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孔子》第一章:身世之謎

獨家 | 《閱讀孔子》第一章:身世之謎

第一章:身世之謎

第一編:孔子與其經歷

第一章:身世之謎

2014年,我專程拜訪了孔子故居。到了曲阜,顧不得旅途的疲勞,第一站遊覽了孔子研究院。這個研究院建築恢宏,佔地面積闊大,完全是官方氣勢。我在孔子的塑像前磕了頭,便跟著導遊踏著數十級臺階來到了東邊的大廳。

導遊是這樣介紹孔子父母的: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先生(姓孔,名紇,字叔梁)是一位力大過人,武功高強的武將,他的第一個妻子施氏生了九個女兒,沒有男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又納了妾,生了一個男丁,叫孟皮,是個跛足,古禮規定,殘疾者不得入廟祭祖。孔父晚年自悲無嗣,為了生兒子,叔梁紇又娶了顏家姑娘,顏徵在。據《孔子家譜》記載,顏父因為欣賞叔梁紇是聖王的後裔,身材魁梧,武功過人,有意將女兒託付於他,而並沒有因他年齡大就拒絕他的求婚。但當顏父向自己的三個女兒問起誰願意嫁給叔梁紇時,大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性情溫順的小女兒顏徵在願從父命。因此說,孔子父母的成婚應該說是明媒正娶。

顏徵在懷孕後,到家鄉附近的尼丘山祈禱,希望尼丘山之神能賜給他們一個聰明健康的兒子。就在魯襄公22年(公元前551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祈禱之後,在尼丘山腳下一個山洞裡休息時,生下了孔子。

這個故事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孔子其父與其母“野合”而生下了他的說法不相一致。我們就這個問題嚮導遊請教,那導遊不知這回事,說不出所以然來。

關於這兩種說法,筆者更相信司馬遷。理由之一,司馬遷東遊曲阜時,未必沒見到《孔子家語》《孔庭摘要》和《闕里述聞》這三本書,他可能同時向鄉野民間進行了採訪,認為鄉野民間“野合”的說法更為真實,因而在寫作《史記》時才有是說。

其二,“野合”的說法更符合從原始時代一直流傳到春秋末年的生殖崇拜。據傳在春秋時期,每逢社祭之日(主要是正月十五的上元節),男女就自由地聚會在一起,盡情歡愛,毫無顧忌。據《春秋》記載,齊國舉行社祭,男女狂歡,唱歌跳舞,魯莊公抵擋不住這種誘惑,竟想親自跑到齊國去,觀看這一狂歡節的盛況,以飽眼福。後代的儒家將這種現象斥之為“桑間濮上”的淫聲。但後代的儒家哪裡能理解了古代這種弘揚人性的禮教的意義呢?從這個角度看,導遊的故事更符合後來的儒學禮儀,而司馬遷的說法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俗。

其三,孔子其父叔梁紇在魯國是個英雄,他曾為魯國立下了兩次戰功。其中一次是這樣的:魯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齊國侵犯魯國,攻到魯國北部的防邑,防邑里有魯大夫臧紇和孔子之父叔梁紇。魯國派援軍前去救臧紇,因懾於齊軍的強大,援軍接近防邑時就裹足而不敢前。當夜幕降臨時,叔梁紇憑著自己的英勇無畏,帶領300甲士,保衛著主帥突圍了出去,將臧紇送到魯軍的駐地後,他又折回防邑繼續固守。齊軍見叔梁紇如此驍勇,又有援軍接應,一時難以攻下,只好罷兵離去。

這一年,叔梁紇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能夠有如此戰功令人十分敬佩。是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英雄與美人“野合”的故事?孔子其母顏徵在應該是個美人(《孔庭摘要》中說“顏氏幼女名徵在,生而有賢德,願應其求),而且應該是個知書識禮的有抱負的美人,關於這一點可以從“顏母教子”的故事中得到證明。孔子三歲喪父後,即處於貧賤中,他又“無常師”,那麼是誰對他進行了啟蒙教育?應該是他的母親(也有說是他的外祖父),如果他的母親沒有文化,想讓他成如此之大才也難。

