他表达了对结束元末群雄割据的乱世,明君贤相出现,抚慰黎民,以致太平的美好愿望!可惜由于他的历史局限性,与所受的儒家封建教育,他没有想到,所谓明君昏君,他们的统治阶级的核心无非是家天下而已,城头变幻大王旗,受剥削压迫的永远都是广大劳苦大众!


被动专家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非常值得尊敬。但其中作者表达的“尊刘贬曹讽吴”,在今天看来,一条也站不住脚,因为他恪守和宣扬的是皇权时代的所谓“正统”观念。

什么是“正统”?正统就是成王败寇,正统就是胜利者的自我标榜,正统就是掌握历史话语权,而这一说法根本就不成立。像秦二世,像桓、灵二帝,像白痴司马衷,像赵构,像慈禧太后……这样的正统我们不要也罢。

说回《三国演义》。

先探讨一下刘备这个“大汉皇叔”给刘家做了什么贡献。董卓乱政的时候他在哪里?汉献帝颠沛流离的时候他在哪里?二袁、刘表、韩遂们脱离中央割据做乱的时候他在哪里?整部小说中,他除了陪汉献帝掉了几滴眼泪他还干了什么?有人提出他策划了和马腾等人那次未遂的政变。好,在那次所谓的谋曹事件中,无论马腾还是刘备,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尚,它就是一场普普通通的权力斗争,那次活动也并非为了什么“匡扶汉室”,马、刘看中和眼红的是曹操手中的权力——就是想取而代之,仅此而已。

如果这一点没有说服力,那么继续。刘备进入益州后先称王后称帝,他的国号是什么?是“蜀”。

为什么不是汉?第一,匡扶汉室一直就只是个幌子,借壳上市、割据称雄才是他的真实目的,有了资本和立身之地,就不用给他人做嫁衣裳了。第二,他的所谓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应该也是假的,而且可能性很大。

反观曹操,自起兵之日起就一直大义凛然堂堂正正,扫黄巾、迎献帝、灭二袁、平刘表、破韩遂、征辽东,同时降伏匈奴、乌桓,一举平定中国北方。可以说,如果没有曹操的征伐和襄助,首先中国北方一团糟,因为剩下的那群人谁也没有一统的能力和天下为公的历史责任感。其次是汉献帝早就被哪个割据势力给劫持,并在利用完后就“被死亡”了。所以,无论是在演义中还是在历史中,曹操才是匡扶汉室的大英雄真豪杰。

再说一下孙权。那也是家传渊源、父子英雄,孙策的猝死,曾经让年轻的江东政权一度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但孙权却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以非凡的手段迅速稳固政权、凝聚人心,父兄基业反而在他手里被发扬光大。以荆州为例,面对刘备集团的出尔反尔和背信弃义,他不惜做出让步以维护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同样,这份心胸和气度也不是刘备可比拟的。

在皇权时代,所谓“正统”只是统治阶级愚民的一大政治宣传手段,只是为了让老百姓俯首帖耳、唯唯诺诺而已。不过,这一点他们最后还真做到了。晚清时期,中国皇权专制达到顶峰,人们的奴性也达到顶峰,像慈禧太后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不靠谱的老娘们,却能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们死心塌地地去维护和效忠……就因为所谓的“正统”。从这一点来说,曾国藩所谓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根本就不值一提——这种人如果可以称为“圣”,那么只能称之为“奴才之圣”了!





彼岸历史


《三国演义》精彩故事让人津津乐道,里面的文臣运筹帷幄大放异彩,武将勇猛彪悍流芳百世,里面的主公枭雄奸雄各具春秋。如此拍案叫绝的演绎故事透露着作者当时所处环境人民群众对美好的渴望。

作者塑造这些有着自己的抱负有着自己的愿景。首先塑造刘备,他是一个仁慈之主,对兄弟义薄云天,对百姓爱民如子,暗示他多莫希望当世之君勤政爱民,官吏清明没有贪污腐败,武将不畏死忠君报国保一方平安。

塑造曹操,用人不拘一格,能者上尸位素餐者下,贪污腐败者干掉,他文采飞扬,诗句蓬勃大气,军事才能更有当代豪杰无法比拟的优秀,他胸怀宽广,笑对失败,又心机诡诈,让他的对手如履薄冰。暗示作者盼着有一个如此优秀的君主统治就没有当时的内忧外患,盼着人民生活在一个祥和的环境里,没有饥饿和颠沛流离之苦!



貔貅落宝


三国演义最显著的特征是尊刘抑曹,按现代的朮语说,这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民意。从北宋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中原地区就一直处于异族铁蹄之下,基层民众承受着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苦难深重,朝不虑夕,肯定迫切希望南宋政权王师北上,解救受苦受难的民众。而中原的大批士人隨宋室南渡,偏安一隅,失去了自己的田产庄园,也切盼王师北上,恢复中原,还给他们往目的辉煌。所以在三国故事的流传中逐渐形成一种观念,把北方政权当作外来政权,不合法政权,而把南方政权视为正统。但是在三国分立中,北方的曹氏政权并非外来政权,只好尽量丑化曹家鼻祖曹操,把他描述成奸诈,凶残,嗜杀成性的反面人物,以表现曹氏篡汉自立的不正当性。在南方的两个政权上,则选择刘氏集团。因为姓刘,而且在汉献帝退位后,刘备在蜀中即帝位仍沿大汉国号,可以看作汉室帝位的延续,具有正当性。可是在三国中,刘备的蜀汉国土最小,国力最弱,有点与正统不甚相符。所以在故事的流传中,有意识地把刘备集团推向道德的制高点。不仅处处把刘备描述成忠于汉室,忠厚仁爱的正人君子,还赋于皇叔的高位,还把刘氏集团的文臣诸葛亮,庞统,武将关羽,张飞,赵云等神化,让刘氏集团北进一统江山的願望呼之欲出。到了元末,天下大乱,刀兵四起,各路英雄豪杰无不以驱除鞑虜,重建汉人江山为己任,更使民意向尊刘抑曹集中。三国演义的作者正是顺应了这种民意,把民间的三国故事与正史三国志结合起来,通过文艺加工,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陈老师224723857


