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末的民族英雄,一生只做两件事:求生和爱国

1895年,日本人终于把膏药旗插在了台湾的领土上,他们前脚刚踏上台湾岛,台湾省三府一州的官员们就马上开溜,纷纷回到了大陆。可是,在之后的四个月里,日本人过得并不舒坦,面对俨然变为“空岛”的台湾,他们依然付出了死亡5000人,受伤以及疾病减员3万人的代价,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甲午战争期间的一倍还不止。然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一个中国老头,刘永福。

他是清末的民族英雄,一生只做两件事:求生和爱国

无论做什么,还是吃饭最重要

1837年,刘永福出生在广西钦州的一个小乡村,他本名叫“义”,因为在家中排名老二,所以也有人叫他“刘二”。他的少年时期过得十分艰苦,老爹是开杂货铺的,后来生意也不好做,老爹破了产,带着一家人迁到广西上思投奔亲戚。刘永福17岁那年,一场大疫病夺去了刘家长辈们的性命,刘永福从此变得一无所有,只得一个人埋葬了长辈,孤苦伶仃的思考着未来,他要怎么活下去?

当时的广西,民不聊生,硝烟四起,到处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也许是一条活路,与其在家饿死,不如冒死求生。于是,为了吃饭,为了活命,刘永福加入了太平军,从此成为了一名反清的战士。

他是清末的民族英雄,一生只做两件事:求生和爱国

说到底,刘永福加入太平军就是为了有饭吃,但他的运气似乎不太好,一直没有遇到真正有钱的老板,即便参了军,也经常饿肚子。对刘永福来说,同样都是造反,谁能给饭吃,就替谁卖命,所以,他不停的换老板。1866年,而立之年的刘永福投奔了吴亚忠。

这个时候,刘永福已经是个小头目了,手下有了200多号人,而吴亚忠对他也是非常的好,吃喝管够,军饷充足,困扰刘永福多年的温饱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对于吴老板,刘永福也是感恩戴德,所以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锐不可当。渐渐地,刘永福的名气越来越响。

他是清末的民族英雄,一生只做两件事:求生和爱国

当时的刘永福驻扎在广西安德北帝庙,庙里有一尊周公神像,神像手里拿着一面黑色的三角旗,考虑到周公的影响力,刘永福干脆就把这面旗帜扯了下来,大旗一挥,自立为“黑旗军”。

但是好景不长,创立黑旗军没多久,清政府就消灭了太平天国军,终于开始着手收拾广西这一带的“土匪”了。在广西提督冯子材的统领下,清军浩浩荡荡的开始了对吴亚忠的围剿。刘永福率领着他的黑旗军一马当先,英勇奋战,虽然击退了几次清军的攻势,但无奈面对经验老道的冯子材,刘永福还是打不过,于是只能退回城中死守。

他是清末的民族英雄,一生只做两件事:求生和爱国

清军围攻城池,形势十分严峻,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那种吃不饱饭,成天饿肚子的回忆再次涌上刘永福的心头。为了求生,刘永福借口出去觅食,带着200黑旗军就跑了出来。临走前,吴亚忠语重心长的对刘永福说:“我俩是兄弟,你可不能丢下我,一去不复返啊。”然后,刘永福并没有回来,吴亚忠写信劝他回来,刘永福的回复是:“有米食则回,无米食则不回。”气得吴亚忠破口大骂。如此看来,造反也好,拜把子也好,在当时那个动乱的年代,还是吃饭最重要。

混迹越南,终于功成名就

广西已经混不下了,下一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刘永福决定带着黑旗军去越南,他去越南打的旗号是“助越王平叛”。当时的越南国内也乱成一锅粥,各民族占山为王,不服从政府的管制,而越南的军队对此也无可奈何,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刘永福发现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

他是清末的民族英雄,一生只做两件事:求生和爱国

这一招实在是高明,刘永福联合越南的官军,连拔数个山寨,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下他的身份瞬间就转变了,他的黑旗军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正义之师”,而他也获得了越南官方的认可。此后不久,在他的努力下,黑旗军扩编至3000人,越王也因为刘永福的帮助,使得国家暂时稳定,因此对他感激不尽,授予刘永福七品千户,三宣提督等官职。就这样,刘永福终于在越南出人头地,再也不用造反当土匪,也不用为了吃饭而发愁,为了活命,刘永福奋斗了半辈子。