因為是老夫少妻,也許顏家父親不同意這門親事,但顏徵在愛上了這位老當益壯的英雄,因此而委身於他,這才有“野合”一說。更令人擔心的是,孔子父母是否有正式的夫妻名分。因為孔子其父死後葬於防山這件事其母“諱也”不言,後其母死,葬於五父之衢,是陬人挽父之母告訴孔子其父葬於何處,他才將父母合葬。

其四,我們大可不必用後人的道德標準來衡量古人的所作所為,尤其是孔子的後代,更沒有必要用後來的道德標準來美化先人,因為美化不當就成了醜化,最大的醜化就是編造不真實的故事。

導遊所講的故事,完全符合後來的禮教,顯然有編故事之嫌,更何況與司馬遷的說法不一致。在我看來,一個老夫能夠贏得一位少女的歡心,自有老夫的魅力,這種魅力並非每一個老夫都具備。再者,老夫能使少女生出了兒子,說明老夫雄風猶在,寶刀不老,老夫與少女是匹配的。更令人驚訝的是,老夫與少女的結合能夠生出孔子這樣偉大的人物來,這種結合又具有了傳奇性。世上的非常之事、非常之觀往往不能用常理與常情來揣測,有非常之果,必有非常之因。

上面說到孔子之父是聖王之後,這一點是有來歷的。孔子的遠祖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從黃帝算起,傳到十四代生天乙,是為成湯,革夏桀之命而有天下,是為商朝。至盤庚改商為殷,因此孔子曾說:“丘殷人”。上面的記載說明,孔氏家族是黃帝和商湯的後裔。黃帝是古代黃河流域、中原人的共同祖先,他與炎帝經過阪泉大戰後,在中原地區不斷髮展狀大,成為古代傳說中最著名的一個人物。孔氏把他當作先祖,在於端正孔家之祖是標準的中原人士,其學說必然會在中原流傳的事實。

孔氏家族追溯其先祖世系,有一個關鍵人物叫微子啟,他是商王帝乙的長子,也就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商紂王的庶兄。紂王剛愎自用,不斷作惡,微子啟多次勸諫而不聽,於是他就逃離了紂王,投往西伯的領地。周武王伐紂克殷後,周公封微子啟為宋國的國君。宋國在當時是一個地位比較高的公國,其故城在今河南商丘縣南,統轄今河南商丘以東,江蘇徐州以西地域。

微子啟死後,歷四代而至宋閔公。宋閔公死後,其弟煬公立為國君,此人被閔公之子鮒祀所殺。鮒祀讓國於其兄即閔公長子弗父何(可能為庶出),何不受,鮒自立,是為厲公。

這個弗父何既然沒有接受國君之位,便成了第一個宋卿,這是孔氏先公中由公到卿身份轉化即地位下降的一個重要人物。此公的曾孫叫正考父,正考父之後,孔子先公的地位又從卿位下降到了大夫。第一個大夫就是正考父的兒子,孔氏家族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關鍵人物——孔父嘉。從他開始,孔氏家族才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

孔父嘉,是宋國政壇上的一個風雲人物,在宮廷鬥爭中被一個叫華父督的大臣所殺。孔父嘉的兒子叫木金父,避華督之難,逃到了魯國,在魯國安家,成為了魯國的大夫。木金父四傳至孔子之父叔梁紇。

叔梁紇雖然在魯國兩次立下大功,但因為他不是魯國的世襲貴族,身份較低,官職是個陬邑宰(即現在曲阜最高長官),不過他已經有了自己的祿田,其生活還是較為富裕的。這就是孔子其父“聖王之後”的來歷。

我們之所以要考證孔子的身世,就是想說明,我們的這位大聖人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其他宗教領袖都是神,或者都由人變成了神,孔子在我們眼中不僅不是神,即使有神化,也要讓他從神學中解脫出來,這樣做,符合我們的哲學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