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刘伯温少时曾因贪玩厌学被浣纱女取笑,羞愧难当后改名自勉

小说:刘伯温少时曾因贪玩厌学被浣纱女取笑,羞愧难当后改名自勉

相传,刘基年少赴石门洞求学,初时,其自恃聪慧,心性不定,敏而不学,常流连山水之间,迷恋晨昏薄暮,日日玩耍,无心读书。

塾师授课,刘基心猿意马,暗自神游。塾师遂命其熟读《荀子·劝学篇》百遍,以示惩戒。刘基仅读一遍,便可掩卷吟咏,相差无几;再读一遍,可诵全文,只字不漏,四座皆惊。

塾师命其再读,刘基便烦躁敷衍。塾师遂以古训育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刘基虽当面诺诺是听,但事后仍不收心,不为所动。塾师无奈,唯有叹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日,刘基于溪边游玩,远处忽传棒槌击打之声,循声而望,只见溪边棉纱堆积,有如山丘。旁侧一妙龄女子,槌槌洗洗,一刻不停。

刘基上前作揖,问道:“轻纱如此之多,何时才能洗完?姑娘怎不嫌烦?”

那女子莞尔一笑:“立志不坚,诸事难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日不成,那便两日,一以贯之,总有尽时。”

刘基不语,静站一侧,默默观望,颇觉有趣。半晌功夫,视线所及之脏旧棉纱,经其浣洗,焕然一新。刘基诧异,便问:“姑娘何以如此神速?”

少女答道:“日积月累,专于一事,自然手法娴熟、技艺精湛。求学亦如此,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长年累月,自有收益。”

正当刘基思忖之际,那女子已翩跹而去,口中飘出美妙歌音,婉转动人,胜似天籁:

天下若无浣纱女,

人间何来衣暖身。

若无百温不厌者,

何来高深学问人。

铁杵磨针为至理,

问君攻书可专心?

刘基听罢,面目潮红,羞愧难当,遂回书院,勤奋攻读,不舍昼夜。自此,刘基博览群书,广涉古今,学富五车,德才兼备,终成帝师。

刘基感念浣纱女警醒之情,取名“百温”鞭策自勉,以示“千读百温”之决心。后世仰其功德,又因其封“诚意伯”,遂将“百”字改为“伯”,敬称“伯温”。


分享到:


相關文章: