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换一个角度,其实路遥的人生不是苦难,而是幸运

《平凡的世界》:换一个角度,其实路遥的人生不是苦难,而是幸运

路遥

当我们一提到《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书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两部书的作者路遥。

在大家的一贯观念中,路遥基本上可以说是“苦难”的代名词了。

的确,路遥的一生确实是苦难的。

至今社会上还流传着他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时候,因为没钱去北京领奖,还让自己的弟弟王天乐去借路费。

他为了写就《平凡的世界》,长期在条件艰苦的煤矿没日没夜的创作,缺衣少食。

这样拼命写作,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路遥因为积劳成疾,最终因为肝硬化,腹水引起的肝功能衰竭,致使他在作家最黄金的年龄:42岁,就离开了这个他最爱的世界。

路遥去世后,他留下的全部财产也只有1万来块钱以及一万多的债务。

如果以路遥一生的贫困和他人生终点在42岁就截然而止为参照物来看,路遥的一生确实是“不幸”和“苦难”的。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路遥的人生是充满了“幸运”和“机遇”。

《平凡的世界》:换一个角度,其实路遥的人生不是苦难,而是幸运

路遥 老家

路遥出生在陕北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是家里的长子。

路遥从小就成熟,懂事;他爱吃,更想上学,想到村子里的学堂里读书。

但是家里太穷,没法儿供他上学,路遥的父亲王玉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知道就是砸锅卖铁也因该送孩子上学,但是靠自己的光景,想要供路遥上学那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于是王玉宽为了让路遥能够上学,只好打她在延川的大哥王玉德的主意了。

路遥的伯父没有儿女,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中国人对于无后的事情看得是十分重的。

当然王玉德也不例外,王玉德最想要的孩子是王玉宽家刚出生的老四。

但是路遥的母亲却坚持让自己的长子路遥去“顶门”,其用意就在于她想让路遥去上学。

王玉德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了让路遥去“顶门”,毕竟有总比没有强,再说这毕竟也是自己的亲侄子。

此时的路遥已经是虚岁九岁了,如果没有他亲生父母的无私与英明,如果他没有被送到大伯家,那么路遥的一生多半会像大多数的陕北农民一样,与田土纠葛一生。

《平凡的世界》:换一个角度,其实路遥的人生不是苦难,而是幸运

路遥 养母

路遥对于自己要去大伯家,给大伯当儿子的这件事情,其实是知道的。

他虽然非常纠结,但是能够到延川上学,对他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当父亲送他到大伯家后,借故离开之时,尽管路遥泪流满面,但是为了上学,他还是强忍着,没有追随父亲而去。

在大伯家,王玉德领着路遥在马家店小学上了几年小学后,路遥就顺利考入了延川县城的城关小学高小部。

城关小学是当时延川最好的小学,路遥能够考进去,也说明了路遥的成绩是非常优异的。

时间到了1963年,当时的陕北农村处于十分贫困的时期,对于王玉德这样的家庭来说,也是没有什么余粮的,如果此时再供一个孩子在城里上学,那是相当困难的。

于是就在路遥准备参加全县升初中的考试时,养父王玉德却给路遥下了死命令:不许考试,回村劳作。

这对于路遥来说,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

路遥的养父养母凭着自己的勤劳供养路遥,让他读完了小学,这其实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高学历了,所以王玉德不让路遥再上学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平凡的世界》:换一个角度,其实路遥的人生不是苦难,而是幸运

路遥

路遥为了给自己争取最后的就会,他为了检测自己这些年的学习成果,他还是孤注一掷的参加了考试。

结果大出意料,他居然在全县一千多考生中,考得了“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他惊动了整个郭家沟村。

但是尽管如此,养父王玉德还是铁了心不让路遥上学。

路遥被逼得没有办法,就去找了村大队书记刘俊宽。刘俊宽和王玉德是拜把兄弟,他看路遥哭得泣不成声,也是于心不忍。

于是刘俊宽当即就答应了路遥的请求,他运用自己的威望,为路遥借得了两斗黑豆,让路遥去换钱交报名费。

可是报名时间已经过了,路遥又哭着回来找刘俊宽帮忙。

刘俊宽连忙就去找校长说明情况,恳求校长收了路遥。

校长被感动了,这才破例收了路遥。

刘俊宽就是路遥人生路上的又一位贵人,整个刘家圪崂大队的老老少少也都是路遥的贵人。是他们在饿得浮肿的时候,还省出一些粮食给路遥。

可以说,路遥是带着百家粮,带着全村老少的爱与期望,来到的延川最高学府:延川中学。

《平凡的世界》:换一个角度,其实路遥的人生不是苦难,而是幸运

路遥和闻频

在延川中学,强烈的饥饿感让路遥刻骨铭心。

由于路遥喜欢文科,对数理化并不擅长,所以经常在这些课看小说。

班主任老师也很宽容,他常对路遥说:你喜欢文学,那就要在文学上多下功夫,千万不要荒废了。

班主任的宽容,让路遥在这段时间吸收了许多的文学知识,这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时间到了1966年,路遥在初中升中专的考试中,又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