1873年,法国人入侵越南,他们希望通过占领越南,继而窥伺中国西南。法军上尉安邺率领着部队轻松攻占越南四座城市,身为越官的刘永福挺身而出,在纸桥设伏,歼灭了进犯的法军,斩杀了安邺。1883年,法国人卷土重来,刘永福再次率军出战,并于纸桥二度击败法军,击毙法军上校李维业。

他是清末的民族英雄,一生只做两件事:求生和爱国

战后,刘永福慷慨陈词:“永福,中国广西人也,当为中国捍卫边疆;越南三宣副都督也,当为越南削平敌寇!”法国人连吃了刘永福的亏,便派人来招降他,但刘永福严词回绝:“本爵提督大清国广西人也,父母之邦不可背;又越南极品元戎也,知遇之恩不可忘!”然后,继续率领黑旗军在越南与法军死战。

其实在此之前,刘永福也曾向大清提出请求,希望能回国效力,但因为他毕竟是“土匪”出身,又曾经打过“反清复明”的旗号,大清国并没有接纳他。但他在越南英勇的表现,以及黑旗军的善战,最终还是让大清国改变了主意。在对法宣战的诏书上,刘永福被授予了提督一职,并赏戴花翎。

他是清末的民族英雄,一生只做两件事:求生和爱国

就这样,刘永福从“反清复明”的小头目,到为越南镇守边境的将军,再到清国的记名大提督,刘永福完成了人生中最大的转变。

年近花甲,​爱国情怀彻底的爆发

中法战争之后,刘永福终于回到国内,历任南澳、碣石等地的总兵。虽说是总兵,但他的黑旗军却被裁至300人,毕竟他的“政治背景”不太好,所以无论他能力有多强,始终得不到清廷的重用,直到甲午战争的爆发。

他是清末的民族英雄,一生只做两件事:求生和爱国

1894年,中日开战,台湾已经无人愿往,这时清廷才想起来刘永福,而此时的他,已经年近花甲。对此,刘永福本可以以年老体衰为由拒绝,但他却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即告别老小,召集了1000名军士,拼凑了800支旧枪,奔赴台湾而去。在日本人进犯台湾,各路官员纷纷跑路之际,刘永福发布了《台湾镇守总兵告示》,鼓励军民英勇奋战,抵抗外敌,他说道:“自问年近六十,万死不辞!”

台湾地方势力想宣告独立,请刘永福就任“台湾民主国”的总统,刘永福坚持不受,仍以大清国帮办一职,领导军民抗日。但是,由于当时中日《马关条约》已订,清政府决心履约,所以对刘永福的擅自抗日并不支持,沿海各省一概禁止给台湾提供支援。到了后来,刘永福的黑旗军弹尽粮绝,在与日军的大决战中牺牲过半,不得不退守孤城台南。

他是清末的民族英雄,一生只做两件事:求生和爱国

在日军不断攻城的炮火中,缺枪少粮的黑旗军独木难支,失败已经成了定局,在部下的劝说下,刘永福登上了英国的轮船驶离台湾,他仰天长叹,悲愤恸哭:“我何以报朝廷,何以报对台民!”

台湾之战后,日本人印象最为深刻,感叹道:“自甲午与中国开战以来,在台湾才遇到了真正的抵抗。”而对刘永福的黑旗军,日本人则评价说:“虽为敌人,其勇敢值得尊敬,可称为中日战争以来未曾有的勇兵。”

在刘永福的晚年,他开始心向革命。1907年,刘永福告老还乡,回到了钦州。1911年,刘永福来到广州,在革命未卜的情况下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一名革命党,同年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建立。6年之后,刘永福病逝,享年81岁。

他是清末的民族英雄,一生只做两件事:求生和爱国

刘永福的人生谢幕了,孙中山曾说过:“余自小即钦慕我国民族英雄刘永福!”领袖都说话了,“民族英雄”四个字就给刘永福永久定性了。回顾刘永福的一生,其实只做了两件事:求生和爱国。在求生不得的时候,他只好造反,入太平军,反清复明;但当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他的爱国之情便被激发出来,爱国成为了他毕生的追求和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