我个人的观点肯定比较片面,在此献丑,敬待斧正,我个人觉得三国演义最重要的一句话无疑是开篇第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个观点无疑贯穿了小说的始终,这也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要说作者的思想,不得不提到他的生平,老罗是元末明初的人,曾在张士诚门下做幕僚,后张士诚被朱元璋灭,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男人,老罗心中也是有自己的抱负的,但是因为曾在张士诚手下所以他不得不放弃入明朝从政的想法,他的小说中自然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怀才不遇的悲伤,书中明显可以看出他“拥刘反曹贬孙的思想”,书中对于战争的战前准备,计策的运用,人物性格的描画和战场的激烈描写的可谓极为经典,然而真正的战场更多的是残酷和丧心病狂,经历过乱世的罗老先生无疑会目睹无数人间惨剧,自然会对战争深恶痛绝,所以可以从书中的内容分析出来一下结论:拥护儒家思想的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奸、暴与刘备的仁德做出对比,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渴望明君治天下,迫切的希望乱世结束、百姓安居乐业,也希望有武圣关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浑身是胆的赵云这样的名臣名将来帮助明君平天下、治天下,甚至不惜让“神仙”(左慈)来整治国贼,通过祢衡来大骂,其实他又何尝不知,真正该骂的是这个世道,但他就是要骂!骂尽他心中的怒火!

他希望少一些董卓这样的国贼,人与人少一些奸诈,少一些猜忌,君主多一些仁德,君臣多一些信任,多一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多一些桃园兄弟的义气,人们能像三国中的英雄们一样能够为自己的信仰奋斗终生.....

这就是我读三国的大致感悟吧,这本书我虽然读过很多遍,但是永远不会减轻对它的喜爱,或许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多的地方吧。


五千留风港


作者开篇引用当朝大才子杨慎的一首词,该词起伏跌宕,充满了壮丽的无奈。朝代兴替和分分合合都是笑谈,唯有白发渔樵才是永恒。然而,作者在这部鸿篇巨制中,没有一点着墨于渔樵耕读,写的都是上层人士,或者已经从平民崛起后的上层人士之间的争斗。这个斗争从刘氏衰落到曹氏孙氏刘氏三家,到三家归晋司马氏,一部分人要分裂刘氏,一部分人要统一刘氏,最后天下不姓刘了,天下不姓刘没有关系,天下者乃是天下人之天下。

可惜,后来读三国的,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尊刘贬曹。那司马氏干嘛去了?还有诸多英雄干嘛去了?笔者得出这种周期轮回式结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是无限的悲伤。华夏英雄都在小说里内斗消耗殆尽,价值观随着历史进程扭曲,他们的主子换了一个又一个,他们的内斗永远不会停歇,即便司马氏得了天下。得给这些英雄找一个宣泄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什么?难道是小说中描述的乱世?这便是自明朝至民国都尝试解决的问题,华夏能人太多,他们不能再也不能为了一家一姓而斗,他们必须记住,他们必须也终将为了国家的根本而奋斗,那就是人民,书中完全没有描写的老百姓。

《三国演义》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电影,即每个角色精彩的篇章展现,这就是演义的笔法。


伯爵227998672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那么作者的愿望是:

第一,遵循历史,历史发展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历史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谁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第二,改变历史,关键的时刻,关键的人物,关键的事件,是可以把历史改变。三国里汉朝已经走向了没落,谁也无法起死回生了,在那个时期,国家政权无法控制各地方势力,于是各方势力盘踞各地,各自为政,因此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为此作者的愿望就是需要有人改变历史,让国家恢复太平。所以改变历史的人物出现了,在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事件后,国家一分为三。

第三,牢记历史,我们学习历史,牢记历史,以史为诫。这也是作者的愿望。历史的变迁,都是有深层次原因,国家为什么会一分为三?为什么又三合一?所以作者在小说里所阐述的历史故事,就是他的一个愿望,让后人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能让历史改写,不能让历史倒退,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以上是我对《三国演义》作者的愿望的几点分析,朋友们,你们以为呢,欢迎大家提出你们的看法。


慧眼品人生


三国演义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对三国诸葛亮的美好幻想,整部演义,诸葛亮莫名其妙的各种功劳,莫名其妙的各种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很好的诉说了诸葛亮不灭的传奇。躺枪的无数,就像空城计的发明者,草船借箭,明明和诸葛亮没有一点关系,活生生的让演义莫名其妙的给诸葛亮贴上,显示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神人也!



秒创视频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巨著。自古以来都被人们津津乐道!

作者宣扬了贬曹拥刘的思想。其中不乏忠孝仁义的精神。关羽忠义,张飞骄狂,孔明谋深,子龙勇猛,曹操奸诈,公瑾风雅,刘备风流……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有声有色,每场战争都写的气势如雷。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一部历史巨篇,传唱千古!


沅江玩石狂


滚滚东逝长江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全书通过故事演义,感叹历史之无序。英雄未必创选历史,天道无常,辟如山川河流,虽永驻于世,但后浪必催前浪。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不变是相对,变是绝对的。

那有“天不变道亦不不变。”之腐之泥古不化,死抱封建疆尸。遗臭于二十一世纪还有人恋恋不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