这在当时,一个农民的孩子能够到中专学校读书,那就是“鲤鱼跃龙门”一般的,光宗耀祖了。

从此之后,路遥就彻底的摆脱了农村这个苦海,开始拿国家的补助,吃上了国家粮。顺利的话 ,三年毕业之后,就是国家干部了,就是城里人了。

路遥跃出“农门”不光全靠自己的努力,其实还与他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照脱不了关系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路遥是无法熬到初中毕业的。

《平凡的世界》:换一个角度,其实路遥的人生不是苦难,而是幸运

路遥在煤矿

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到了1966年,国务院废除了高考制度,让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路遥白高兴了一场。

接下来的三年多,路遥由于是活跃分子,为了自己的前途,他十分积极的参加了那场运动。

路遥真的是很幸运,在那场运动中,路遥不仅没有受到牵连而且还当上了县革委会副主任。

时间到了1969年,当时延川县来了许多北京来的知青,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清华附中的学生。

路遥也迎来了自己的爱情,他与清华附中的林虹彼此相互吸引,很快就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这是路遥的初恋,也是路遥最刻骨铭心的爱情。

但是这样的热情来得快也去得快,在路遥将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人”身份让给了林虹之后,林虹就离他而去了。

同时屋漏偏逢连夜雨,路遥的仕途也同时了断了,路遥为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甚至一度有了轻生的念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路遥也因此全力的开始拥抱他最热爱的文学,开始疯狂的写作。

《平凡的世界》:换一个角度,其实路遥的人生不是苦难,而是幸运

路遥和曹谷溪

他有幸结识了诗人曹谷溪,是曹谷溪慧眼识英雄,他看到了路遥的创作天赋与努力勤奋的品质,将路遥调进了通讯组,并培养他,照顾他,带领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路遥的运气那是真的好,曹谷溪不仅带路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还撮合路遥与另一位同样来自北京的知青林达确定了恋爱关系,他再次收获了爱情。

到了1973年夏天,全国高校招生终于恢复了,但是当时并非是高考,而是采取的推荐制。

路遥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动了心,决定一定要上大学。

因为在那个时候,路遥的文学创作成绩已经很突出了,所以县里的领导都非常的支持他。

但是路遥却接连被“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公开拒绝了,原因很明确,那就是路遥在那几年运动中,是大名赫赫的“王军长”,录取他,是会犯错误的。

这时,路遥的贵人和好运又来了,当时的县委书记申易同志得知路遥的情况后,就直接找到了延安大学当时的招生负责人申沛昌,而申沛昌正是申易的堂弟。

延安大学的领导也是本着惜才爱才,就共同决定录取路遥成为延安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平凡的世界》:换一个角度,其实路遥的人生不是苦难,而是幸运

路遥和林达

而林达成为了路遥的未婚妻之后,为路遥付出了许多。

她为了让路遥上大学,更是放弃了自己上大学的机会。

路遥后来上大学所需要的费用,基本上都是林达从自己的工资里省吃俭用抠出来的。

所以如果没有林达,路遥能不能上大学都还是一个问号?

路遥与林达的恋爱关系就像马拉松长跑一样,在跑了七八年之后,才于1978年在延川结婚。

可以说,路遥这一路走来,他能够从一个陕北贫困家庭里走出来,成为我国著名的作家,除了他一直以来的不懈奋斗,还与他这一路所遇到贵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路遥从离开亲爸亲爸到伯父王玉德家开始,他的一生其实就已经进入了轨道。

王玉德让他读到了高小,刘家圪崂大队的村民们帮助他上了初中,林虹让他享受到了爱情,接着曹谷溪带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申易帮助路遥上了大学,林达供养他上大学并成为了他的妻子。

《平凡的世界》:换一个角度,其实路遥的人生不是苦难,而是幸运

路遥葬礼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缺失一环,路遥就不能获得以后的成就。

所以说路遥的人生是“苦难”的,并不十分准确,因为相比于同时期在农村扎根的农民来说,路遥的人生还是极其“幸运”的了。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路遥,喜欢请点赞,加关注,感谢你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